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纳甲”之法,文字记载最初见于西汉,京房在其积算法中已有,可见汉初或先秦即有此说了。但以“纳甲”法进行占筮,在先秦文献中无明显记载。然而,今人刘氏之《周易概论》指出:“《蛊》卦卦辞有‘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而《巽》卦其爻辞除有‘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外,又有‘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等等,作其补证,此足证《周易》作者已将天干纳入其占筮中了。故后人多以  相似文献   

2.
韩思艺 《天风》2024,(3):15-17
<正>中国古代天与上帝观念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在先秦文献《尚书》《诗经》《礼记》《吕氏春秋》等书中出现最多,往往与祭祀、礼拜、美德、罪恶、命运、吉福、灾祸等内容相关。在其中,“天”与“上帝”都是与人交往的位格性的存在。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中华文化中的天与上帝观念也发生转变,宗教性的色彩渐渐淡薄,自然哲学的意义日益明显,天与上帝的信仰逐渐外化为政治秩序,内化为道德良心。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常常以“弦歌之音不绝”来形容教育的昌盛。《六经)①是先秦儒家看作必读的统一教材,其中有《乐经》,后来遭秦火失传了。《礼记》中有《乐记》,②根据《史记正义》的记载和郭沫若的考证,《乐记》中一部分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的作品;一部分是汉儒纂辑的,已发展了公孙尼子的思想,总结了战国以后包括荀况在内的儒家关于乐教的理论。③先秦也有反对音乐的,如墨子就著有《非乐》篇;“但墨子主张非乐,并不是为乐(yue)不乐(1e),是因费财力、人力、物力,老百姓既不能享受,贵族们不要享受。”④另外老子、庄子也都有非乐的言论,这适足以证明“乐”已经是先秦百家争鸣的重大问题,音乐在当时已经非常盛行了。  相似文献   

4.
《管子·桓公问》以管仲与齐桓公对话的形式记载了先秦时期重要的议事机构明台、衢室、灵台和诤谏途径“告善之旌”、“总街之庭”、“谏鼓”、“啧室”等,是研究先秦时期监察制度和诤谏方式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5.
《周易》、金文“孝享”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苹卦·彖传》有“致孝享一语,古今学人都把“孝”宇理解为普通的孝道之孝,谓“孝享”为孝子之享。实未得古义。本文历考两周金文10余处“享孝”用例及30余例“孝”字用例,几乎无一例外都作祭祀讲。兹结合金文资料以及先秦早期文献,对“孝享”本义作出深入细致的考订。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止雨祈晴”之祭,“禜门”源远流长。“禜”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禜门”是唐人常用的一种祈晴方式,其祭祀对象为国门或州县城门,祭祀方式也有明确的礼仪规范。若“禜门”而“雨不止”,则唐人会转而祭祀城隍、山川、玄冥、社稷诸神。至于止雨效果,各种文献的记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杨朝明 《孔子研究》2023,(5):59-67+158
《孔子家语》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若论其在中国思想与中国智慧中的价值,可以说罕有其匹;如论其在中国学术史上遭到的怀疑,亦堪称首当其冲。但是,近代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证明,《孔子家语》确为先秦旧籍。鉴于《孔子家语》的内容、体量及相关学术问题,其价值绝不在“四书”之下,完全称得上“儒学第一书”或“孔子文化第一书”。《孔子家语》最为直接的价值,就是增加了数量庞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献资料,以资印证校验《论语》等早期典籍文献的记载。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终结,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也是对历代学者研究得失的一个很好检验。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文化中“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观念。他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概念,周朝时期“德”成为了重要的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德”的范畴在不断演变,在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德”。本文就是从《国语》一书为出发,对书中记载的尚德文化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宁夏回民有三味, 饸饹酿皮、羊杂碎”,说的是宁夏回族的三种风味小吃。其中, 饸饹不仅是宁夏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乡土气息的食品,也是一种北方农村常见的风味独特的面食。 说起 饸饹,就不能不从它的主要原料荞麦说起。荞麦原产于黑龙江至贝加尔湖一带。文献记载,最先见之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杂说》一文。但《杂说》并非贾思勰的原文,为后人所作,可能贾思勰还不知道荞麦。此后唐初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记载,至于唐宋诗词则屡见不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荞麦有精辟的描述:“荞麦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种,八、…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与《战国策》都是我国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散文的优秀代表,它们在记载历史的同时,也在文学方面有着突出的特色和贡献。《史记》成书于西汉,司马迁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了《战国策》的资料,所以二者有这前后继承的关系。但是由于两本书的作者在史观、资料和创作水平上不一样,所以它们对于同样的史实会有这不同的记录方式。本文就是从记载冯谖这个人物着手,选取几个方面来分析《史记》与《战国策》记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举行斋醮仪式 ,都要设立专门的祭坛 ,作为祭祀神灵的场所。道教斋醮科仪的祭坛 ,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流。新中国考古发现的成果 ,说明祭坛随原始宗教祭祀而产生。如内蒙古大青山莎木佳和黑麻板遗址 ,发现石块垒砌成的圆形圈祭坛 ,是新石器时代晚期 (四千多年前 )的村落祭祀坛场 ① 。甘肃永靖的齐家文化遗址 ,墓地中有固定的“石圆圈”祭坛 ,利用天然的扁平砾石排列而成② 。浙江余杭瑶山遗址 ,有三重结构的祭坛 ,建坛的地点选择在山顶之上 ,是用以祭天礼地的祭坛 ③ 。先秦宗法宗教的祭祀 ,已有初具规模的祭坛。《尚书·金》说周公“三…  相似文献   

12.
先秦人性学说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人性学说的文化意义刘梦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先秦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人性学说甚为繁盛。除了孟子的“性善说”和苟子的“性恶说”外,据史料记载,又有用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也持相近的人性看法;战国著名学者杨朱、墨子...  相似文献   

13.
《易经》产生于前轴心时代(殷周之际),是中国传世文献中最早的原始宗教经典。自孔子以后,《易经》走上了理性化的诠释之路,原本反映祭祀文化特征的意义被曲解、被丢失。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元亨利贞”,发现卦辞由祭祀辞和占卜辞两部分构成。首次提出了“卦辞二分法”,使卦辞文本解读从无序走向有序。本文对卦辞的祭祀分类体系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卦辞即祭祀分类辞”的构想,并揭示其文化史意义。本文还对“四德说”、“四季说”、“贞兆说”等代表性说法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4.
太极之美     
太·极·之·美王明居一太极的无极美在《易经》中,未见太极一词;在《易传·系辞上》中则有“易有太极”的理论。那么,最早提出太极的究竟是谁呢?出自何书呢?北京大学朱伯先生在《易学哲学史》上册第二章中认为:“‘太极’一辞在先秦的文献中,仅见于《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15.
上博楚简《鲁邦大旱》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鲁邦大旱》第三简“子赣曰 :否”应断句 ,下可读为“偕乎子女 ,踵命其与”。第四简“夫山”以下 ,应据《晏子》校正。“或必寺乎”一句中 ,“或”读为“有” ,“寺”读为“祠”。第六简“无如”意为无奈。孔子建议以玉帛祭祀山川 ,是为了安辑民众 ;要求正刑与德 ,则系乘机进谏 ,不需作过多推论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之《上农》四篇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农学著作。《上农》篇集中论述了先秦农家的重农治国主张,《任地》《辩土》《审时》-篇主要总结了先秦农业生产经验。对《任地》《辩土》《审时》三篇的内容体系问题农史学界有争议。本文认为《任地》《辩土》《审时》三篇既不像夏纬瑛所说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也不像许富宏所说“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7.
试论楚简《鲁邦大旱》篇的内容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简《鲁邦大旱》篇一、二简 ,是写孔子借“鲁邦大旱”之机 ,在不坚持反对以“说之事鬼”的情况下 ,向鲁哀公提出了“正刑与德”的政治改革对策。三至六简 ,通过写孔子与子贡是否要祭祀求雨的辨难 ,表现了孔子对待祭祀鬼神现实而理性的态度。这与《论语》、帛书《要》篇的记载若合符节 ,可谓信而有征。以此来看孔子的天命观 ,知其“以鬼为不神” ;而不废鬼神之祭是“君子以为文” ,有“神道设教”的用心 ;其虽有“道德之天”的观念 ,但“上天”的主宰只是虚悬一格 ,实质还是强调人事  相似文献   

18.
竹书《君子为礼》,既与《论语》有内在的联系,又可与《孟子》相互印证。比较而言,其内容较《论语》的相关记载有进一步的发挥,与《孟子》的记载更为接近然又不及它系统,如第一章中关于仁、礼、义三者关系的论述,第三章中关于孔子和舜、禹等人的比较与认识,皆可说明应是介于孔、孟之间的一篇儒家文献。可能是早期《礼》类文献的佚篇。  相似文献   

19.
再论原始《论语》及其在西汉以前的流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人研究孔子一般仅以一部《论语》为依据,殊不知今本《论语》对孔子思想的记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孔子研究的进展.因而,如若不以正确态度对待今本《论语》以外的史料,孔子研究就很难取得大的突破.笔者认为,先秦时期存在多种《论语》,至少它们中的一部分西汉时期仍在流传,而现存西汉以前文献中保留着大量原始《论语》佚文,它们都是研究孔子相当可靠的史料.一、先秦时期多种《论语》的存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论语》命名于汉代.《论衡·正说篇》云:“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  相似文献   

20.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