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动分析法在学前儿童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动分析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于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眼动记录的原理、眼动指标,并对该方法在研究学前儿童的图画观看、图文阅读、视觉搜索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评介。最后,对眼动分析法在学前儿童认知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阅读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阎国利 《心理科学》1997,20(3):265-267,,251,
1引言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阅读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特别是在过去二十多年中,有关的技术进步使阅读研究方法得以不断改善。比如用于阅读研究的眼动仪与电子计算机的连接,使眼动数据的分析更为快捷准确。一些阅读实验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增加了实验的精度。本文拟对目前阅读心理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作一介绍。2阅读研究方法2.1阅读时间法(ReadingTimeMethods)这种方法是用阅读时间作为研究阅读的一个指标,通过分拆阅读时间来揭示阅读者的理解过程。对阅读时间的解释主要是基于Just和CarPenter’‘’提出的两种理论假设之…  相似文献   

3.
晓白 《应用心理学》2001,7(3):63-64
作为心灵窗口的眼睛 ,一直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 ,有 80 %~ 90 %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因此 ,心理学家们十分重视视觉的研究 ,力图开启一个最有效的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秘密的窗口。经过长期探讨 ,发现记录人的眼球运动(即眼动 )过程是研究视觉信息加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2 0世纪 60年代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眼动记录仪在研究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新价值被重视发现 ,加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把心理学家从复杂的记录过程和庞杂的数据分析中解放出来 ,以及眼动记录仪工作时对被试要求的降低 ,从而使眼动…  相似文献   

4.
E-Z阅读者模型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介绍了以序列加工假设为基础的眼动控制模型——E-Z阅读者模型的基本内容和最新进展(模型6-9)。新的E-Z阅读者模型可以有效解释阅读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眼动控制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E-Z阅读者模型的结构不断发展完善,而且还促进了许多新的眼动研究。  相似文献   

5.
阅读研究中的主要眼动指标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跳和注视是阅读过程中的两种基本眼动现象.目前在对阅读的眼动研究中分析指标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眼睛何时移动有关的时间维度的眼动指标,具体包括以字或词为兴趣区的眼动指标,如单一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第二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回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等,以及以短语或句子为兴趣区的眼动指标,如第一遍阅读时间、向前阅读时间、第二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阅读时间、重读时间等.另一类是与眼睛移动位置有关的空间维度的眼动指标,具体包括眼跳距离、注视位置、注视次数、跳读率、再注视比率和回视次数等.在使用眼动指标时,需要注意眼动指标的分类、原始数据的删除标准以及眼动指标的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词窗口条件下老年阅读者信息提取过程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眼动仪为工具,通过消失文本范式考察老年阅读者从视觉刺激中提取语义信息的必要呈现时间。实验一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视觉刺激必要呈现时间在120 ms以后。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消失时间设置为120 ms1、40 ms、160 ms、180 ms和200 ms。研究结果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必要延迟时间是200 ms,结果支持眼动控制理论中认知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7.
眼动记录技术与方法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眼动记录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之中。本文对主要的眼动记录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国内外眼动记录仪的研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眼动记录技术和方法的前景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观察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眼动,可以揭示其内心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通过记录眼动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从100年前就开始了。在过去的百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眼动记录仪的性能不断提高,数据采集更加方便快捷,数据分析因计算机化而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20世纪20年代,在国外开展了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一直持续到50、60年代。但是,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数寥寥。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眼动记录技术的发展,国外眼动仪产品也增多。国内的一些科研单位开始购置眼动仪,天津师范大学也于80年代末从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购置眼动仪一…  相似文献   

9.
眼动仪和眼动实验法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韩玉昌 《心理科学》2000,23(4):454-457
0 引言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探究人的许多心理活动的规律。人类的信息加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 ,来自外界的信息约有 80 %~ 90 %是通过人的眼睛获得的。因此对于“人是如何看事物”的科学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关于这一点 ,对于眼球运动 (以下称眼动 )的研究被认为是视觉信息加工研究中最有效的手段。研究表明眼动的各种模式一直与人的心理变化相关联。近年来 ,一些精密地测量眼动规律的仪器 (以下称眼动仪 )相继问世 ,为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的工具。这使心理实验的客观性、科学性又向前迈进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儿童早期的文字意识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最重要的两个预测变量之一,在幼儿时期表现为对文字的关注。研究以121名4-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TobiiT60眼动仪记录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对文字注视的眼动。结果发现:1.幼儿在自主阅读情境下仍然首先关注图画、在阅读过程中主要关注图画,自主阅读情境中幼儿对文字的注视时间比例和注视次数比例远高于亲子阅读情境中的比例。2.年龄和文字面积是幼儿图画书自主阅读中文字注视的核心影响因素,幼儿对文字的注视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文字面积通过年龄对幼儿的文字注视起作用。3.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经历了从图画到文字的发展过程,学前末期,幼儿逐渐成为一个初步的文字阅读者。  相似文献   

11.
眼动记录法在国外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眼动记录法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运动项目中。本文主要介绍国外运动心理学家使用此方法,对篮球、足球、网球、冰球、拳击、体操、铅球等运动项目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人们有80%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得.眼动仪能够提供人们在进行心理活动过程中的眼动数据,研究者通过分析眼动数据,可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目前,眼动分析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按照3~5年级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在各年级中分别选取年龄相同的高、中、低三组儿童作为被试,要求他们阅读适合本年级阅读水平的5篇短文,探讨同一年龄段内读者阅读水平的高低对阅读眼动注视模式的影响是否存在发展上的差异。通过记录其眼动轨迹,结果发现:9岁儿童的阅读眼动注视模式受读者本身阅读水平的影响最大,10岁次之,到11岁,随着儿童基本眼动行为的成熟,这种影响随之消失。表明读者阅读眼动注视模式的发展动力来源于语言操作技能和眼球运动协调性提高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动过程与模式是个体阅读内部加工的外显写照。对眼动的研究,将给人们探讨高级心理过程开辟一条客观而有效的途径。汉语材料阅读中眼动的研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沈有乾在美国利用光学仪器开其端,以后则长期沉寂。我国大陆八十年代中才  相似文献   

15.
眼睛的注视行为与人的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常说“他的服睛闪闪发光”,“她有着稚气的眼睛”,“他眼露凶光”等等,这时我们所描绘的是指眼睛的瞳孔放大、缩小和注视的动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眼睛所发出的是人与人心理沟通中最明显、最准确的信号,因为它们是人身上的焦点,眼睛所表达的讯息就是人心理活动的反映,即一个人的态度和心情。所以,心理学界有这种说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级学生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对五年级、初二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汉语阅读的知觉广度进行发展研究.结果发现汉语阅读的知觉广度随阅读者年龄的提高而逐渐扩大;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广度的右侧范围稍大于左侧范围,这种不对称性不随阅读者年龄的发展而变化;汉语阅读者的知觉广度稍大于他们的跟跳距离.  相似文献   

17.
学前儿童电视注意选择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看电视是学前儿童的一项主要活动。在观看电视时儿童所表现出的一些认知特点日益受到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他们在对学前儿童的电视注意进行研究时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他们用来研究电视注意的方法有:视觉定向法、眼动记录法、理解和再认测验法以及干扰法。所提出的理论主要有:反应性理论和主动性理论。  相似文献   

18.
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面孔识别的加工过程。在实验一中,通过记录被试识别面孔图片和非面孔图片时的即时加工过程,考查被试在知觉面孔与一般物体时的眼动差异。在实验二中,考察被试在知觉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时的眼动差异与时间进程的差异。结果表明:(1)个体在加工面孔时倾向于首先在双眼间平移而后向嘴巴运动,完成面孔识别,而在识别物体图片时则没有固定的运动轨迹。(2)在知觉熟悉面孔时被试倾向于只注视眼睛,而在知觉陌生面孔图片时则与实验一的面孔图片眼动轨迹相似。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总结了20年来汉语阅读眼动控制的研究成果。在阅读过程中眼动控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哪些因素决定眼睛的注视时间(when);(2)哪些因素决定眼睛的注视位置(where)。对于第一个问题,已有研究从词边界信息、词频、熟悉性、预测性、语义透明度、具体性、非注视词的特性、词汇获得年龄进行了探讨;对于第二个问题,已有研究从汉字字号、笔画数、字结构、词长、词结构、词间空格、词频、预测性、合理性、年龄和阅读能力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发现,汉语阅读的眼动控制特点与拼音文字的眼动控制特点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因此,汉语阅读的研究者需要在现有眼动控制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汉语特性的眼动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阅读插图文章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利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6,29(3):593-596,562
选择33名视力正常的二年级大学生,用眼动仪记录他们阅读不同难度的无插图、黑白插图、彩色插图的文章时的眼动过程。结果发现:1、对于不同呈现方式文章的阅读,从阅读指标看:彩色插图组显著优于无插图组;从眼动指标看:在本研究中表现为彩色插图组的注视次数明显低于无插图组,而眼跳距离小于无插图组。2、材料难度对大学生的眼动模式有一定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主要表现为注视次数、回视次数有显著差异,阅读指标也表现出显著差异,都是易材料组优于难材料组。3、无论阅读指标还是眼动指标,在本研究中黑白插图的效果都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