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归敬颂象其他经论一样,梵本《金刚针论》开章就有二首归敬颂。颂曰:南无妙德主身口意敬礼,妙音世之师。马鸣如理趣,阐述金刚针。文殊菩萨在大乘经论中最常见的称号是Manjusri。这个梵文称号在汉语中有不同的音泽,如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曼殊室利;或简缩为“文殊”二字。意译也有好几种,如妙首、濡首、妙德、妙吉祥。 相似文献
2.
3.
斯里兰卡,古称师子国,又名扬兰,《大唐西域记》作僧迦罗,《元史》作僧伽刺,是亚洲南部印度洋中的一个岛国。其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化古老,是一个佛教国家。在公元前三世纪,斯里兰卡就成为佛教文化中。心公元四世纪末与我国有了文化交流。《梁书》卷54载,东晋孝武帝(373—396)时,师子国王听到孝武帝崇信佛法,便派沙门昙摩航海送来一尊4尺2寸高的玉色洁润、形制殊胜、殆非人工所造的玉佛像。昙摩途径十年,几经艰险,终于于义熙二年(406年)到达晋都建康(南京)。 相似文献
4.
正显然,生态或环境主义意识是当下佛教的一部分,有人认为它越来越成为未来佛教的一部分。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过去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会欣然接受对此观点的批评指正,但在此必须承认在前现代佛教中几乎没有发现明确、理性且热切地阐述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以及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也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受 相似文献
5.
6.
对大脑语言功能偏侧化的探索起始于早期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现代脑影像学研究发现, 语言功能偏侧化涉及额叶、颞叶、扣带回、梭状回和辅助运动区等脑区。语言偏侧化与利手和静息态功能连接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右利手的语言优势位于左半球, 而左利手的则分布在左半球、右半球或两个半球; 语言功能偏侧化与利手系数、静息态半球内功能连接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与半球间功能连接呈负相关, 并且语言功能偏侧化与静息态功能连接之间的关系在左右利手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总之, 大脑语言功能偏侧化、利手和静息态功能连接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基于脑连接和遗传机制的研究将有望揭示出其底层的神经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校自2011年购入APMS网络阅卷系统至今,由我一人负责管理、使用、维护。在使用APMS网络阅卷系统的过程中,有以下认识和见解,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勉!一、网络阅卷系统之“利” APMS网络阅卷系统,降低了考试成本,提高了评卷的准确性,增强了阅卷的保密性,能提升考试阅卷的公正性,提升学生考试的适应性,提升成绩分析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利手与语言功能偏侧化现象不仅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和发生、发展上的关联性, 还具有明显的生态学优势, 从遗传角度探讨它们的成因是必要的。早期遗传模型认为, 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分别决定左、右利手。当代单基因模型则将语言功能偏侧化也纳入进来, 认为等位基因不仅可以决定具有方向性的偏侧化, 而且可以使偏侧化有一定几率向左或向右。在这个框架下形成了方向-随机等位基因模型、X-连锁隐性基因模型和右侧位移理论, 它们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和功能有不同表述, 对利手的划分标准、性别差异以及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也有不同阐释。今后需加强对语言偏侧化的数据验证, 进一步阐明语言感知、理解与利手的关系, 并注重基因怎样决定表型、基因多效性和多基因合作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文殊菩萨是大乘经典中地位最高的几位菩萨之一。基于文殊菩萨信仰流行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本文试图以《妙法莲花经》和一些流行的民间信仰为例,分析、比较它们各自所代表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思想和相互关系。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正反映了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互相融合的现象与实质。 相似文献
11.
《轩辕本纪》乃唐高宗时人综合前代道典外书中的黄帝事迹而编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帝传记专书。晚唐王《广轩辕本纪》对少数条目作了增补,仅重新抄出几条常见古书的原文,没有利用其它唐代道书。《黄帝内传》则完全模仿《汉武帝内传》,内容以西王母与黄帝的交往为中心,约出于武则天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东晋出现了四大佛教中心:襄阳、庐山、建康、会稽。它们以佛理探讨为主,但民俗信仰也在教理佛教氛围中培植。道安在襄阳僧团内倡导了弥勒信仰;慧远在庐山教团中进行着阿弥陀佛的集体崇拜实践;建康皇室佛教充斥着低级淫祀;而会稽地区,却酝酿并盛行开了观世音信仰。这些民俗信仰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又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佛教的民俗信仰中有一个趋势:弥勒作为佛的身份和上生净土、释疑解难的一面被阿弥陀佛信仰取代;弥勒作为菩萨的身份及未来佛下生人间的一面渐被观音菩萨现世救济取代。 相似文献
13.
14.
明清之际,以天主教为代表的基督教第三次入华,由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长期对立的历史背景,再次入华的基督教与中国伊斯兰教的关系颇为复杂,这既表现于基督教对中国伊斯兰教的敌视,也表现于二者在统治机构中的权利争夺,这些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代婚姻道德生活是通过婚姻选择、婚姻缔结和婚姻解除来呈现的。清代婚姻选择受着政治禁忌、尊卑禁忌、乱伦禁忌等的限制。这些限制反映了清代人在婚姻选择方面有着不同的价值动因。就大体趋势而言,道德在清代婚姻缔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式微,而财物的作用却越来越突出。这种婚姻重财之风,使正常的婚姻缔结方式发生了异化,导致了收继婚、买卖婚、劳役婚、兄弟合娶、童养媳婚、抢婚等不正常婚姻的出现。夫妻离婚的权力由夫妻双方、双方父母、家族乃至清朝政府共同掌握,它意味着离婚是一个符合清代正义观的社会事件,离婚过程中的财产处理是一个道德问题,是一个谁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Shuduo Go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07,2(1):1-24
The lixue 理学 (learning of the Neo-Confucian principles) of the Qing Dynasty followed the tradition of lixue in the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but it ha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re was no primary direction and core
train of ideas. Second, there was no creativity and the emphasis was made on ethics. Third, after the Opium War, the lixue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influenced by Western culture, partly resisting and partly integrating with the latter. Fourth, the
tradition of Neo-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tradi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of the Han Dynasty co-existed and
had disputes with each other, but also learned from each other.
Translated by Huang Deyuan from Shixue Jikan 史学集刊 (Collected Papers on History Studies), 2005, (3): 90–96 相似文献
17.
《养真集》是清代道教养生典籍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其阐论道教内炼养生的理法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因而流传广泛,影响久远,是研究清代道教养生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对清初至乾嘉时期的学术走向进行了重新考察,试图表明明清之际的学术实质一直存在着学术以为道这一本原性价值追求与以博文为形式的单纯为学之间的内在紧张.作者首先对明末清初学术之大势进行了概要性叙述,对梁启超关于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说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乾嘉汉学实不足以承续顾氏的学术精神,推顾氏为清学开山,也未足以推崇顾氏.文字训诂名物典制的考证之学,本质上是疏离于甚至逸出于明道的学术传统的,不仅未能上接顾氏学术的根本义旨,而且也为戴震学术的某种质变形式.而宋学的重新张扬与今文学派的重登舞台,在思想史的意义上,则表明学术以明道这一本原性价值取向在现实性上的重新挺立,所以将汉宋之争以及今古文之争仅视为门户之争并不恰当,是忽略了其思想史意义的.宋学与今文学的合流,既导致以考证为特征的汉学衰微,也使明道再次成为学术主题,并由此而转向于社会现实的激烈批判,中国学术正由此而进入于近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