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仝宇光  张奇  张丽芳 《心理学报》2010,42(6):663-671
为考察语篇阅读中,汉语动词的延续性特征以及瞬时时间副词对时间转换事件表征的影响,采用探测-判断的语篇实时阅读技术分别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1的结果表明,当描述转换前事件的动词是延续性动词时,短时转换句与瞬时转换句的阅读时间无显著差异;而当描述转换前事件的动词是短暂性动词时,短时转换句的阅读时间明显长于瞬时转换句的阅读时间。实验2的结果表明,当不在时间转换句前添加瞬时时间副词时,长时与短时转换句前探测词的再认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当在时间转换句前添加瞬时时间副词时,长时与短时转换句前探测词的再认时间无显著差异。两个实验结果分别说明,动词的延续性特征和时间转换短句的结合影响了时间转换事件的表征,在长时转换句的前面添加瞬时时间副词缩短了长时转换事件的表征时间。  相似文献   

2.
何先友  李惠娟  魏玉兵 《心理学报》2011,43(12):1355-1369
运用动窗与眼动技术考察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的加工特点符合强印象假设还是场景理论。行为实验结果发现, 关键句和时间词的阅读时间以及探测词的反应时符合强印象假设, 而关键事件的阅读时间和对问题的反应时符合场景理论。眼动实验结果发现, 在时间词区, 总阅读时间、总阅读次数符合场景理论; 对于关键事件, 总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点次数也符合场景理论; 在时间词区以及关键事件上反应早期阶段加工的首次注视时间上不同条件没有显著的差异, 但总体趋势符合强印象假设。据此, 本研究提出的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得到初步证明。  相似文献   

3.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与多指标探测范式,探讨了时间转换大小对情景模型更新的影响,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探讨在短时工作记忆中不同时间跨度(大/小)转换条件对情景模型更新的影响;实验2探讨在长时工作记忆中时间跨度大的转换条件下情景模型的更新进程。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信息随着跨度大小变化在不同的记忆阶段进行着不同的加工。在短时工作记忆中,时间跨度小的条件下,在实体移除指标上实体信息在时间转换后提取速度显著变慢,说明该条件下完成了情景模型的更新;时间跨度大的条件下,在实体移除指标上实体信息在转换之后提取速度无显著差异,说明该条件下情景模型不能得到完全的更新;而在长时工作记忆中,时间跨度大的条件下,在实体移除指标上实体信息在转换之后提取速度显著变慢了,说明完成了情景模型的更新。该结果表明,在短时工作记忆与长时工作记忆阶段进行着不同的更新加工,表现为时间情景模型更新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记录被试阅读完成后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反应时与眼动指标,试图探讨不同阅读能力聋人语篇理解中连接推理的加工特点与效率。结果表明:在语篇局部连贯中断情况下,高低阅读能力聋人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连接推理加工是主动的即时性加工,而非语篇阅读完成后被动的延时性加工;但高阅读能力聋人能有效激活背景知识,所发生的连接推理加工是一个自动化的加工;低阅读能力聋人主动尝试即时激活背景知识、构建句子间的连接推理,但连接推理的加工还未达到自动化程度,推理加工的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邱丽景  王穗苹  陈烜之 《心理学报》2012,44(10):1279-1288
采用眼动技术,本研究探讨了阅读理解中代词的加工机制.读者阅读包含代词的文本,代词的性别与先行词的性别刻板印象一致或违背,同时其和先行词间的距离或远或近,记录被试阅读文本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与一致条件相比,违背条件的加工时间更长.当代词和先行词间距离较近时,一致性效应在关键代词区的反映早期加工的眼动指标上即出现,而当二者间距离较远时,一致性效应在更后的位置(代词后那一区域)出现,并且只出现在反映晚期加工的眼动指标上.此外,与远距离一致条件相比,近距离一致条件下代词后那一区域的阅读时间更长.上述结果表明,性别刻板印象以及距离在代词加工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性别刻板印象产生的影响在时程上因距离的不同而不同.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语言理解的交互作用理论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6.
鲁忠义  马红霞 《心理学报》2011,43(7):763-770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了情境模型加工中主角情绪与时间转换因素对情境模型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结果显示, 关键句的阅读时间模式为:放松-放松=担心-放松<放松-担心=担心-担心。实验2采用4×2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结果在担心-担心模式下大的时间转换比小的时间转换的阅读时间长, 而时间转换因素对于主角情绪状态是担心-放松、放松-放松和放松-担心模式的加工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读者在阅读语篇时实时追踪主角的情绪状态, 出现了部分的情绪转换效应。阅读中读者体验到的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情境模型的建构, 相反, 体验到的消极的情绪状态会妨碍情境模型的建构。时间转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主角情绪状态的加工, 主角担心-担心的情绪状态在大的时间转换条件下, 前后两种相同的消极情绪可能会产生一种叠加效应, 使读者的情境模型加工更加困难; 而在小的时间转换条件下, 读者对从放松转向担心的情绪状态的加工会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7.
魏一璞 《心理科学进展》2023,(11):2050-2062
视觉情境范式是一种通过追踪、测量人眼在视觉物体上的注视轨迹来研究实时口语加工的眼动实验范式。该范式运用于语言理解类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眼动连接假设(如:协同互动理论、基于目标的连接假设理论等),这些连接假设在眼动轨迹与口语加工进程之间建立起了有意义的关联。使用视觉情境范式所获取的数据能够为口语加工提供精确的时间信息,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时间兴趣区内注视比例均值分析、分叉点分析、生长曲线分析等。该范式为研究词汇语音识别、句法解歧、语义理解、语篇语用信息加工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眼动实验考察了语篇背景对不同类型句子语义整合过程的影响。句子类型有3个水平:(1)宾语违反了动词的选择性限制; (2)宾语符合选择性限制, 但是违反了世界知识; (3)无违反。语篇背景有2个水平:(1)中性背景; (2)校正背景。在中性语篇背景下, 句子(1) (2)是不合适的; 而在校正背景下, 三种句子都是合理的。24名大学生被试自然阅读的眼动数据表明, 违反动词选择性限制的目标词上的首次注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 在中性背景下比在校正背景下长, 注视点个数也更多; 而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 语篇背景的效应只在总注视时间和注视点个数两个指标上显著。这些结果表明, 当句子中的宾语违反了动词的选择性限制时, 语篇背景影响了宾语的早期和晚期加工。而当宾语只违反世界知识时, 语篇背景的作用体现在晚期阶段。语篇背景对当前信息的整合是动态的过程, 并不是只能在固定某个阶段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时间判断的视听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希庭  郑云 《心理学报》1993,26(3):3-10
该实验用视觉或听觉两种方式一次呈现两个时距,随机地指定其中的一个时距要求被试立即再现或延迟5秒再现。实验结果表明:①对短时距信息(1秒,1.5秒,2秒)的判断,听觉比视觉具有明显的优势,听觉的再现时距较精确,延迟对听觉的时间信息检测的破坏作用较小;而对长时距信息(10秒,11秒,12秒)的判断,却未发现听觉比视觉有优势现象。②通道效应的产生机制源于记忆的特点而不是感觉储存的特点。③对短时距的判断通常表现为正时间顺序误差,而对长时距的判断则表现为负时间顺序误差。  相似文献   

10.
情绪记忆增强效应的时间依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宝  张达人  余永强 《心理学报》2009,41(10):932-938
探讨情绪记忆短时和长时增强效应相对特异性机制以及唤醒度和效价在情绪记忆中的作用。运用不同阶段提取和不同情绪类别相结合的多因素设计方法, 对20位正常年轻成人进行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 情绪对记忆加工不同阶段(短时和长时)的调节作用(增强效应)具有时间依赖性, 且主要取决于情绪唤醒度, 而无显著正负效价性差异。在短时阶段主要涉及高唤醒度的增强; 而长时阶段涉及不同水平唤醒度的增强, 不同唤醒度的增强效应存在相对分离。  相似文献   

11.
汪强  宣宾  刘振会 《心理科学》2012,35(2):282-286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时序知觉中是否存在词义与位置Stroop效应。通过时序知觉判断任务,使用中文汉字“先-后”刺激材料,让被试做出时序判断。对反应时的结果显示空间方位、词义位置的匹配关系和时间间隔均存在主效应,空间方位和词义位置匹配关系、空间方位和时间间隔、词义位置匹配关系和时间间隔均存在交互作用。上述结果提示人脑在时序知觉判断过程中存在词义和位置的Stroop效应,该效应可能与时序知觉加工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阮昆良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3,36(3):739-742
时间是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必须依靠具体的、易感知的事物进行表征。时间表征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而时间的空间隐喻是时间隐喻表征的原型。受到数字空间表征研究的启示,发现时序表征同样具有空间特性。时序表征具有空间特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在具体的水平或垂直空间维度、“左-右”或“右-左”空间方向上存在一定的灵活性;此外时序能够导致空间注意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人们的认知会受到身体活动的影响。网络环境下人的身体活动受到限制,因而其认知活动与非网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目的在于考察人们对网络词语与非网络的日常词语的时间知觉,空间距离知觉与知觉范围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被试对网络词语的时间知觉更长;网络词语的空间距离感与日常词语没有显著差异;在启动网络词语之后,被试的知觉范围缩小,对中心刺激的反应显著快于边缘刺激。本研究发现了网络词语加工在时间知觉和知觉范围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张永红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5,28(4):775-779
采用事后回溯设计,考察了大学生公众时间回溯式记忆的特点。研究选取1995到2001年之间发生可辨别的新闻事件14项,要求被试对新闻事件的时序、时点和时距进行回忆。结果表明:(1)公众事件回溯式时点记忆的正确率随时间的远近发生变化,较远的时间回忆正确率低,而较近的时间回忆正确率较高,存在近因效应。(2)公众事件的回溯式时距估计受真实时距的影响,短时距容易被高估,长时距容易被低估。(3)公众事件的回溯式时序回忆存在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被试对发生较远的事件总是倾向于估计得更远,对发生较近的事件也倾向于估计得较近。而对两者中间的事件的顺序估计较为混乱。(4)本实验研究的公众事件回溯式时间记忆符合时间的重构理论和分段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15.
汉字字组时间顺序的内隐记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建春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3,26(4):595-598
采用再认与偏好测验的内隐记忆方法,以文字相同而字序不同的三类汉字字组为刺激材料,对汉字字组进行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探讨汉字字组内隐的时间顺序表征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加工特点。结果表明:汉字字组中字与字之间存在内隐的时间顺序表征,这种内隐的时间顺序表征是对刺激项目知觉特征中时间维度的一种反映,受知觉表征系统支配,具有自动加工和提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temporal progression of events by means of the causal change in a patient. Subjects were asked to ve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jectives denoting a source and resulting feature of a patient. The features were presented either chronologically or inversely to a primed event context given by a verb (to cut: long–short vs. short–long). Effects on response time and on eye movement data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tures presented chronologically is verified more easily than that between features presented inversely. Post hoc, however, we found that the effects of temporal order occurred only when subjects read the features more than once.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atures is matched with the causal change implied by the event context (contextual strategy). When subjects read the features only once, subjects respon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atures withou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vent context.  相似文献   

17.
陈本友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2,35(4):770-777
通过把面孔表情分割成三部分,按照不同的时间间隔以及不同的呈现时间相继呈现,考察了被试对面孔表情的时间整合效果,以此探讨时间整合的加工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面孔表情的时间整合效果受时间结构和刺激材料的影响。(2)分离呈现的面孔表情能否进行时间整合与SOA的大小有关。(3)面孔表情的时间整合存在类型差异。(4)面孔表情的时间整合是在一个有限的视觉缓冲器内进行的,图像记忆和长时记忆与面孔表情的时间整合过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word length on eye movement behavior during initial processing of novel words while reading. Adult skilled readers’ eye movements were monitored as they read novel or known target words in sentence frames with neutral context preceding the target word. Comparable word length effects on all single-fixation measures for novel and known words suggested that both types of words were subject to similar initial encoding strategies. The impact of the absence of an existing lexical entry emerged in multiple first-pass fixation measures in the form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word length (long and short) and word type (novel and known). Specifically, readers spent significantly more first-pass time refixating long novel targets than short novel targets; however, the first-pass time spent refixating known controls did not differ as a function of length.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models of eye movement control while reading, as well as for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read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mporal references during comprehension of sentences containing a main and subordinate clause. Experiments 1 and 2 examined state and event subordinate clauses, respectively, and showed that subordinate temporal references overlapping with or close to the time of the main clause event were read faster than nonoverlapping distant references. Experiment 3 examined temporal references in nonsubordinate main clauses and confirmed that temporal relations between main and subordinate clauses were established on-line in the previous experiments. Experiment 4 independently manipulated temporal overlap and distance and suggested that event and state clauses are processed according to distinct temporal parameters. The results are explained by the contingency relations that events and states establish with other discourse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