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卡通形象通过网络开始流传并走红,为卡通动漫玩具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无论基于产品本身形象,还是透过"网络表情"走红的网络卡通形象,其最终获得的是网民们的情感认同.其衍生玩具也正是其情感认同的重要延伸部分,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80后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他们的童年大多是和许多经典动画片和影视剧一起度过的。在中国卡通形象推广不力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一间名为童声童戏的儿童玩具品牌店,为我们创造一次回归童年之旅,追忆童年那份最真、最纯的感觉。在品牌形象设计上,应该以两个自创的卡通形象为主,极富个性的故事书籍,以及一系列具有年代特色的玩具,及其包装的全新设计,体现80后思维独特、个性另类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传统玩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表现的是民众的习俗和戏曲、传说、信仰、民间文学等内容。它的材料、造型、色彩和结构的随意、主观,使之具有原始文化和乡土艺术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并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传统玩具造型、材料、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应当吸取其传统审美特点,把它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并且把它传承下去。但民间玩具的再创造不能以丧失文化内涵为代价,民间玩具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精神是引起购买者共鸣的卖点,丧失了文化内涵,也就丧失了卖点。许多民间玩具诞生于民俗事像之中,与民间习俗、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这主要表现在婚丧礼俗、寿日贺喜、岁时习俗、祈福供品等上面,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有着复杂的互补性。传统玩具有的给人精神上的启迪,促进了物质生活的再创造,美化和充实了生活,同时也给人以慰藉和温馨;有的给人精神上的寄托、拜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中国化"是当前中国教会关注的课题。"圣诗中国化"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一部分。从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以来,尤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教会老前辈们在圣诗本土化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努力,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圣诗作品。本文主要以陈泽民圣诗作品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圣诗中国化上所做出的探索和贡献。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7,(1):134-143
自今年起,继施行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后,中国开始实行了一个新的人口政策。这篇文章以日本及韩国的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基础,提出了中国新"二孩"政策的影响。同处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具有社会文化共通性,且在不同时期也经历过低出生率及人口老龄化问题。许多专家指出,中国的"计划生育"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但是独生子女政策在减少人口出生率的同时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中国限制人口增长政策和日本、韩国并不成功的人口增长方案中汲取经验,本文提出,中国应实施"二孩"政策,甚至完全开放的生育政策来取代之前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6.
佛教进入中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因缘"。几代学者对此进行探寻,使这一"大事因缘"逐渐被破解,中国文学的许多重大问题进一步明晰。陈允吉教授采用实证和思辨高度统一的研究方法在这一论域取得许多原创性成果。其论著学殖深厚,思理深刻,卓有创见,对破解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大事因缘",厥功甚巨。  相似文献   

7.
随着创意图形逐步被引入课堂,人们便开始从西方挖掘资源,没想到中国民间图案中就有许多毫不逊色的创意图形.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会领袖在50年代发起"三自"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摆脱洋教形象,使中国基督教能够与中国文化相适应、适合中国人需要,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当年利玛窦的努力以及19世纪末开始的"本色化运动"都是这种文化努力。现存的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基本都是20世纪初的建筑,这既是"本色化运动"的成果,也是一些有远见的传教士对于基督教在中国需要结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道教思想体系对于"道"(自然规律)的特殊理解,决定了它在"科学思想"层面上的重要性。道教思想实际上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科学技术在道教的信仰、实践中又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最终道教哲学"发展了科学态度中许多极为重要的特点,因此对中国的科学史非常重要。"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优美的东西都源出于道家学说。如果没有道家学说,中国就像一棵没有了最深的根的大  相似文献   

10.
民间玩具是指既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又具教育、审美、玩耍功能的器物。现已难寻觅到,大都被电子玩具或新潮玩具所取代。只是偶尔能见,凤毛麟角。固然时代的发展,多种文化韵融合,必然促进物类的不断更新,民间玩具也应如此。但是,玩具所适应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因而,玩具设计的良知  相似文献   

11.
《原道》2017,(1)
中国自16世纪中期开始在自身的历史演进中浮现出近代性,王朝由"文明"形态的国家开始转型为"领土国家"。列强改变了中国在东亚政治中的地位,这种变化成为中国"主权国家""民族国家"化的动力:国家对外的定义和内部臣民的定义都必须清晰化,原本的多元帝国需要转变为内外分明的民族—国家;但中国传统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多元性,也必须得到保存。即使近代中国的革命政治势力奋力模仿包括"种族革命""民族一国家"等模式在内的西式近代化,最终仍然无法彻底摆脱中国自身历史演进的逻辑,无法彻底拆解中国自身历史演进过程所建立的族群政治架构。如果从世界史的角度来写中国史,将非汉人群体和"边疆"置于中心,观察在"现代化""革命"与"战争"等话语下的"边疆"和"族群"现象,边疆史和族群史在近代史研究中的意义和比重将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1984年间,中国美术从文革美术的"高大全"、"假大空"中脱离出来,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绘画创作道路,开始关注人性,关注生活,关注人本身,开始真正地对真实生活的描绘。  相似文献   

13.
有的丈夫很想把妻子改造成一个"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贤妻,有的妻子也想将丈夫改造成温文尔雅的好男人。调查显示,中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许多夫妇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相似文献   

14.
<正>由《中国哲学史》编写组集体编写、作为"马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的《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是集中国哲学史界许多学者共同参与撰写,又经多次讨论和修改而完成的新著。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和最新成果,其成就当然是主要的。然而其中有些学术观点在学界存在着分歧,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这也是正常的。我曾参与了这部教材第一编"先秦哲学"部分章节初稿的撰写,对于评审专家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见也曾尽量予以吸收,后经许多学者多次讨论和修改而完成的定稿,确实大大提升了初稿的学术质量。但是在修改过程中,本书第一编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后来写入了"中国哲学的萌芽"一节,提出  相似文献   

15.
李向平 《天风》2012,(2):14-15
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中的各种问题,中国基督教必定会有所作为,然而,谈及当代中国伦理建设与中国基督教的内在关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谈起。经常设想,中国基督教何时也能建构成为韦伯所言之"新教伦理",中国基督教的许多问题也许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6.
"祖庭"起源于儒家尊祖敬宗的浓厚观念,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隋唐以来,随着中国汉传佛教宗派祖统法脉意识的日益高涨,中国汉传佛教自唐中叶开始使用"祖堂"一词,北宋时开始采用"祖庭"一词,并逐渐赋予其多重的内涵和厚重的价值意义,使其成为了佛教中国化的突出标识。我国古代教内外学人对此已有自觉的认同和表达,为我国佛教发展的"中国化方向"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永信 《中国宗教》2018,(3):44-45
党和政府支持中国宗教走出去,讲好中国宗教故事,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基础上开展国际友好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少林寺多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去"活动,弘扬少林文化,成效显著,本刊自本期开始陆续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8.
油画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壤应该要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其通过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那是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西方绘画艺术形式。但真正开始民族化之路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留洋归国的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人就是中国"民族性"油画的先行者与倡导者。在当代中国,油画俨然成为一个大画种。而油画作为一种外来的舶来品真正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并开始民族化历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其中不仅是工具上或绘画方式的不同,更为主要的是显现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从碰撞而后开始逐渐融合的过程。文章旨在以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当代油画的面貌为切入点对油画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民族性作具体剖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正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基督徒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一些中国基督徒思想家和教会领袖,在寻求教会本色化的同时,曾努力在中国当时的处境中探讨中国基督教的本色神学,从而消除中国基督教的"洋教"色彩,应对基督教所受到的挑战,并从基督教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他们本色神学的思考,起点不同,方法不同,内容也各异,但都严肃地去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间飞逝,20世纪的背影渐行渐远,中国教会在不断的成长和发  相似文献   

20.
沈顺福 《管子学刊》2020,(1):99-108
宇宙观是对宇宙存在体比如天、地、万物等的认识。世界观是对宇宙万物的整体性认识。哲学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万物的本源问题。它表现为对"大一"和"小一"的认识。"大一"指宇宙间的全部存在物。"小一"指万物的统一性根据或本源。虽然古代有万物的表述,但是它并未遍指一切事物,因此并未有世界观的性质。真正具有统一性属性的概念是道。在老子、孔子等时期,道并未遍指一切存在物。从墨子开始,道成为指称所有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概念,具有了世界观性质。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形成于墨子。从庄子及其时代开始,人们将世界万物的本源归结为气,以为万物统一于气。这便是对"小一"的认识。由此,中国古代思想进入了哲学阶段。中国古代哲学开始于庄子及其生存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