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初年,刘邦为了巩固刘氏江山,杀白马盟誓:“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死后,吕后控制了朝政,她想让吕家的入世代掌权,于是向大臣们提出封吕家的人为王的建议。左丞相王陵依照刘邦在世的盟誓,否定吕后的建议,结果丢了官。右丞相陈平和大将军周勃则采取变通之策,同意吕氏可以封王,获得吕后的信任。王陵对陈平、周勃很不满意,认为二人没有立场,  相似文献   

2.
谦让的智慧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吕后把持朝政,趁机极力培养吕氏势力。诸吕在吕后死后,试图以武力夺取天下,史称"诸吕之乱",终被平定。在平乱中,太尉周勃功勋卓著,顷刻间成为朝庭内外的大红人,而右丞相陈平,此时却黯然失色。文帝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陈平十分知趣,知道自己作为老臣应该让位于周勃,于是称病不朝。文帝虽然刚主朝政,但对陈平的德才也不是完全不了解,听说陈平称病不朝,便把陈平找来,想问个明白。陈平则十分坦白地  相似文献   

3.
强国在于富民马加坡太史公称道桓公、管仲之治,说:"桓公之盛,修善政。"(《齐太公世家》)桓管以修善政而致齐国之盛,实是对太公治道承传的结果。管仲以"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国语·齐语》)的政治方略佐桓公还继承了七十九代先君的善道而加以创用,其中...  相似文献   

4.
读书三境界     
做事欲专精,岂可无境界?即如读书之事,不能入境界.又何能陶性情,拓胸襟,增见识,长才干?读书之境界,古人阐述良多,今借佛家“山水”之论.一表略识之感慨。  相似文献   

5.
王帅 《法音》2023,(6):12-19
<正>《景德传灯录》云:“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1]祖师体系是佛教宗派成立的重要因素。和其他宗派的“衣钵传承”不同,净土宗的祖师体系“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2]。其立祖之说始宋元,经明清,至近代最终完成。魏磊曾梳理这一过程:净土立祖之说始于宋代,南宋宗晓以“慧远、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为莲社六祖。而后志磐在《佛祖统纪》中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社七祖。清中叶,  相似文献   

6.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比邻而居的街坊邻居比什么都重要,处雅得雅,处仁得仁,处善得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是也。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里仁之风,人文之土壤,人处其间一如种子之处土壤,温润肥沃,方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7.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比邻而居的街坊邻居比什么都重要,处雅得雅,处仁得仁,处善得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是也。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里仁之风,人文之土壤,人处其间一如种子之处土壤,温润肥沃,方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8.
<正> 一《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过去都作三个人走路解。如:《辞海》“行”字条第一义:“走路,‘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实际上,知人之明同样重要。 刘邦有知人之明,他知道萧何忠诚能干,与之推心置腹;他知道张良足智多谋,对之言听计从;他知道樊哙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与之亲如兄弟;他知道韩信能力超强而野心勃勃,对之限制使用,因此,他能够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比村长大比乡长小)一路走来,直到摇身一变“唤作汉高祖”。  相似文献   

10.
南朝时的江淹,年轻时家贫而才思敏捷。一次,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蚕妇,当时有一颇负盛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日:“蚕为天下虫。”将“蚕”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一时难倒众多才子。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灵感触发,对日:“鸿是江边鸟。”将“鸿”拆为“江”和“鸟”,贴切工巧,言近意远,顿时博得一片喝彩。  相似文献   

11.
正西汉开国功臣周勃在随刘邦起兵反秦中屡建战功,被封为绛侯。汉朝建立初年,又率兵平定韩信叛乱,官拜太尉。高祖刘邦死后,周勃又与陈平等一起设计智夺吕家军权,一举消灭吕氏诸王,拥立刘恒为帝,刘恒感念周勃辅佐之功,又升其为丞相,周勃也毫不推让,慷慨赴任。因周勃连年征战,少有读书,虽敦厚勤勉,为人朴实,但治国理政不是靠冲杀拼斗,它需要的是管理才能和用人智慧,而周勃对这些却是一窍不通。有一天,汉文帝刘恒心血来潮,想要了解一下国家的事情,他就问右丞相周勃:"全国每年要审理多少案件?"周勃听后,摇摇头小声地回答说不  相似文献   

12.
智慧十思     
一、博览漫思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博览群书,可以汲取知识,滋生智慧。每当博览之际,思维便在漫游.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他的意思是:如果每天晚上抽出2小时坚持读书与思考,一个人必能大获成功。博览群书,为的是猎取素材,触发灵感拓展思路.有的,可以借鉴,仿照。有的,可以组合,串通。有的,可以筛选,灵变。博览群书,为的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没思中,“I:有灵犀一点追”.过思中,“触一而得通三”。设思年.“站近八议,。Q‘游万包”。“简而失,仰而思”.一边间凌,一边思…  相似文献   

13.
淡化生活     
淡,形声,从水,炎声,(说文)解释为“薄味”。老子曰:“淡乎其味”。淡义由此引申,其间就有平淡。清淡、淡泊。淡然之意。淡,是一种境界;纯真而不幼稚.脱俗而不超凡,平常而不卑微,寂寞而不孤独。以平静之心量一切:高与低、起与伏、贵与贱、贫与富、荣与辱。老...  相似文献   

14.
心理战,即心理作战的计谋,是通过一定计策,扰乱对方的心智、推毁对方的抵抗意志,以达到出奇制胜战略目的一种作战样式。这种看不到硝烟、看不见兵力的无形的战斗,虽以智谋见长,但其威力有时要远远大于短兵相接的战斗。一、中国古代的心理战心理战古巴布之,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心理战的记载。1、“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不用武力而用心理作战的方法使敌人屈服,实乃最高明的办法。“四面楚歌”就是心理战的经典之作。刘邦采用谋士之计,命军士在楚营四周用凄凉悲惨的声调唱诵楚歌,楚军听后思乡。心切,军J心涣散,…  相似文献   

15.
彭彦华 《周易研究》2023,(4):96-110
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思想分歧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由于对“理”的理解不同,朱陆在“为学之方”上存在分歧——朱“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谈“穷理”(“道问学”),陆说“明心”(“尊德性”);在为学目的上也有分歧——朱以穷理修身为读书之目的,陆把读书为学归结到实理实事上。二是由于对“气”的理解不同,朱陆在为学宗旨以及修养方法上存在分歧:陆讲“尽我之心”“易简工夫”,朱讲“存天理灭人欲”“格物居敬”。三是朱陆对“心”的理解不同,朱熹有“道心”(义理之心)、“人心”(物欲之心)之分,象山认为“本心”既是道心也是人心,二者合一。四是朱陆关于本体的争论,即世界的本原是无极还是太极、阴阳是形器还是道。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爱好,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读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有利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进行各种文学知识与文体阅读的训练;学生阅读的心理会更加专一,阅读效果也会更好。它可以收‘一石多鸟’之效。”可见,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爱好,就要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17.
说“色斯举矣”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乡党》末章: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独特也许是最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日:“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集解引周曰:“回翔审视而后止。”邢高疏:“此言孔子市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视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机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然上下必有缺文。”〔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  相似文献   

18.
读书之乐     
正中国人读书的传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读书人浩浩荡荡,挤满了社会前行的大道和小径,他们认识到读书有益。乡村农户的门楣上,常常会镌刻二字曰"耕读",既含物质,又含精神,避免了文明的失衡。为了励学,有皇帝直接指出读书之功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总之,读书可敬,读书为上,读书可以进其身、光耀其祖先、繁荣其子孙。然而,读书之有益,仅仅是这些看起来渗沁色而结包浆的原因吗?不,读书还能辨恶识善,  相似文献   

19.
一、案例 案例1:我对“性”的好奇与想象.惹怒了爸爸 我的脑子很好,所有的亲成朋友都夸我聪明,我无论读书、做作业、温习功课等.都比别的同学快半拍.从小学到现在的初二.几乎每天考试都是班上的前三名,所以我父母对我的课余时间也放得很宽,而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每天在爸爸的书房里呆上一两个小时.这样的孩子有哪个家长会不放心呢?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美容     
读书与美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读书虽不似商业性质的美容术,但却有美容术远不及的“美容”效果。一位颇得读书真味的饱学之士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