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裘梧 《中国宗教》2015,(4):42-43
在道教思想史上,"养性"和"养生"意义相近,都曾被大量使用。在当代,"养性"一词已经不常为人们单独提起,只是在"修身养性""怡情养性"等成语中表达心性的修养;"养生"则成为新兴的生活价值观念,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事实上,"养性"的观念蕴涵着道教的生命理想和社会理想,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中国梵高"的徐渭一生历经磨难,但一直用生命对待艺术,用艺术寄予苦难、安顿灵魂,同时又将生命迹化为书画艺术。正是这种在艺术中的自我生命的观照铸就了其独具个性的书画艺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调研,对青海省贵德地区各民族宗教信仰与社会和谐进行讨论。以几个个案为例,描述了贵德地区的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社会环境和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的哲学家、美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千古名言:"认识你自己".其实人类一直都在不断地寻求对自己的认识,在不断地审视、叩问自己的生命,生存状况.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引论>中说:"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另一位德国哲人兰德曼在他的<哲学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在于动物是以"完成品"面貌来到世界的,而人只是一个"未完成体"即"半成品".他说:"自然只使人走完了一半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这就是说大自然只给了人的肉体驱壳,至于人的智慧、素养人的事业.道路、价值.全靠人在几十年的生命活动中去开创、塑造.每个人的人生历史就是这么一部完成或者说谱写"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法音》1989,(8)
近年来气功学发展很快,对防治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佛教的“调五事”与气功学有相通之处。兹将其内容和方法略作介绍。一、调食俗话说:“病从口入”。食能滋养精血,资神益识;亦能病患突起,性命交关。调食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对修“止观”的人来说,调食的内容有三: (一)调食物:在食物选择上,那些对健康有害的东西,绝对不能食用。 1.不能食用烟、酒以及各种毒品。  相似文献   

6.
技术与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雷  F  吴宁 《世界哲学》2000,(1):50-59,,65,
  相似文献   

7.
下向因果问题和感受性问题是当代物理主义所面临的两个挑战,它们迫使金在权不得不从物理主义的立场上有所让步.本文分析了金在权在这两个问题上失败的因为,并提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案.笔者的立足点不是物理主义,而是二元论的功能实在论.功能实在论把功能实现的整体看作第一实在,其中的两个要素即功能意义和功能结构是具有因果力的,因而也是实在的.一方面,由于功能意义和功能结构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参与下向因果作用的,因而不存在金在权所面临的因果解释的排他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并不崇尚物理主义,因而因果物理闭合原则对于笔者归于无效.下向因果问题就此得以解决.感受性是一种内在的功能意义,既是非物理的义是实在的.感受性问题就此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0,(11)
<正>(2010年10月19日)一、"黄金纽带"的提出和巩固十七年前的1993年9月28日,正值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四十周年,以山田惠谛(1895~1994)座主为首的日本佛教界为庆祝这一盛事,在京都隆重举行了"日中佛教友好交流纪念大会",韩国佛教界许多领导  相似文献   

9.
50年之后的心-身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近半个世纪哲学家们对于心-身问题的探讨,批判地分析了实现、随附和突现的观念在这一问题的当代争论中所起的作用。在非还原物理主义进路流行的趋势下,作者对内格尔还原模型在心-身关系讨论中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功能还原的模型。最后作者还指出,心-身问题的核心由意识和心理因果性两个问题组成,而目前我们在心-身问题上的主要困境就是意识的现象属性如何能被功能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英国阿伯丁大学院院长R·Cameron教授于1992年4月访中山大学,期间作了“理解因果性”、“行动的本性”、“当代西方哲学中的身心”三个学术报告。后一报告对特殊途径概念的强调、对心脑等同论的反驳、关于计算机不能思维以及意识相对于行为是多余的这些观点的阐述,引起听众的浓厚兴趣并提出了许多问题进行讨论。本文根据讲演稿译出,由于篇幅有限,译文有较大的删节,小标题作了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岳西县政协委员、县道教协会会长、正一派道士李奕木,积极为家乡群众提供维权和生产等方面的服务,1997年以来,以他为主及其参与、协助处理的纠纷达20多起,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和谐乡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宗教家往往并不是回避现实的。相反,宗教信仰常常是他们自觉承担起社会使命的出发点和动力。宗教家往往并不是回避现实的。相反,宗教信仰常常是他们自觉承担起社会使命的出发点和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某县委书记领着一位下乡干部去看当地农村的一批佛寺,这些佛寺全部修茸一新。佛寺中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甚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把人理解为一种追求将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圆融无碍的德性的生命存在,而能够在整体上涵容和实现这一生命精神的是礼乐,其中乐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自然的心灵秩序,礼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伦理的行为规范。德性生命的自我圆成需要"致礼乐之道",礼乐之道是在礼乐文化—礼乐生活—礼乐政治的思想逻辑中展开的,因而礼乐精神的现代重光也需要在这样一种思想逻辑中作整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道德文化与宗教文化是人类最早的两大文化现象之一,两者同源于原始崇拜,在其发展过程中两者虽各有不同,但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互为促进,形成了相得益彰的互动态势。宗教只有与人类社会长期积淀的道德习俗相一致,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以其合理性而存在和发展。而对道德来讲,它以精神自由为特征,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与宗教信仰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有一部分是相互重叠的。当人类本身、或与周围环境出现矛盾时,在矛盾被解决这个过程中,心理学与宗教信仰起的作用是相当的。但二者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这里的解决不是现实意义上的解决问题,而是心理上的解决,其实心理上的解决对于一个人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和释放)现在把二者拿来在这个解决心理矛盾的过程中进行比较,相信是很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心身关系的理论,有始于柏拉图成于笛卡尔的二元论,包括实体二元论和性质二元论;还有从巴门尼德到斯宾诺莎都主张的一元论,包括偏向肯定身体与行为的物理主义与行为主义以及偏向肯定心灵的观念论.以上观点都把心灵和身体分而论之,导致了很多问题.实体二元论难以解释:既然心物是不同实体,那么它们之间如何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燕强 《现代哲学》2022,(2):140-146
忠恕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在儒家的经典诠释史上,通常是强调其道德层面的意涵。章太炎别出新解,一是称忠恕之道是求知的方法论,内含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学原理;二是说庄子继承孔子的忠恕之道,其中包含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双重义谛。就德性的层面言,相对于儒家的尽己、推己说,庄子主张“才全而德不形”,反对将道德形显发用出来;就知识的层面说,忠指身观,恕指心证,前者是验事以成理,后者是据理以事量,犹如逻辑学中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透过对庄子忠恕之道的阐发,不仅丰富了忠恕的意涵——忠恕因而成了解读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重要概念,还可由此观照孔子与庄子、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19.
20.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即将于明年春天在浙江省杭州市和普陀山举办,这是中华佛教界盼望已久的大事因缘。不久前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研讨大会,又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确定了“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论坛主题,使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筹备工作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却字字千钧,内涵丰富:和谐世界: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即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要发扬佛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