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哲学研究综述周志山发展哲学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界面向现实、从实践中提炼出的一个新的哲学课题。它的研究不仅增强了哲学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指导功能,也为我国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契机。现将研究状况综述如下。发展哲学兴起的原因关于发展哲学兴起的原因,学术界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1.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急需建立系统的社会发展理论。十几年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发展问题是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改革应是有发展方向的,只有把“改革同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引导、规范改革产发展哲学正是通过追踪时代、探索中国改革和现代化的道路来体现自己的理论品格的,对它的研究应该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发展的跨世纪转换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参照。②2.发展问题也是20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急迫任务,也是发达国家极待重视的严峻现实。发展哲学研究应是面向世界的,它应该是世界一体化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把握和预测世界发展的走向。③3.近十年来,许多发展分支学科的不断涌现为发展哲学的建立提出了必要,提供了可能。本世纪50.6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发展问题的分支学科,如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综述赵景来近年来,发展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我国哲学界也从哲学高度,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广阔视野出发,开展了发展理论和发展哲学的研究。一、建构中国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和发展哲学现代化本质上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的历史进程,它需要一种总体性的发展理论,只有以哲学统摄经济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具体学科的成果,才可能提供这种总体性的现代化理论。关于这种理论的内涵及其建构方法,有以下不同观点。有的论者提出,要建构中国的宏观现代化理论或发展理论,必须以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中国的具体国情为立足点,既要考虑构成中国现代化进展当务之急的制约性环节,又要放眼中国现代化的总体的和长远的发展前景。具体说来,可以分两个步骤来建构:1.建立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提供关于人的现代化的哲学理论,以解决人的现代化这一关键环节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问题;2.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人类学体系,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总体性理论。另有论者认为,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立足点,应是通过社会学的调查,整理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面临的矛盾和冲突,然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实际升华出理  相似文献   

3.
指数研究起源于经济学领域,这一研究逐渐延展至社会、文化领域,现在我们正进入人文指数的积极探索与建构的时代。伦理道德发展指数研究区别于道德心理学与道德社会学,以一种哲学伦理学视角,将自下而上原子式的伦理道德科学量化研究与自上而下实体式的伦理道德哲学研究相结合。在哲学本体论上提出道德偶然性世界观,为伦理道德量化研究提供形而上的理论论证,道德偶然性世界观是一种“偶然—必然”逻辑,不同于在“必然中克服偶然”的“必然—偶然”逻辑,它强调在“偶然中建构必然”,从而为伦理道德量化提供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在伦理道德理解上,着力于发现世界听得懂、中国老百姓明白的共通式的伦理道德理解结构,从而为伦理道德发展指数提供更为大众化、时代化、可普遍化的理解范式。在具体伦理道德指数建构方面,提出“五维三态十要素”的当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指数指标体系,以“个体—家庭—社会—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主体与伦理共体为一级指标,以伦理道德的“实然、本然、应然”三态为二级指标,每个维度考察具有普适性、共通性、时代性的具体的伦理道德“十要素”。  相似文献   

4.
受社会背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艺术逐渐走向自觉的时期,人物画有了新的发展。山水画也渐渐独立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受当时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影响,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的理论。这一理论最开始是针对人物画领域而言的,而后慢慢渗透到山水画领域。以下文章主要从以下几点来阐述:顾恺之的传神理论;传神理论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传神理论在近现代中国画多元化背景下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小娟 《哲学动态》2002,(12):39-42
跨进 2 1世纪 ,中国文化哲学在深化理论问题研究的同时 ,其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开始从零散走向系统与自觉。涌现出一批直接以文化哲学为研究论题的成果 ,其中包括一些比较厚重的文化哲学论著 ,比如衣俊卿的《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 (云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8月版 ) ,洪晓楠的《文化哲学思潮简论》 (上海三联书店 2 0 0 0年版 )等。同上个世纪末的文化哲学研究成果相比 ,新世纪开端的文化哲学研究特点如下 :一、对文化哲学本身的自觉反思1 关于文化哲学的定位和形态把文化哲学界定为新世纪的一种新的哲学范…  相似文献   

6.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国哲学广泛地涉及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及其相互关系等诸多问题 ,其中人生理论则可以说居于核心地位 ,成为一种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哲学类型。因此 ,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 ,把握其基本问题和源流演变 ,具体分析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哲学家关于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和人生修养的理论 ,对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中国哲学的特点 ,立足于现实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武东生的新著《中国人生智慧源流》(南开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 4月出版 ) ,应…  相似文献   

7.
在本刊的上一期里,我们发表了《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的评论员文章,希望哲学史界重视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工作。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把握中国哲学范畴的形成、演变以及各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对弄清中国哲学的发展规律,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哲学范畴的发展不是自身的推演,而是根源于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实践。这里我们发表金春峰同志的《从范畴看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及其规律》,作者通过中国哲学史上“和”、“反”、“斗”、“合”、“分”等范畴的形成、发展及其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探索中国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规律。这是一种新的尝试。研究中国哲学的范畴,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我们欢迎大家从不同的方面撰写论文。  相似文献   

8.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对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研究工作逐渐深入开展,迄今已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一个富有生气与成果的领域。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方法论上的探讨和创新,进一步拓展这一研究的思维空间,使这一研究具有更为广阔的视域和更为深刻的内容。本文提出开展“蕴含思想史维度的哲学史研究”①的设想,就是试图从方法论上作一种探讨和创新,以便在哲学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之间加以沟通,使前者更多地吸取后者的成果。一、哲学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的疏离与沟通在现代中国学术界,哲学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实际上是分属哲学与历…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在他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一书中,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哲学思潮概括为四个:分析哲学、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属于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理论领域,或者说是“社会理论”领域;而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则是一种涉及本体论、认识论等形而上学诸问题的理论领域,哈贝马斯称之为“纯粹哲学”领域。显然,马克思的思想构成了社会理论领域的最重要的理论资源,在这个领域,要绕开马克思是不可能产生好的理论的。然而,在所谓“纯粹哲学”领域,我们却几乎看不到马克思的身影,或者说马克思基本上“不在场”。这不…  相似文献   

10.
丰子义 ,1 955年生 ,山西应县人。 1 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 ,1 984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秘书长。主要著作有《主体论》 (合著 ,1 994年 )、《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1 995年 )、《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与探求》 ( 1 999年 )等 ,发表论文百余篇。问 :从以往发表的研究成果看 ,您一直关注发展理论的研究 ,而您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就是在研究一般发展理论的基础上 ,更为突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能否请您谈谈选择…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们把哲学划分为包括实体性哲学和主体性哲学两种范式的理论哲学理路 ,以及包括古代和现代两种范式的实践哲学理路 ,那么 ,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的主体性哲学之克服的现代实践哲学。而最近二十多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则是在理论哲学理路内从实体性哲学转变为主体性哲学 ,这既是其成就之所在 ,亦是其局限之所在。而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就必须在回归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础上 ,通过与现代西方实践哲学以及中国古代实践哲学的对话来构建中国的现代实践哲学。正像在理论哲学理路中有…  相似文献   

12.
俄国哲学与其他国家的哲学一样,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后来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伴随着历史过程。俄国哲学同其他国家哲学一样,经过了宗教世界观的各种形式,在摆脱了神学婢女的作用、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枷锁以后,便成了世俗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进行认识的主要工具之一。它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流派,经过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时期,走向辩证法概念,起初还穿着唯心主义的外衣,后来到19世纪末,便走向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融合,终于合乎逻辑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可见俄国哲学史在几个主要方面是与全人类的哲学思想史相一致的。但是也象任何一个民族的哲学那样,它带有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于千百年来俄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特点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昭现人学的生存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国的人学研究正在走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人学研究的一大障碍在于仍然难以确立起一种具有本体论意蕴的理论基础,而人学研究走向深入的突破口恰恰也在这里。人学中的本体论困境,必须要融入整个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问题中考虑,人学的本体论就是当代哲学本体论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王鲁宁 《学海》2001,(5):74-78
发展哲学是一种应用哲学 ,它是最高层次的哲学思维在社会领域中的贯彻和运用 ,它将人们的发展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概括而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发展哲学所探讨的重点 ,是关于人们的现代社会发展活动的根本观点。社会矛盾是发展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科学界定和把握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它是正确反思关于当代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诸多观点的逻辑起点。其次 ,它是科学回答与有效解决当代社会发展中许多重大问题的思想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涌现出许多新的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探讨社会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关系 ,是面对社会…  相似文献   

15.
<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践哲学、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然而,从理论上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这还仅仅是我们重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的开端,更进一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于2011年11月18日在中央党校联合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哲学与社会发展论坛(2011)"。中央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这一命题,实质上是对传统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法完全回答当今时代和中国实践提出的问题这一缺陷的一种理论反应,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一种历史启示,是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的当代意义的一种逻辑必然,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种现实要求。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进展与理论成果给予全面深入的清理、总结与整合。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20多年。如…  相似文献   

18.
哲学:在文明转型时期重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在文明转型时期重新定位衣俊卿每当人类社会处于重大转折时期,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总要重新确立自己的社会历史方位,重新寻找自己的生长点,重新以自己内在的创造力向人们展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合法性。处于大变革时代或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国哲学似乎又一次面临着重新定位的任务。一、哲学的“不在状态”1978年哲学界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于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无疑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90年代初,当中国的现代化以市场经济的建构为轴心而真实地走向深化时,作为思想解放先驱的哲学却似乎一下落到了这一大变革时代的后面。许多迹象表明,我们的哲学研究正面临一些新的困境,许多哲学工作者正陷入新的困惑之中。质言之,在空前的大变革时代,我们的哲学研究显得“不在状态”,它昔日的社会历史方位开始受到冲击,原有的生存的合法性和价值开始受到怀疑,结果,有许多哲学工作者或是彻底放弃哲学,或是使哲学消解到政治、文学,以及各种“实证”或“实用”研究之中。对于中国哲学的这种境遇及其造成这种境遇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揭示。其一,从哲学生长的外部环境来看,全社会价值取向的扭转使哲学昔日的重要地位开始失落。在过去几十年中,无论是哲学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整体上构成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学术传统。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深化面临着三重解释张力问题:事实性与规范性之间的解释张力,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性质,反映了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矛盾,规范性议题将在经典文本的耕犁与社会现实的探寻中成为研究的生长点;批判性与建构性之间的解释张力,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态度,要求哲学研究发挥"社会病理学"的解剖作用,并立足现实问题建构一种迈向"利益和价值共同体"的世界观;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解释张力,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如何切入现实的理论方法取向,要求对进入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的"条件"形成高度的认识自觉,建立理论体系与现实实践相互检验的中介环节,从而推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双向互动。重视和审思三重解释张力及其认知变化,有助于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域以及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关于当代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STS(科学技术论)是一条重要的理论进路,其演进和发展的基本逻辑是:在其哲学基础上,表现为在理性主义传统下从个体建构主义走向了群体建构主义;在其实践论基础上,表现为由现象学哲学推动走向了主体间性论;在其认识论基础上,表现为由语言哲学推动下走向了符号诠释与互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