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山孝妇颜文姜,自周末齐国传至今,立祠封祀:孝文化源于对祖先的宗祭.产生姓氏.明宗亲的思想基础是“崇德”,忠信孝义是孝文化的道德标准.是颜文姜说孝文化的内在品质。颜文姜祠是祭母祖先人的神灵崇拜印迹.索探颜文姜祠由来:博山是古周、鲁、晋、齐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为古颜(翕)中地.晋栾书将兵驻颜(翕)地秋舆(秋谷)击“马陉”.留下栾氏宗亲:齐姜女是周统治的血亲维系基础.有严正的权威地位,晋平公六年灭栾氏.栾姓家族迁入齐国.成为贵族宗支,宗族分支不能再立唐叔虞庙祀,立母系先族神祀庙祭是唯一可行并且能标志宗亲关系的途径.由此立姜氏女庙祭为祖祭方式.颜文姜祠也就落地古颜(翕)中今博山。  相似文献   

2.
颜文姜祠据传是纪念孝妇颜文姜而建。通过文献考证:颜文姜祠本是历史真实人物——齐鲁著名女政治家文姜的行宫或祠堂。后来由于《左传》《史记》曲解、丑化《春秋》人物文姜,博山颜文姜祠文化圈刻意回避了历史人物文姜,而将另一名孝妇的形象附着于颜文姜祠。从文姜到颜文姜的历史演义,有着极其深刻的政治和社会伦理意义,是文化价值自觉取向的一个历史范例。颜文姜祠孝文化信仰的形成,是大众心理诉求,也是国家权力干预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颜文姜祠作为一种礼制祭祀性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大特殊现象,由来已久,其建筑的形成必然与传统地域文化渊源至深。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齐文化以一种独立的地域文化登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它作为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以广收博采,融合汇通之特点以及丰厚的思想内容和润物无声的文化穿透力对颜文姜祠的建筑形态的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4.
悠悠五千年华夏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寻古揽胜,我们既有美的欣赏,也有德性的启悟、心灵的净化。这是因为许多名胜古迹本身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美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客观化。它们向人们昭示着我们民族道德的智慧,有待于我们去发掘、批判、继承和发扬光大。 名胜古迹中,最普遍的是庙和祠,庙和祠大都是纪念性建筑物,是祭祀庙主和祠主的场所。建庙立祠的目的是向后人昭示庙主祠主生前的功德,  相似文献   

5.
淄博市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在我省属设置较早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该馆始建在博山颜文姜祠大庙内,1981年,市委市府决定将市博物馆迁至原市展览馆(座落在张店),建筑面积2250平方米。近年随着我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淄博作为一个较大型工业名城,其地位和国际知名度日趋提高。作为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窗口的博物馆原有馆址功能已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博物馆事业需求,为了加强博物馆工  相似文献   

6.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市城西二华里,初建于东汉,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齐明帝建武(494——498年)年间,益州刺史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于此,命名为“崇德庙”。另有名称甚多,如:“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蜀典》称“川主庙”,《录异记》称“显英王庙”,《舆地广记》称“广济王庙”,《灌县乡土记》称“二王宫”。乾隆《灌县志》称“二郎庙”。因宋太祖诏修崇德庙时,就已扩大了庙基,并增塑了李二郎的神像。自五代王建据蜀后(901——918年),因李冰父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教》2011,(6):63-63
赵永翔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中撰文指出,明清时期,作为地方教化体系核心的州县庙学是由文庙与儒学结合而成的。到元代延佑三年,元廷诏令全国州县庙学兴建文昌阁,从而使文昌神在国家制度层面上进入了庙学体系。然而,到了明清,文昌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再次被国家祀典接纳。但是,在地方庙学却依然大量存留了祭祀文昌神的祠阁,成为这一时期地方教化体系中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8.
三元宫坤道院坐落在上海市川沙县严桥乡境内,北面有著名的吴淞江,西临闻名中外的黄浦江岸,实乃风水宝地。它是目前上海地区唯一的一座道教坤道院,经1989年重新修缮,雄伟的大殿,高耸的牌楼,明净的经堂以及栩栩如生的塑像,皆焕然一新,它正以崭新面貌迎接四面八方接踵而来的香客和游人。三元宫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原名周太仆祠,或日周郡侯祠,俗称周太爷庙。庙占地面积仅三亩余,历史也不算长,但在上海道教历史上却有一定的影响,在广大道教徒和信众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  相似文献   

9.
孟子林庙等处的石刻 ,产生于北宋 ,发展于金、元 ,兴盛于明、清 ,总计 40 0余块。其内容主要有庙记、墓记、祭文、题咏、诏敕、牒等。它不仅记载了孟子林庙、孟府、孟母三迁处、断机堂、子思书院、子思祠的兴衰 ,而且记载了孟子的家族世系、母教师承、思想学说、历代尊崇等 ,是研究孟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原始资料。近千年来 ,虽经自然损毁、战乱破坏 ,至今仍大部分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0.
为 响 应 市 委 、 市 政 府 “三 城 对 庙 内 消 防 设 施 首 先 作 全 面 检 国 联 创 ” 活 动 , 确 保 国 家 重 点 文 物 查 , 对 远 程 消 防 水 泵 、 自 动 监 熟 — — 泰 山 碧 霞 祠 的 安 全 , 5月 26 控 、 自 动 报 警 、 大 型 消 防 专 用 水 设 日 , 泰 山 碧 霞 祠 道 观 邀 请 市 公 安 池 等 重 点 设 施 及 部 分 消 防 器 材…  相似文献   

11.
作为汉南区域正祀的勉县武侯祠,自清初以来一直受到官方管理和重点保护。乾隆年间,出于日常庙务打理之需,官方主动引入了留侯祠道教力量。嘉庆以来的战乱与水患对庙产造成巨大损坏,幸赖汉中府县各官极力维护和有德高道虔诚护持,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复兴。然道光至同治以来出现的奸人强占、不法道士私吞庙产等问题,再次使祠庙陷入困境。为此,官方又引入县域士绅群体参与管庙,从而使祠庙管理权在道士与士绅之间相互制衡,较好地解决了管庙主体身份一元化的弊端,有利于祠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第四章宗教活动场所第十九条宗教活动场所包括寺观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寺观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的区分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宗教事务部门备案。【释义】本条是关于宗教活动场所分类的规定。本条将宗教活动场所分为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两类。其中,寺院包括佛教寺、庙、宫、庵、禅院等;宫观包括道教的宫、观、祠、庙、府、洞等;  相似文献   

13.
北京都城隍庙始建于元,迄今730余年.随着时局的变迁,如今的都城隍庙只有后殿"寝祠"幸存,旧日恢弘的建筑、庄严的祭礼,以及商贾云集的庙市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本文试图对都城隍庙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证梳理,力求建立起一个对都城隍庙进行整体认知的构架.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广东佛山成为"岭表巨镇","(南海)邑必以为首称"。民间有"顺德祠堂南海庙"谚语,而佛山不但寺庙祠堂建筑之多冠于省郡,且一年之中醮神祭祀活动鲜有隔日。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山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代活跃于福州南台的各地商帮,往往以各色神庙作为祭祀和集会场所。服务城市消费的行业多选择福州民众崇祀的"淫祠"五帝庵庙。而兼具"正祀"身份和"淫祀"仪式的水部尚书庙参与的工商业群体类型和数量最多,过渡性色彩明显。参与外贸、财力雄厚的商帮才具备建立会馆条件。这类正式会馆通常称为天后宫,神灵祭祀也被视为会馆的重要事务。因此,会馆可以视为商帮独立进行神灵祭祀的一类庙宇,我们不能简单从商业功能来评判会馆的性质及其与神庙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傩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舞是傩的一个活动方式,高淳跳五猖作为傩舞的一种表现方式,继承了大量地傩的仪式传统和祭祀方式,与傩舞的祈福禳灾的目的一样。在高淳民间活动与祠山庙祭时,举行跳五猖主要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7.
西安东岳庙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东岳大帝的总祠,该庙主殿壁画是陕西省内已知道教宫观壁画中单幅面积最大的,该壁画是陕西境内不可多得的道教壁画之一,是研究陕西地区宋代至清代东岳信仰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对丰富中国道教美术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壁画的绘制时间和内容题材入手,对壁画的艺术特色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气势雄伟的中岳庙在巍巍中岳嵩山南麓的黄盖峰下,依山就势、坐北面南,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建造精美、翠柏掩映、全国闻名的道教庙院。中岳庙的前身叫太室祠。因建在嵩山太室而得名。嵩山,古称“外方”,夏、商称“崇高”、“嵩高”。《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甫、申,都是嵩高岳神之子,后来发展为嵩高脚下的两个民族部落。嵩高后来被称为“太室”,或“中岳嵩山”,称为神山,为历代帝王所祭祀。相传,秦始皇笃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祠祭祀岳神。祠址何处?《嵩高山记》:“中峰南下二百步有岳庙。”《汉书·武帝纪》: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刘彻率群臣游崇高山,“咸闻呼万岁者三,祭礼罔不答,以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  相似文献   

19.
5月30日,人杰地灵的南昌迎来了祖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家的道教界朋友,他们齐聚美丽的象湖湖畔,参加南昌万寿宫重建竣工庆典暨神像开光活动。南昌万寿宫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始建于晋永嘉六年(312年)的南昌万寿宫原坐落于南昌广润门内翠花街,初为纪念许逊祖师的“旌阳古祠”。唐懿宗赐名“铁柱观”。宋真宗改名“景德观”。北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等大批名儒捐资,将庙观修葺一新,王安石还亲自撰写了流传至今的《重建许旌阳祠记》。宋徽宗改名“延真观”。宋宁宗升观为宫,赐额…  相似文献   

20.
祭祀睢阳守城将领张巡、许远的双忠信仰,由于国家的提倡,地域分布广泛。其偏将雷万春、南霁云等作为配祀长期存在于双忠祠庙,或与张许二公共存于五王庙、四忠祠等,受到广大民众合祀。明代以后,雷万春信仰逐渐脱离双忠信仰,开启了自身独立衍变的历程。其在湖南、广东等地广为传播,祠庙多称作雷将军庙、雷公庙等。清初,伴随着畲族雷氏先民的迁徙,雷万春又被塑造成雷氏亦神亦祖的崇祀对象,又因雷万春姓氏为“雷”,道教还将其纳入神仙体系,封为雷神之一。诸多因素下,雷万春信仰成为散布于中国南方地区不容忽视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