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婷婷 《天风》2007,(2):22
“家”是每个人温馨的港湾,当遭遇困苦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家.无论这个家是清贫是富足.不管走到何方.只要一想到即使是深夜也有一盏明灯为自己亮着,心里便觉着暖烘烘的。从我们的始祖亚当、夏娃开始,上帝就为人类设立了家庭.上帝愿意每个家庭都幸福、祥和。世界上,每天都会有新的家庭产生,也  相似文献   

2.
现代:上帝怎么了?──“基督教与西方文学”之四刘光耀西方现代文学也许应是从尼采那篇有名的寓言开始的:一个疯子大白天打着灯笼叫道:“我要找上帝”!“上帝已经死了”。上帝是被杀死的。杀死上帝的就是“我们”自己,是将上帝奉为唯一至上神的基督教、基督徒!基督...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逻辑就是人们作为与宗教迷信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之一。古希腊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关于“上帝并不干涉人的生活”的一个著名的四难推理的论证,即是一例。针对中世纪神学家们的“世界是由‘全能的上帝’创造的”这一谬论,有人提出了著名的“或者上帝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或者上帝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总之,上帝不是全能的”这种二难推理的论证,又是一例。近读《文汇报》“文荟”专栏一短文,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从有神論的立場評介薩特尔自由哲学的文章。作者首先簡略地介紹和評論了薩特尔的政治态度、哲学思想和創作活动,特別指出他重复了尼采的“上帝死了”,对宗敎进行过“不少过于憤恨的嘲笑和歪曲的批評”。然后,作者就以薩特尔的若干戏剧作品与哲学著作为依据,說明他主张人是“由他自己造成的东西”,是“注定自由的”,从而认为“决沒有設計人性的上帝”,走向无神論和否认上帝的“虛无主义”。同时,作者指出薩特尔的一个矛盾,即薩特尔也談人受到不能摆脫的“束縛和制約”,以此怀疑“人是否有权享受这种高度的自由”。最后,作者站在經院哲学的立場上批判了薩特尔的主覌唯心主义絕对自由論,說“人是有限的存在物”,“人在做出决断时不受自己設定的规律的制約,而受一种往往預先給定的良心的判决的制約”,“人的行为和創造”不仅来自“自己的意志”,而且也同样来自“上帝的恩賜”,人即使处于自由状态中,也是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作者批評薩特尔“把人提高为他自己的創造者,否认了作为造物主的上帝”。  相似文献   

5.
900年前,在丰沃绮丽的莱茵河谷,一个叫做阿尔采地方的伯默斯海姆家族,诞生了第十个孩子。“十”,上帝的序数,第十个孩子———孱弱瘦小的海德珈特———属于上帝。在刚刚会说话的时候,就没有人怀疑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能说出将要发生的事情。她能预言未来!这就是12世纪德国“莱茵河畔的预言大师”,“上帝的号角”,圣海德珈特(Stheildegard;又称宾恩的海德珈特,HildegardvonBingen,1098—1179)。据她自己说:“从孩童时期起,在骨骼、神经和血管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就感到自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  相似文献   

6.
世界即是转化为大自然的多重化的上帝,泛神论,或者勿宁说是半泛神论是正确的。因为,除了上帝-自然之外,还有部分非自然化的,不可见的上帝。上帝不是“神圣的”或“仁慈的”。他并非博爱家,对于“人权”种种亦漠不关心。本能的社会孕育过程,常常受到十分简单化的纯理性的断然阻止。人终将真正理解,没有被本能校正的理性就象没有被理性校正的本能一样危险。  相似文献   

7.
雪峰 《天风》1994,(收录汇总):34-34
使徒保罗在写给提摩太的书信中,写过这么一段话:"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上帝的教会呢?"(提前3:4-5)这段话主要论述监督的资格,他们在担起"照管上帝的教会"这个神圣的职责之前,应当首先学会"管理自己的家".保罗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作为监督,应当把爱教会和爱家庭统一起来!保罗的这个教导不只适用于监督这个群体,也适用于每一个基督徒.可是,现实中的基督徒,有时却会因为爱教会而忽视了爱家庭.  相似文献   

8.
一生     
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奶牛。上帝对奶牛说:“你每天要在田里劳动,还要产奶,喂养自己的孩子和农场主一家,我给你60年的寿命。”“这地狱般的日子要60年干什么?”奶牛气愤地说,“20年就够了,那40年你自己留着吧。”上帝同意了。  相似文献   

9.
一生     
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奶牛。上帝对奶牛说:“你每天要在田里劳动,还要产奶,喂养自己的孩子和农场主一家,我给你60年的寿命。”“这地狱般的日子要60年干什么?”奶牛气愤地说,“20年就够了,那40年你自己留着吧。”上帝同意了。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特别重视教导人要谦卑,是因为她相信上帝创造一切,上帝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上帝与人之间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这种“被造感”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理智和道德上的有限,因此我们必须谦卑在上帝面前。“凡以谦卑态度敬拜上帝的人也能谦卑待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友善地评价别人的行为,以平等地位与人对话。主耶稣在马太福音7章12节教导我们:“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谦  相似文献   

11.
对于恶的难题,传统神义论由于忽略了“上帝”与人类语言中“上帝的概念”之间的差别,从而造成了上帝似乎需要在人的理性面前称义的局面。普兰丁格为此提出了一种“辩护”的替代方案,试图说明上帝允许苦难与恶的可能原因。普兰丁格还以旧约人物约伯的故事为例说明,人不能以自己的理性假设来要求上帝。  相似文献   

12.
实践     
信仰的实践把单纯的“头脑知识”转化为“心灵的事情”,即整个人的事情。这正是信仰所表示的根本意思。在信里,上帝是真真正正地和我们同在。在祷告中所思索的“上帝”,成了活生生的,可以面对的实在。当我们注意“知道”和“实践”之间的区别时,祷告在整个信仰生活中的地位就变得非常显著了。比如说,知道创造和整个被造世界是上帝的礼物,与把这个知识实践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并且以  相似文献   

13.
潘海洁 《天风》2004,(5):16-16
“和睦”一般指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圣经原文中和平、和好、平安、和睦都是一个字,意思是相同的。 和睦当然是有一定对象的,在此按照与之和睦的对象的不同,分为三点理解,使人与上帝和睦、与人和睦及与自己和睦。 一、与上帝和睦——使自己与上帝和睦,也使人与上帝和睦 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之后,将人放置在伊甸园中,赐给人美好的一切,有上帝的同在,人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但是由于人违背上帝的吩咐,人与上帝之间失去了起初的  相似文献   

14.
有许多的人,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着上帝赐予自己的“宝石”,但当“宝石”已经拎在自己的手中时,却又被自己轻而易举地抛弃了。  相似文献   

15.
有许多的人,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着上帝赐予自己的“宝石”,但当“宝石”已经拎在自己的手中时,却又被自己轻而易举地抛弃了。  相似文献   

16.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独一上帝”开始,随即以“全能的父”形容这位独一上帝。我们所信靠的上帝, 既是大有能力的主宰,也是慈爱的天父。人类的父我们说上帝是“父”,有三个主要意思:上帝是创造主、上帝是信徒的父、上帝是耶稣基督的父。第一, 上帝是“父”是指他是创造主,是生命的根源,正如人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康德哲学体系的拱心石,自由是他的道德宗教的拱心石。康德证出自由的先天依据,指出自由的实践必然。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保证“至善”目标的神圣性与公正性。积极自由则将“至善”日标转变为人为自己立法的绝对律令。自由、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三理念的关系为:自由在上帝的保证下达到不朽,上帝(至善)在自由的不朽追求(积极自由)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张群峰 《天风》2003,(7):24-25
圣经中上帝自己的话启示我们,他所造的万物都是好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感知也印证了这一点,下面我就用三方面的内容来见证“上帝不造废物,也不废弃所造的”这一真理。 上帝的创造是伟大、奇妙和完美的 创世记第一章中记载,上帝每造一物后,都说一句话“神看着是好的”。事实上诚然如此,下面我们就以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些独一无二的优越条件,来证明神创造完美。  相似文献   

19.
雅各书3章5—12节:“舌头在百体里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里,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转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 上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我们人类。我们所说“上帝的形象”,不是上帝的外形,他没有物质的形象,因为他是灵。我们说上帝的形  相似文献   

20.
金微 《天风》2004,(5):17-17
雅各与以扫是孪生弟兄,以扫为兄雅各为弟,然而他们还没有出生,上帝说“将来大的要服侍小的”。从圣经中看,以扫一生从未做过雅各的仆人,倒是雅各从他舅舅拉班家逃回来见以扫的时候,“一连七次俯伏在地”,自称”仆人”。那么“将来大的要服侍小的”是指什么呢?上帝曾应许亚伯拉罕,他的后裔要像天上的星,海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