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若晖 《现代哲学》2023,(1):111-119
清华简《系年》第九章述晋灵公君位失而复得。诸大夫主立“强君”,是以称职为居于君位之必要条件。襄夫人却巧妙地将称职理解为君主的下位概念区别特征,亦即称职只是君主的一个类型而非所有君主的必要条件。进而分析君位传承诸要素并排列组合,可得出以称职为充要条件者为禅让制,以称职与血脉为必要条件者为族内尚贤,以血脉为充要条件者为传子制,传子制的极致为嫡长子继承制。在历史进程中,嫡长子继承制最终成为君位传承的标准制度。由于嫡长子继承制不以称职为居于君位的必要条件,而是凸显继位者乃是生而统御的天选之子,因此君权不必以君职所规定之君位与君主相结合,从而不仅构造出不受制约的君权,更培育出肆无忌惮的君主。  相似文献   

2.
黄星 《现代哲学》2016,(3):111-114
"予一人"作为殷周传世文献中常见的君主自称,有着丰富的义理内涵。从现存《尚书》看,"予一人"体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制君主与普通民众的天然对立,而是在"天命-君主-臣民"这一政权体系中,借由对君主这一核心的强调,申明彼时君主稳固这一政权体系的现实职责,以及君王保持天命、臣民与自身的有效沟通,乃至稳固各方力量配比平衡的戒慎之意。  相似文献   

3.
《管子》“四篇”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治心,把论说的焦点集中君主德性养成及其实现上。“四篇”君道论体现出一种由解决君道问题进而达到解决治道问题的典型政治思维。从“君道”方面研究“四篇”无疑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审视“四篇”思想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李竞恒 《孔子研究》2023,(5):99-105+159
孔子教授门徒,并非只是后世意义上的“教育”或“教学”活动,孔门本身就是模仿封建时代君臣、宗法关系建立起来的小共同体。孔子“师”的身份,最初源自掌管领土、属民、军队的封建贵族,此类“师”在金文中多见。“夫子”之称,也源自早期军事贵族,周代多有领主被称为“夫子”。“弟子”,则源自宗法组织中有血缘关系的子弟,和宗族首领之间为君臣关系,而弟子称“徒”,也源自封建时代步行的宗族子弟。弟子加入孔门,行“委质”之礼,也是封建时代封臣对封君效忠的仪式,弟子之间的关系则模仿西周宗法血缘称“朋友”。束脩并非只是简单的“学费”,而是共同体成员同食的祭肉。君、亲、师有着共同的来源,封建宗法组织的“君”从血缘而言作为父家长是“亲”,作为首领又掌管领导和教化功能,角色为“师”,孔门则是以模拟血亲的关系,实现了君、亲、师合一的新方式,发展出适合新时代的共同体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于“三清”的解释,一般认为“三清”是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而《云笈七签》卷三的《道教三洞宗元》则认为: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天宝君,号无形天尊(注),居清微天之玉清境;由赤混太无元之玄黄气,化生灵宝君,号无始天尊(注)居禹余天上清境;由冥寂玄通元之玄白气,化生神宝君,号梵形天尊(注),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尊神也。并提出最上一天名曰大  相似文献   

6.
在君主论、革命论、国家论方面,黄宗羲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君主论方面,黄宗羲以“职能”说突破了孟子的“天命”说;在革命论方面,黄宗羲在恢复孟子的“王朝革命”思想的正当性的同时,去除了其“天命”色彩,揭示了“革命”的功利性一面,扩大了革命主体的范围;在国家论方面,黄宗羲根据孟子的“民贵君轻”说,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论题。突破了“君国一体论”的框架。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中国的政治传统与西方的近代政治思想具有相通因素,二者交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7.
(14 ) 10 36页:“丰安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又10 6 5页校勘记:“丰安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 《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太末,建安四年,孙氏分立丰安县。’按孙策以兴平二年渡江,建安五年死。疑作建安四年是。”按:《宋志》云丰安分诸暨立,《续汉志》刘  相似文献   

8.
试论晏子与孔子的关系高广政一、孔、晏私交甚密齐国自齐桓公殁后,发生了长达四十年的诸公子争夺君位的宫廷内乱,齐国公室渐卑。在鲁国,因"秉周礼"的缘故,由公族执掌大政。鲁公族中以季、孟、叔三家最强,三家共掌兵权,鲁君实际不过保存了一个宗主的虚名。春秋中后...  相似文献   

9.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章(下简称《颛臾》)的“萧墙之内”一语,古今疏解纷坛,总括而言,不外两派。郑玄(何晏《论语集解》引)、邢员(《论语注流》)和今人南怀道(《论语别裁》)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萧墙之内”指代季氏家臣。朱幕(《论语集注》)、刘宝捕(《论语正义》)和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指代鲁君。拙文试斟酌各家疏注,依据文理和史实,重行辨别此语的确切含义。一、据之际,“普墙之内”指何人?辨别某词确切含义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从文豚和语境进行考察,这也适用于“萧墙之内”。《频臾》由…  相似文献   

10.
宋化玉 《孔子研究》2023,(5):106-116+159-160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层担负政治责任,以实现良好的政治局面。与孔子维护“君主本位政治”的传统看法不同,这两条思想线索皆为“君子本位”。它们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小邦君子政治”的思路,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11.
刘彬 《周易研究》2007,(2):12-18
马王堆帛书《要》篇有“五正”一词,乃为古代易学讲君道的特定术语。其内容是帝王取度于身所建立的规矩绳权衡五种法度,与八卦中的某些卦、四时和五方等相配纳,而形成的易学模式。此配纳模式说明,君主布施规矩绳权衡五正,其旨在因顺阴阳、谐和四时、理顺五行,以达致天人祥和的理想政治境界。此古《易》“五正”的要义,是君道合于天地、阴阳之道。  相似文献   

12.
对于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国家”的传统理解,容易把黑格尔的“国家”贬低为维护普鲁士专制、宣扬君主独裁、强调古典整体主义和国家意志高于一切的现存政体。基于辩证法的进路可以发现,黑格尔的“国家”并非现存的国家,而是指伦理理念的现实化,是普遍意志与个人自由相契合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承认黑格尔国家有机体的观点,但认为黑格尔颠倒了国家有机体的辩证法前提。本文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从绝对精神出发的、外在于事物的抽象方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面向事物自身的辩证法。基于辩证法的颠倒进路,有利于从方法论视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的颠倒。  相似文献   

13.
张丽 《世界哲学》2009,(5):171-174
一种文化对其自身传统的自我意识并非来自对这个传统的解释,而是来自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也就是要理解来自不同传统的各种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是哲学拓扑学的视野,其强调的是通过差异理解同一,借助关系把握性质。思想由此成为“多维的镜像”,因为它们折射出的光芒使我们对这些哲学问题本身有了多维度的理解,融入了更多自我反思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天道与君道——殷周君主观念与儒家君主理论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君道论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中心问题之一。对君权、君主人格设计无疑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殷周君主观念中天道与君道分合的发展历程,从历史和逻辑的两个方面对儒家君道论进行检讨。一王权出现的具体时间,已难确考。从殷墟甲骨卜辞看,至迟到了商代,王权已相当成熟。甲骨文中的“王”字,徐中舒先生认为象人端拱而座之形;又有人释为斧钺之形。因此可知,从字的形体上已全面反映出了王权存在的基本性质。《战国策·秦策》:“王,有天下也。”《韩非子·五蠹》:“夫王者,能攻人者也。”此诸说从王权的职能上求解,符合殷王的  相似文献   

15.
《原道》2015,(1)
作为帝王之学代表作的《大学衍义》提出:"心者,人君之本。"这个"心"指的乃是君主的主导思想。君主要领导好他的国家,需要君主有一个正确的主导思想。而为了保证君主能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真德秀提出了帝王"为治之序"与"为学之本"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6.
墨子云:“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以(同已)立矣,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立而为乡长家君。”(引自《墨子》,以下凡引自该书不另加注)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生于无正长。”…  相似文献   

17.
戴黍 《学海》2006,(1):146-148
《淮南子》因应时势,从先秦各家、尤其是从儒家学说中广泛汲取“德”的资源,十分重视君主之德。该书在论述对君主之德加以理解、培养与施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从重“德性”进至重“德行”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韩非的现世君主观实现了对君主理解的转向,将先秦时理想的君主拉回到现实。韩非认为,君主的现世治理以道为依据,虽然以君臣关系为核心,但又不忽视人民,同时韩非理解中的君主具有非人格化特征。韩非试图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中人之治的治理模式,反对智治和德治。虽然韩非"术治重臣"的政治主张是以加强君权为核心的,但这只是过程性目的,其终极性目的是君主为国而治。韩非的这一论断建立在不稳定的"君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基础上,现实中则常常出现"君国分离"的情况,此时君主强权下的人民会受到很大压迫,而这一点是超出韩非预期的。  相似文献   

19.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天师道的经典,该书对儒家的忠孝仁义等主张给予了充分认同,并认为这是“道”人所教.因此该书对儒家的立场是:道儒合流,且在对儒家伦理认同的基础上确立“道在儒上”的优先地位.《老子想尔注》批判的“伪伎”所指并非儒家,而是天师道初创时期自称道教的其它一些道教或准道教派别.  相似文献   

20.
“田有禽,利执言”新解高潮“田有禽,利执言”是古今治易者聚讼的焦点之一。李镜池从闻一多说,训“言”为“讯”,“执言犹执讯也”,“故讯问之讯谓之言,俘讯之讯亦谓之言”。高亨先生《周易大传今注》援李鼎祚注引苟爽之说,将“执言”解释为“执行其言”,尚秉和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