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车进入隧道,车厢一片黑暗,只听一声亲吻,接着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火车出隧道后,车厢内四个素不相识的人都没吱声,唯有德国军官眼圈发青。 老太婆想:“这姑娘人美心灵更美。”姑娘想:“真奇怪,这德国人宁亲老大婆不亲我。”德国人想:“罗马尼亚人真狡猾,他偷着亲嘴,我暗里挨揍。”罗马尼亚人:“我最聪明,我吻自己的手背,又打了德国人一个耳光,没人发现。” 黑暗中的一吻  相似文献   

2.
适中方为美     
上帝问三个凡人;“你们来到人世间是为了什么呢?”第一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生活。”第二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承受痛苦。”第三个答道:“我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磨难,又要享受生活赐予我的幸福。”上帝于是给前两人打了50分,给第三个100分。为什么呢?因为前两人的思维各执一端,认识偏颇。而第三个巧妙地将两者融合,运用适中的思维方式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当两个对立的观点相峙的时候,“适中”就是使两者“统一”起来、用公式表述:正确认识=既要A,又要B。有一位老作家,少年时就学私塾。有一天,乡里来了个戏…  相似文献   

3.
三个心愿     
有个故事说,一个女人在海边得到一个瓶子,她技开瓶塞,一个妖怪随着浓烟而出。妖怪对她说:“你把我从牢狱中放出来了,为了报答你,准你实现三个心愿,不过按照规定,对于你许下的每一个心愿,你男人都会得到相当于你所得到的两倍。”这可难为了这个女人,因为她丈夫是个无赖,不道德地抛下她另寻新欢去了。女人考虑了一下,便向妖怪要100万元。只见电光一闪,100万.元便在她脚下出现了,而在那遥远的地方,她那无赖的丈夫脚边也出现了这个数目的两倍。妖怪要女人提出第二个要求,女人说:“我要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项链。”又是电光一闪…  相似文献   

4.
某些公共场所设有一种专门供人享受开心的哈哈镜。由于这种镜子被有意制作得凸凹不平,人们照上去后,原本标准的形象和身材就变得千奇百怪了,欣赏起来趣味无穷,常弄得人们哈哈大笑,所以称这种逗笑的镜子为哈哈镜。 有一种说话的技巧类似照哈哈镜。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一个小偷把手伸到老张的口袋里去掏钱包,却被老张及时发现了。老张问:“你在干什么?”小偷说:“我想掏我兜的手绢,掏错了,对不起!”老张不动声色地说:“没关系。” 过了一会,老张照着小偷的脸重重地打了一个耳光。小偷惊讶地问:“你在干什么?”老张不紧不慢地…  相似文献   

5.
故事一上帝来到人间,遇见三个人,分别问道:你到这个世界来为的是什么/第一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所有的生活。第二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承受一切痛苦。第三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磨难,又要享受生活赐予我的幸福。上帝给前二人各打了)"分  相似文献   

6.
向别人提问和被别人提问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如果有人要你在人和东西之间选择一个答案,你将不可避免地被他愚弄。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人”,自己打了自己一记耳光;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东西”,自己给自己找来难堪;如果你回答“我是东西”,那么对方将会反洁“请问你是什么东西呢?”你还没来得及作任何回答,却早已招致一阵哄笑;如果你回答“我是人”,对方又会微笑地对你说:“唤,我明白了,原来你不是东西”,其结果让你哭笑不得。由此可见,只要你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上述的问题,毫无疑问,你必将陷入窘迫的境地和尴尬的场面。问…  相似文献   

7.
儿子喜欢读书,可是他对写作没有兴趣,我为此十分头疼。有一次,几位文友来家里玩,谈话中恭维起我刚发表的一篇小说。没想到儿子在旁边插嘴说:“这有什么?我也能写出那样的作文来。”我一听,立即鼓励他说:“我知道,你是很优秀的。只要你坚持每天练笔,你写得会比这更好。”当天晚上,儿子还真的写了一篇记叙文。尽管作文存在很多缺点,水平在一般偏下,我还是给了儿子极高的评价,给他打了99分。儿子一见,竟高兴地笑出声来,这是他小学五年级来作文得到的最高分。高兴之余,他又天真地问我:“爸爸,为什么不给我打100分呢?”我给他指出几个错误的标点…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老人,临终前把家里的土地和财产“二一添作五”平均分给了两个儿子。老人过世后,小儿子想:“我独自一人日子容易打发,可哥哥拉家带口,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我应该把自己的那一份,再分一半给哥哥才对。”他有这个想法,又怕哥哥不接受,便趁着夜黑风高,把自己分得的苹果和玉米,搬了一半偷偷地送到了哥哥的粮仓里。住在另一边的大儿子心里也想:“老爸不在世了,弟弟孤单一人,日子咋过呢?  相似文献   

9.
令人心痛的少年日记 这是一个14岁少年日记里记录的每一天的校园生活,读来令人心痛。 “今天我在学校自认为表现很好,可是又被黑打了一顿。他们先把我关在教室里,然后一个个走了进来,我拼命地喊拼命地叫,生怕他们打我。果然他们举着扫帚就来打我,我拼命反抗,结果没用。我哭了。我认为自己不好,被打了也不敢告诉老师。”  相似文献   

10.
不知为什么,这些天来,我常常想起那样一个下午。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母亲要去给玉米喷农药,喊我去,我不情愿地说:“我又不会喷药,让我去干什么?再说我还要看书呢。”  相似文献   

11.
钱伟是初三(2)班的学习委员,他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眼里的好伙伴。不幸的是有一天在放学回家的途中,骑自行车与他人相撞,对方凭着个儿高,不分是谁的责任就给钱伟两个耳光。他虽然心里很恼火,还是据理力争,直说:“有话好说,不要打人。”没有动手。对方可能认为钱伟软弱好欺,又打了他两个耳光,这下他真的急了,见路边有半块砖头,捡起来就砸向对方的太阳穴,只见高个青年身子晃了晃倒在地上,再没有起来。钱伟见状慌忙跑回家,向父亲一五一十的讲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父亲焦急的说:“孩子你闯大祸了,赶快到派出所自首。”说着,拉着儿子向公安机关走去。  相似文献   

12.
一、油漆未干一个小女孩第一次到动物园去游玩。当她看到豹子笼旁挂着“油漆未干”的牌子时,不禁惊奇地叫起来:“噢,我还以为豹子身上的斑点是真的呢!” 二、蝴蝶结七岁的女儿对肚脐很好奇,问妈妈肚脐是作什么用的,妈妈于是把脐带连着胎儿与母亲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了一下,说婴儿离开母亲之后,医生就把脐带剪断并打一个结,成了肚脐。女儿似乎懂了。可又有些遗憾地问道:“医生为什么不打蝴蝶结?”三、我的上帝小彼得自豪地对他的朋友说:“我叔叔是神父,所有的人都称他尊敬的神父。”小保罗说:“我叔叔是主教,谁跟他说话都称他…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老人,临终前把家里的土地和财产“二一添作五”平均分给了两个儿子。老人过世后,小儿子想:“我独自一人日子容易打发,可哥哥拉家带口,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我应该把自己的那一份,再分一半给哥哥才对。”他有这个想法,又怕哥哥不接受,便趁着夜黑风高,把自己分得的苹果和玉米,搬了一半偷偷地送到了哥哥的粮仓里。住在另一边的大儿子心里也想:“老爸不在世了,弟弟孤单一人,日子咋过呢?  相似文献   

14.
我的日子糟糕到了极点。曾经发誓要一生一世对我好的丈夫,两个月前突然销声匿迹,抛下了我和三个孩子。我的收入本来就少得可怜,下个月的房租,我肯定是付不起了,孩子们吃饭也将成为问题,生活看来难以为继。万般无奈之下,我给远在加州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我有些担心,后悔自己五年来一次也没有联系过他们。听说了我的遭遇,母亲催促我说:“孩子,马上回来吧,这儿永远都是你的家。“  相似文献   

15.
央视10频道《大家》做过一期周年特别节目,对一年来采访过的那些杰出的老人作了一个回顾.重放了主持人采访丁肇中、彭桓武、陈省身等大科学家时的镜头。主持人问试验物理大师丁肇中:“有人说您是一个少见的天才;您自己怎么看?”丁肇中回答:“不是。”主持人又说:“您很有天分,对不对?”丁肇中说:“不,我只是刻苦而已。”主持人采访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彭桓武,问他:“你觉得自己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起过怎样的作用?”这位曾获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老人说:“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中国的两弹一星就像  相似文献   

16.
谈“怕”     
黄昏时分,我正在学校的操场悠然地漫步,一个同事跑到我的身边问道:“王老师,今年暑假里又去哪儿旅行了?”我说:“我去了西藏。”他吃惊地看了我一眼说:“你不是去过西藏吗?怎么今年又去了?”我说:“是啊,我前年去西藏,是为了一睹珠峰的风采。今年去西藏,是为徒步墨脱。我还会第三次去西藏的,因为还有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没有去,那就是西藏的阿里。”  相似文献   

17.
黄水仙定律     
我女儿几次打电话来说:“妈妈,您一定得在黄水仙花凋谢以前来这儿看这些花。”我是想去,但从拉瓜纳开呈到细头湖要两个小时。”当她又一次对我这样说的时候,我有些勉强地说:“那好吧,我下个星期二上。”当这一天来到时,却是一个又冷又湿的雨天。可是我已答应了女儿,于是还是去了。  相似文献   

18.
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讲过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个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个饮食店。但中国人则截然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一修车店,第二个、第三个来此地的中国人,则往往开的也是修车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落得个人仰马翻”是常事。能不能来个“你过你的独木桥,我撑我的小木船”呢 ?经商办店“奇”者富,大凡在角逐激烈的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经营者,都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独立个性,他们的经营思路,大都步入一种“避免竞争”的更高境界。因为一味竞争…  相似文献   

19.
两只法钵     
1997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在一次收藏品集市上寻觅着我喜欢的藏品,走过一处在偏僻角落里一时无人问津的地摊,我的视线被一只注钵吸引住了,我蹲下来,取过那只紫砂法钵,擦去尘土,一行正指阴文立即显现了出来:“江苏常州天宁寺法云戒坛”。原来是家乡天宁禅寺的饭碗!再细看,是1920年的物品,距今70余年,真不知转传了多少人的手,如今又完好无损地到了我的手上,我还了个价,就买了下来。回到家,我把法钵洗干净,恭恭敬敬地放到了博古架上。可是到了晚上,我又情不自禁地把法钵捧到灯光下,细读刻在上面的一行行小字来:“一、计…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孙权之子孙亮发现内侍刚刚从内库中取来的蜂蜜中有鼠屎,非常生气,当即召来管内库的官责问,内库官吓得磕头如捣蒜,连呼冤枉。孙亮耐心地问:“内侍向你求过蜂蜜吗?”内库官回答:“他以前向我求过蜜,我实在不敢给他。”孙亮又责问内侍,内侍大喊冤枉:“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