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述、提取抑制与有意遗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曦 《心理学报》1999,32(3):284-290
有意遗忘是关于记忆研究的另一种实验范式,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的要求遗忘的学习项目的记忆成绩差于要求记忆的项目的结果,目前主人存在着两种理论解释:基于编码的理论和基于提取抑制的理论。该实验运用单字提示方式,采用控制较为严密的补笔测验方法和加入所谓的“无关项”,对有意遗忘的心理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实验表明:在单了提示方式下,被试在进行有意遗忘的过程中,既对记忆项进行了有意的复述又对遗忘项产生了提取抑制。  相似文献   

2.
有意遗忘是指个体主动忘记无用和过时的信息,本质是记忆的主动抑制,包括定向遗忘和压抑遗忘。在定向遗忘中,记忆抑制既发生在编码阶段也发生在提取阶段,脑机制研究支持编码抑制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在压抑遗忘中,think和No-think所激活的脑区不同,No-think引起前额区域的激活增强和海马的激活减弱。未来应开展定向遗忘和压抑遗忘的脑机制差异研究,注重记忆抑制和其他心理活动抑制之间的差异研究,关注创伤个体的有意遗忘研究,拓展记忆控制神经网络的可塑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两种范式下有意遗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英语词汇为材料,采用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作为外显记忆测验,词干补笔测验作为内隐记忆测验,探讨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单字范式与字表范式下的有意遗忘效应及其机制。结果发现:(1)单字范式下,三种测验中都存在有意遗忘效应;而字表范式下,只有词干补笔和自由回忆测验中存在有意遗忘效应;(2)三种测验中,单字范式下记忆项与遗忘项的差异显著高于字表范式下二者的差异。这表明,两种范式下有意遗忘效应产生的机制是不一致的,且相较于字表范式,单字范式下有意遗忘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自我与有意遗忘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与字表方式的有意遗忘范式相结合,探讨有意遗忘在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条件下的异同。结果表明,在有意遗忘的研究范式下,自我参照加工和他人参照加工的回忆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自我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有意遗忘现象,而他人参照加工条件下没有表现出有意遗忘现象。这表明,自我参照加工的材料,区辨性很高,因而有意遗忘的指导语激发的抑制作用对它有效,从而出现了遗忘现象。  相似文献   

5.
有意遗忘是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对负性情绪的有意遗忘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本研究采用单字范式,实验一以正性、负性和中性情绪词为材料,探讨了情绪材料对有意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类词语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有意遗忘效应;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了情绪状态,探讨了情绪状态和情绪材料对有意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积极情绪状态下,被试更多地遗忘负性情绪词;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被试更多地遗忘中性词。表明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有意遗忘既受信息的情绪性影响,又受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探讨提取抑制能否减少错误记忆的发生.以自编的DRM词表为实验材料,实验1采用有意遗忘范式(有意抑制),实验2采用部分线索效应范式(无意抑制).实验1结果发现:关键诱饵在“记住”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学过项目在“记住”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实验2结果发现:关键诱饵在“无部分线索”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部分线索”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学过项目在“无部分线索”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部分线索”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研究结果提示:有意和无意两种提取抑制都可以降低错误记忆,结果支持基于激活与监测的双加工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有意遗忘是一种探讨个体抑制能力发展的新的记忆研究的实验范式。本研究以单字为实验材料,被试为小学二、四、六年级共90名学生,每个年级的学生按学习成绩好和差分别选取15人。实验结果为:1、小学生有意遗忘中的认知抑制能力是发展的;2、小学生有意遗忘中的认知抑制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各年级小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抑制能力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抑制能力弱。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有意遗忘以及自我参照条件下有意遗忘解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编码和抑制的观点上,并且很少有研究内隐自我参照条件下的有意遗忘。以往的研究之所以会造成争议,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使用一种可量化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有意遗忘过程中信息的储存和提取。未来有意遗忘以及其他记忆和遗忘的研究可采用储存—提取模型并结合多项式建模技术,通过对储存和提取过程的参数分析帮助研究者解释有关现象产生时伴随的内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材料性质对有意遗忘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字表方式 ,探讨了词语和图片两种材料下的有意遗忘。结果发现 :①被试在词语和图片两种材料下的有意遗忘没有显著差异 ;②对于词语材料 ,被试既对指示记忆的项目进行了更加精细的编码 ,又对指示遗忘的项目产生了抑制 ;③对于图片材料 ,被试只对指示遗忘的项目产生了提取抑制 ,而没有对指示记忆的项目进行有意复述。  相似文献   

10.
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宋耀武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03,26(4):727-728
1 有意遗忘和认知抑制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自Ebbinghaus在1885年发表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就成为心理学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心理学家对遗忘过程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对有意遗忘(intentionalforgetting)或称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耀武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02,25(2):184-186,183
有意遗忘是一种新的关于记忆研究的实验范式.主要探讨个体抑制能力的发展。研究使用的实验材料分为单字和双字词.被试为小学二、四、六年级共90名学生。实验结果发现:①对于两种实验材料单字和双字词,小学生有意遗忘中的认知抑制能力随年级而提高;②小学生对两种材料的抑制能力存在差异,表明小学生在有意遗忘中的抑制能力受材料的意义性和材料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白学军  刘旭 《心理科学》2014,37(5):1140-1147
提取诱发遗忘是指对先前学过的部分材料进行提取练习会使与练习材料相关的其它材料发生遗忘。目前该现象存在抑制与非抑制理论之争。本研究以64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考察项目强度和测试顺序对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对上述争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只有高强度项目才会引发提取诱发遗忘;(2)当控制由测试顺序所产生的输出干扰效应后,高强度项目仍然会引发提取诱发遗忘。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提取诱发遗忘的抑制理论。  相似文献   

13.
陈睿  杨景  何顺超  李鹏 《心理科学》2018,(2):318-323
刺激的情绪性具有增强记忆的效果,那么,带有情绪信息的刺激对遗忘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已有研究从行为及认知神经机制层面探讨了情绪性刺激对定向遗忘效应的影响,但结果并不一致。总结已有文献发现,以情绪性刺激的材料类型、情绪效价、唤醒度和熟悉度为主的客观因素和以被试的情绪状态为主的主观因素均为影响定向遗忘效应产生及其稳定性的重要原因。这类研究是对有意遗忘研究领域的重要补充,也加深了人们对有意遗忘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使用Reed设计的有意遗忘研究范式,以194名小学二、三、四、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不同年龄阶段被试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的差异,探索抑制机制随年龄增长的发展趋势及儿童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发展的敏感期。结果表明:1)大学生被试和儿童被试之间的有意抑制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2)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呈递增趋势;3)儿童的有意抑制能力发展在三年级,9、10岁可能存在一个敏感期。  相似文献   

15.
模拟员工招聘过程中的有意遗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隐私信息和非隐私信息为目标信息,以6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类似字表范式,探讨了模拟员工招聘过程中三种提示条件下的有意遗忘效应。结果发现:①在模拟员工招聘过程中,有意遗忘效应显著,不同的提示会影响决策的结果;②简历上的与工作无关的个人隐私信息对招聘者的决策过程有一定的消极影响;③一定的干预手段可以部分消除个人隐私信息对聘用决策的消极影响,但不能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的实验材料为单字和双字词,利用字表方式呈现。被试为小学六年级的30名学生,按学习成绩好和差各选15名。实验结果为,(1)对单字材料,被试既对要记忆的项目进行了有意的复述,又对指示遗忘的材料产生了提取抑制;对双字词材料,被试只有对指示遗忘的材料产生提取抑制,而没有对要记忆的项目进行有意复述;(2)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有意遗忘的抑制能力明显高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在以构建留学生的汉字语音库为共同目标的合作学习情境下,考察了合作学习中的监控者是否会表现出定向遗忘效应。实验一中,协助者朗读两字表的单字并接受定向遗忘或记忆字表中单字的指令;监控者监控发音的流畅性或准确性,并单独接受再认测验;实验二在协助者重新朗读单字的条件下监控者接受再认测验。结果发现:(1)实验一中,监控者只在深层监控发音准确性的任务时,再认成绩表现出定向遗忘效应,浅层监控发音流畅性的任务中未表现出定向遗忘效应;(2)实验二中在测验阶段复原学习情境后,深浅监控任务下的再认成绩虽存在显著差异,但定向遗忘效应也消失了。综合两个实验表明,合作学习情境下,非有意遗忘的监控者的定向遗忘效应与监控任务深度和学习情境复原与否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使用单个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并在测验阶段全面考察记忆提取过程的MPT模型,考察单字法有意遗忘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对于TBF/R项目,遗忘组的储存能力和提取能力均弱于记忆组;对于TBR/R项目,遗忘组的储存能力强于记忆组。并且无论对于短时SOA还是长时SOA,遗忘组对TBF项目后探测刺激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TBR项目。研究表明,单字法有意遗忘现象是由选择性复述、注意抑制和提取抑制三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组内设计的词表法变式任务中,词表一的项目按语义或知觉特征分为遗忘项和记住项,中间指导语要求被试遗忘词表一某类项目的同时记住另一类项目,指向遗忘效应以词表一记住项与遗忘项的差异来反映。实验一中,词表一项目按语义性质分为记住项和遗忘项,结果显示:与控制组比较,标准词表法实验组词表一记忆受损显著,出现传统意义上的指向遗忘效应;变式实验组词表一记忆部分受损,与控制组差异接近.05显著水平;标准词表法实验组以及变式实验组词表二都没有表现出记忆获益;另外,变式实验组词表一记住项与遗忘项之间差异显著,反映出遗忘指导语效应。实验二发现:在变式任务中,指定被试遗忘词表一某种语义性质的项目,结果出现遗忘指导语效应;但是,在指定被试遗忘某种颜色项目时,结果没有出现遗忘指导语效应。变式任务结果比较好地支持提取抑制理论;同时也反映出,词表一记住项与遗忘项之间的区分度是影响变式情境下指向遗忘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词频是否影响列表法定向遗忘一直是记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引入词频(高频词、低频词)变量,通过操作指示符(记住、遗忘)来考察内隐记忆测验中列表法定向遗忘效应,结果显示:(1)在低频词语中,内隐记忆测验出现了显著的列表法定向遗忘效应;(2)而在高频词语上,内隐记忆测验中却未出现列表法定向遗忘效应;(2)列表法定向遗忘影响内隐记忆测验的机制应该是提取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