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并不会注视每一个词,而是不断地跳过很多词。在英文阅读中至少有30%的词被跳读,在中文阅读中近50%的字词被跳读。那么被跳读的字词是否得到加工,何时得到加工,是当前阅读过程中眼动控制模型关心的基本问题:具体包括(1)词跳读是基于副中央凹处词汇的完全识别还是部分识别后发生;(2)中央凹加工负荷是否影响对下一个词的跳读;(3)副中央凹和中央凹加工效率与词跳读的关系是什么;(4)较低水平的视觉信息(如词长、复杂性)和较高水平的语言信息(如词频、预测性)如何交互作用决定一个词的跳读。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最后结合中文阅读中书写系统的特点,对未来中文阅读中词跳读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在中文阅读中, 为了进行词汇识别, 需要对汉字在词中的相对顺序进行加工, 即汉字位置加工。汉字位置加工是词汇识别和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如果汉字位置未得到加工, 可转置词将很难被区分。可转置词由相同汉字构成, 但每个汉字所处位置不同。以往研究发现, 词内汉字位置加工是比较灵活的; 而且词边界信息会影响汉字位置的加工, 即汉字位置加工存在词边界效应。该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有哪些?本项目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在自然阅读中系统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词的首/尾汉字如何调节汉字位置加工过程; (2)嵌套词和歧义词边界如何影响汉字位置加工; (3)语境合理性和预测性如何影响汉字位置加工的词边界效应。本项目将为首个中文汉字位置加工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基础, 推进现有的中文词汇识别和词切分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并为词汇的高效率教授与学习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文盲文字加工的行为和脑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盲作为一个特殊的被试群体,对其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文盲研究最初集中在文盲的口语加工和语音意识等方面。其后比较关注文盲字词的语音和语义加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对文盲的文字加工脑认知机制进行了研究,探讨脑功能组织是如何受到早期学习的调制,左侧梭状回在字词识别中的作用及其文盲脑功能偏侧化问题。以后此类研究应关注文盲字词识别学习过程中的脑功能变化和文化认知对认知老化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读词者是指能够流畅地进行字词识别和解码, 却难以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的学生。以840名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语素意识(包括同音语素意识、同形语素意识和复合语素意识)、汉字识别、口语词汇、工作记忆、一般智力等测查, 通过现状描述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1)一年级汉语儿童读词者的检出率为0.7%, 二年级之后的检出率在6.5%~10.1%之间; (2)在语言特异性认知因素上, 控制了年龄和智力后, 与其他学生相比, 读词者在汉字识别任务上表现较好, 在语素意识各个任务及口语词汇上表现较差; (3)年龄和智力是造成读词者比率增加的一般因素; (4)同音语素意识和口语词汇是造成读词者比率增加的语言特异性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5.
失读病人阅读过程中汉语词的形、音、义三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超群 《心理学报》1989,22(1):43-48
本文通过7例脑损伤阅读障碍病人的阅读行为分析,初步探讨了阅读认知过程中汉字词的“形”、“音”、“义”三个信息维的脑加工途径和三者间的动态关系,提出以下推论;(1)阅读过程中字词“形”、“音”、“义”信息的脑加工途径是以字形的视觉感知为起点,其后分别与字音和字义建立联系。(2)字形和字义间的联系强于字形与字音间的联系。(3)字形和字义间的强联系可能与汉字特点,以及所涉及的心理学条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汉字位置加工是否存在词边界效应,本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词汇决定任务和眼动追踪技术,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跨词边界和词内汉字转置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实验均以四字词和两个双字词为靶子,对中间两个字进行操纵(转置或保持不变)。结果发现:靶子的注视时间(反应时)在跨词边界转置条件显著长于相同条件,在词内转置条件与相同条件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跨词边界汉字转置干扰词汇识别,汉字位置加工存在词边界效应。词切分的开始时间可能早于汉字位置加工,或二者是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大量的认知科学研究表明, 词在阅读认知加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把词从文本中切分出来。有别于英文等拼音文字, 中文文本的词之间没有空格分隔。在没有空格辅助的条件下, 中文阅读者是如何进行词的切分呢?本文主要综述了近期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针对该问题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1)介绍了一些词作为整体进行加工的心理学证据; 2)报告了词切分的认知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和一个中文词切分和识别的模型; 3)简要回顾了计算机科学中的词切分研究, 并指出了与心理学中词切分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4)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将可能促进中文词切分的认知机理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8.
实验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操纵注视点上字、词消失单元和呈现时间,探讨字词视觉呈现、字词识别加工对中文阅读眼动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0 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严重影响总阅读时间,其中单字消失、单词消失与双字消失对阅读效率的影响没有差别;各消失条件都导致较多回视次数;相对于其他消失条件,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导致较多的再注视词数。(2)120 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不影响总阅读时间,但会通过取消部分眼跳的方式导致注视持续时间的增加,字消失单元(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迫使读者取消部分词内再注视眼跳。综合两种延迟时间下各消失文本的数据可见,字识别和词汇识别相互影响,词在中文阅读的词内再注视眼跳选择目标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追踪研究考察了124名小学一年级儿童的阅读流畅性对其二、三年级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推理能力、汉字识别、口语词汇及多种阅读相关认知技能之后,儿童一年级时的字词流畅性可以预期其二、三年级时的阅读理解水平,句子流畅性对二年级时阅读理解的变异有独特解释作用,但对三年级时阅读理解的变异没有显著的解释作用。相对于句子流畅性,字词流畅性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对阅读理解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不可识别模糊字词仍能诱发N400的词汇加工理论的假设,让被试对模糊字进行同一字延迟判断,利用脑电技术记录不同模糊程度靶字的认知过程,来探讨N400出现的条件,以阐明N400反映的是词汇加工,还是词汇后加工。实验结果表明:与可识别、轻度模糊汉字一样,不可识别、高度模糊汉字仍然可以诱发N400;这种N400语义启动效应反映了词汇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通过操控提示正确/错误词边界线索的延迟时间,考察汉语阅读中汉字、词汇加工与词切分的时间特性。实验1发现,提示词n+1边界不影响总阅读时间,但能积极影响词兴趣区内的眼动数据,这种影响随着提示延迟时间的增加而逐步减弱;提示错误的词n+1的边界线索对总阅读时间的影响则随提示延迟时间的增加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实验2发现,提示词n边界不影响总阅读时间,但却消极影响词兴趣区内的眼动数据,这种消极影响并没有随着提示延迟时间的增加而减弱;提示错误的词n边界对总阅读时间和眼动数据均产生消极的影响,且这种影响都随着提示延迟时间的增加而减弱。综合两项实验的结果可以推测,单一的向上反馈假设和整体假设都不能全面解释阅读中的字词加工过程,汉字加工与词汇加工间存在交互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词切分指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将词从句子或语篇中切分出来以促进文本阅读与加工的过程。本文对近20 年来汉语词切分研究成果总结发现:词间空格、词素特性、词意识、词汇预期均可作为词切分的依据; 汉语阅读存在词n和词n+1两种切分,两种切分过程中字词加工均遵循交互激活假设,切分词n过程中字词加工的交互激活特点表现为字词同等相互影响,切分词n+1过程中字词加工的交互激活特点更多表现为词汇加工影响字加工; 重叠歧义词切分遵循多重激活假设,其中被激活的单词之间的竞争机制符合竞争假设,左侧词汇在这一竞争中具有优势,此外,重叠歧义词的切分受到词频,语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默读汉字词的脑功能偏侧化成像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读词名的方法 ,对 12名正常大学生 ,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fMRI) ,研究了汉字词及假词视觉识别时的脑功能偏侧化现象。实验结果表明 ,汉字词激活左下额区 (BA4 5 )以及右颞叶 (BA2 1、2 2 )、右枕叶 (BA18) ,而假词除额区外表现出广泛的激活。此结果显示除左脑半球与汉字词加工密切相关外 ,右脑半球在汉字词加工中有一定参与但其确切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汉字输入法对汉字字词加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华  冯成志 《心理科学》2004,27(6):1368-1370
用形似判断和同音判断作业就输入法对汉字字词加工的影响作了考察。结果表明,汉字输入法及输入速度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存在明显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仪表现在汉字认知加工的较低层面。具体本研究而言,纵横输入法和拼音输入法对汉字认知加工的“形”和“音”均存在影响,但前者侧重于“形”.而后者侧重于“音”。笔者认为其直接原因是学生为提高汉字输入速度所付出的额外练习(相比于输入速度低的学生)所导致的.输入法充当了一种作用载体。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考察中文阅读中双字词汇视觉信息编码的过程特点。实验一操控词n+1上字词消失方式及其延迟时间,结果发现,注视词n时,词n+1上不同位置的汉字及时消失(延迟时间为0 ms)都影响总阅读时间,且影响程度与消失汉字的具体位置与消失汉字的数量有关;延迟时间为60 ms时,词n+1上的左侧字消失不再影响总阅读时间,而词n+1上的右侧字消失仍会影响总阅读时间。实验二操控词n上字词消失方式及其延迟时间,结果发现,注视词n时,词n上不同位置的汉字及时消失对总阅读时间的影响程度完全一致,说明词n上汉字视觉编码不受消失汉字的具体位置与消失汉字的数量的调节;延迟时间为60 ms时,各消失条件都不影响总阅读时间,说明词n上不同汉字的视觉编码同时完成。基于两项实验结果可得出,在预视阶段内中文读者以汉字单元编码内双字词汇的视觉信息,在注视阶段内以整词为单元编码双字词汇的视觉信息。  相似文献   

16.
义符熟悉性对高频形声字词汇通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新葵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8,40(2):148-159
采用启动词汇判断范式,考察义符熟悉性对高频汉字形声字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义符加工与整字加工存在动态的交互作用。在加工早期,高频汉字形声字的整字语义已经激活,但此时义符的语义并未激活。高熟悉性义符的词形启动比低熟悉性义符早。随着SOA增长,高、低熟悉性义符的语义都出现激活。到了加工晚期,汉字形声字整字的语义激活仍然显著,但义符的语义激活消失,表明字词认知的整合过程已经完成。这一结果支持汉字认知中整字加工和部件加工相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对196名小学二年级儿童进行为期三年的追踪测查,使用交叉滞后模型检验了儿童字词阅读流畅性和篇章朗读流畅性等不同层面口语流畅性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在控制了一般认知能力、汉字识别、口语词汇知识、快速命名和自回归效应之后发现:(1)模型比较的结果支持字词阅读流畅性对阅读理解作用的单向预测模型,儿童二年级时字词阅读流畅性对三年级的阅读理解,以及三年级时字词阅读流畅性对四年级的阅读理解均有显著预测作用;(2)模型比较的结果支持篇章朗读流畅性与阅读理解的双向预测模型,前一个测量时间点的篇章朗读流畅性可以稳定地预测后一个测量时间点的阅读理解,同时,前一个测量时间点的阅读理解也可以稳定地预测后一个测量时间点的篇章朗读流畅性。结果表明在排除了自回归效应和其他变量的作用后,只存在字词阅读流畅性对阅读理解的单向预测关系,而篇章朗读流畅性与阅读理解之间存在双向预测关系,这一发现支持了认知资源和自动化理论,并对阅读的交互-补偿模型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等级汉字识别过程的研究,探索汉字加工中整字与部件互相作用的机制。实验1在两种视角条件下呈现刺激,要求被试判断目标汉字是否属其义符所属范畴,结果发现等级汉字存在整体优先性,义符对目标识别产生影响,部件会干扰或促进整体的加工过程,整体优势不能消解或抑制部件的语义作用。实验2采用字词决定任务探究汉字加工中声符的作用,发现声符对等级汉字识别存在影响。结果证实,对汉字加工会自动激活整字结构和部件线索,整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通路,支持汉字通达的交互激活模型和双向平行加工假设。  相似文献   

19.
义符研究是汉字研究中最具特色的领域之一。作为汉字的重要构字部件,义符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关注。语言学对于义符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当代语言学家多从质的角度和计算层面来探讨义符的种类、表义性、表义度和构字频率。认知心理学家多从亚词汇加工的角度探究义符对汉字词的识别、语义提取、语法分类和知觉加工的影响,探讨义符的主观熟悉性、位置、家族大小和一致性的作用。在研究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数个义符参与汉字认知加工的模型——"两个网络系统模型"、"汉字词与图片命名与分类的综合模型"、"义符在词汇通达中表征和加工的综合模型"和"义符影响形声字加工的调节模型"。模型统合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形声字认知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未来,义符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0.
移动窗口条件下阅读过程中字词识别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对中文阅读过程中的字词识别进形了初步的探讨。被试是8名大学生,阅读材料为8篇科学文章。结果发现,在移动窗口条件下,词的注视时间受词频、词中字数等词本身特性,词在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性以及句子界限效应、文章难度等来自阅读理解的高级过程的影响。移动窗口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真实地探讨阅读中字词的连续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