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超扫描指同时记录多个被试脑活动, 以探索其社会互动脑机制的研究手段。从博弈论视角, 可区分超扫描任务中的冲突、合作与协作三类任务, 分离已有研究中未严格界定的“协作”与“合作”概念, 为超扫描研究的多人互动范式建立新模型。任务所包含协作因素的多少, 与任务是否涉及心理理论功能是影响个体脑间活动同步现象的重要条件。未来研究可结合进化博弈论等理论模型, 进一步探索合作与协作行为的差异及规范形成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超扫描技术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社会互动情境中有意识情绪感染的脑间神经同步问题。研究发现,脑间神经同步可能是有意识情绪感染在神经层面的指标。“发送者-接收者”模式的应用使得研究者们思考自我-他人重叠理论是否可作为有意识情绪感染脑间神经同步的心理解释机制。未来研究可采用基于自然情境的“发送者-接收者”模式以及“自然讨论”模式来探究不同社会因素对有意识情绪感染及其脑间同步机制的影响;未来还应构建有意识情绪感染的多模态超扫描平台,以此拓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成晓君  刘美焕  潘亚峰 《心理学报》2022,54(11):1391-1402
采用基于近红外脑成像的超扫描技术, 考察了责任共担(即共同承担决策结果)对个体(专家和新手)的互动决策获益(即互动决策后个体的能力提升)的影响及脑机制。结果显示, 相比于非责任共担, 责任共担条件下新手的互动决策获益更高, 其与互动同伴在额极区域存在增强的脑间活动同步性; 并且, 额极的脑间活动同步性可预测新手的互动决策获益。综上, 责任共担可以有效促进新手的互动决策获益, 额极脑间活动同步性可能是潜在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4.
张如倩  刘洁琼  李先春 《心理学报》2019,51(9):1007-1017
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被广泛用以探究公平行为, 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博弈中某一方决策行为和神经机制的探讨, 但是人际公平可能是互动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因此只考察单个大脑活动, 并不足以揭示由互动双方共同完成的社会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因此, 本研究结合修改版的最后通牒博弈任务和基于fNIRS的超扫描技术, 从群体脑水平上考察人际公平形成的脑机制。行为结果显示, 相比无惩罚条件, 惩罚下提议者的分配金额更高, 且惩罚力度越强, 分配越趋近公平分配。fNIRS的结果显示, 惩罚下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顶下小叶和颞-顶联合区的脑间活动同步性显著强于无惩罚条件, 而且两条件的分配金额差异越大, 右侧顶下小叶的脑间活动同步性差异也越大。综上, 脑间活动同步性可以作为惩罚下人际公平形成的客观脑指标, 研究为探讨人际公平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人类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他人的行为对他人特质、意图及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规范进行学习, 是优化决策、维护积极社会互动的重要条件。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结合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对社会学习的认知计算机制及其神经基础进行了深入考察。已有研究发现, 人类的社会学习过程能够较好地被强化学习模型与贝叶斯模型刻画, 主要涉及的认知计算过程包括主观期望、预期误差和不确定性的表征以及信息整合的过程。大脑对这些计算过程的执行主要涉及奖惩加工相关脑区(如腹侧纹状体与腹内侧前额叶)、社会认知加工相关脑区(如背内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及认知控制相关脑区(如背外侧前额叶)。需要指出的是, 计算过程与大脑区域之间并不是一一映射的关系, 提示未来研究可借助多变量分析与脑网络分析等技术从系统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大尺度脑网络如何执行不同计算过程。此外, 将来研究应注重生态效度, 利用超扫描技术考察真实互动下的社会学习过程, 并更多地关注内隐社会学习的计算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6.
超扫描技术主要依托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近红外光谱成像等设备对处于社会互动中的两人或多人的大脑神经机制进行同时扫描、记录并分析,具有较高生态效度。近年来关于超扫描技术的研究应用已涉及社会神经科学的多个方面,包括信任与公平、合作与竞争、模仿与动作协调以及表情手势及言语交流等。但这些研究结果尚未得到总结,一些结果还存在分歧与矛盾,加之超扫描自身的复杂性都需要研究者在未来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朱怡  胡谊 《心理学报》2024,(5):555-578
精细内容反馈促进深层次的学习,如迁移。但在师生互动中反馈的呈现方式如何影响长时学习迁移及其人际神经基础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面对面的师生问答反馈任务,通过两个双人实验(行为学、近红外超扫描),探究反馈的组块化呈现对学习迁移的长时促进作用、认知过程及其人际神经基础。结果发现,组块化反馈促进低知识基础学生的长时迁移。组块化错误修正在反馈呈现方式和长时迁移之间起中介作用。提供与接收组块化反馈过程中,师、生在额、顶叶出现更大的脑间同步,且额叶的脑间同步预测长时迁移与组块化错误修正。上述结果从人际视角为课堂中真实发生的教学反馈的认知神经基础提供新的理解,也为提高教学反馈效果和效率提供一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多人交互同步记录是一种新技术,可以实现同时对多人的脑活动进行测量,现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社会交互的研究中。本文从不同技术角度出发,回顾已经发表的有关多人交互同步记录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不同的脑活动记录技术是如何被应用到各种实验范式中,以及人脑间是如何动态交互的。同时本文也对不同的多人交互同步记录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鉴于该方法的优势,其在未来的社会交互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以大脑组织中的血容和血氧为信息载体,通过测量大脑皮层中血容和血氧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来了解局部脑活动的技术手段。近年来该技术在双脑研究非言语互动、言语互动、混合互动等社会互动脑机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清晰地揭示自然情境中社会互动的神经机制,未来尚需进一步改进近红外光谱技术本身,开发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细化互动任务类型,丰富完善实验范式,促进多种脑成像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合作是人类行为的核心,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孤独症儿童因神经生理、时间同步以及运动能力等缺陷,导致其在社会交往中合作能力不足。研究发现,人际同步可促进儿童的合作行为。通过人际同步干预,孤独症儿童的联合注意、积极情绪及运动技能等与合作相关的能力获得改善,神经系统得到激活,社会适应能力也有所提高。人际同步干预目前仍在同步机制、感知互动质量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未来除了关注同步形式、节奏频率及个体差异等变量对孤独症儿童合作行为的作用机制外,还应关注他们在复杂开放式社交场景中的感知互动质量。  相似文献   

11.
张曼  刘欢欢 《心理科学》2018,(2):378-383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交流中的人际神经同步机制,并将人际神经同步作为研究社会交流的一个神经指标,这对于揭示社会交流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心理理论和镜像神经系统的角度,分析社会交流中神经同步的认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这两套机制是否因交流目的、对象、形式或内容的不同,而在不同的脑区表现出神经同步,进而引发了不同认知机制的争议;以及这两套机制各自或协同工作适用的情景和任务。  相似文献   

12.
抑郁人群不但表现出注意、记忆等个体认知层面的负性偏向, 还伴随有明显的社会认知障碍。已有研究在抑郁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方面还考察得不多。本研究采用囚徒困境范式考察抑郁倾向对社会合作的影响。结果显示, 高抑郁倾向组比低抑郁倾向组的合作率更低, 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更弱, 抑郁对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及眶额叶的脑间同步性有调节作用; 低抑郁被试与低抑郁被试配对时右侧颞顶联合区脑间同步性强于高抑郁被试与高抑郁被试配对, 或者高抑郁被试与低抑郁被试配对时的右侧颞顶联合区脑间同步性, 该效应当且仅当双方的选择相同时显著。结果表明, 抑郁群体在社会奖赏加工、冲突控制及心理理论脑区均存在功能性缺陷, 这些结果为理解抑郁人群合作意愿下降提供了脑成像证据。  相似文献   

13.
如何从神经生理层面刻画教育活动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动态性是教育神经科学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人际神经科学视角为其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 这一新兴的视角通过记录和分析进行同一认知活动时两人或多人大脑活动之间的关联, 来揭示大脑活动的群体模式。目前, 人际神经科学方法已被应用于教育研究, 例如监控教学过程、预测教学效果和识别教学影响因素, 相应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活动具有重要启示。未来的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关注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大脑的互动机制及人际神经科学方法应用于技能教学及线上教学评估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
Feeling emotionally close to others during social interactions is a ubiquitous and meaningful experience that can elicit positive affect. The present study integrates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and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EMA) to investigate whether neural response to social reward (1) is related to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closeness and (2) moder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motional closeness and positive affect during and following social interactions. In this study, 34 typically developing adolescents (ages 14–18 years) completed a social-reward fMRI task, a monetary-reward fMRI task, and a 2-week EMA protocol regarding their social and affective experiences. Adolescents with greater right posterior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pSTS/TPJ) response to social reward reported greater mean momentary emotional closeness. Neural response to social reward in the right pSTS/TPJ moderated how strongly momentary emotional close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both concurrent positive affect and future peak happiness, but in different ways. Although emotional closenes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concurrent positive affect among adolescents at both high and low right pSTS/TPJ response based on a follow-up simple slopes test, this association was stronger for adolescents with low right pSTS/TPJ response. In contrast, emotional closenes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future peak happiness among adolescents with high right pSTS/TPJ response, but not among those with low right pSTS/TPJ response.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neural response to social reward in key social processing regions for everyday experiences of emotional closeness and positive affect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5.
合作与竞争是社会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冲突解决的两种方法,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从心理与社会学角度研究合作与竞争的文献却相对较少,而对于精神障碍人群在合作与竞争中异常表现的原因目前也存在争议。本文从心理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合作与竞争的神经机制和生物基础进行综合论述,并对精神障碍人群在合作与竞争两种社会互动中的表现进行比较,试图为精神障碍人群在人际交往中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Social anxiety severely impacts adolescents’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however, the underlying neural mechanism has not been revealed.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adolescent's social anxiety level influences the interbrain synchrony within adolescent-parent dyads during emotional processing by using 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 hyperscanning. A sample of 25 adolescent-parent dyads completed the picture processing task. Adolescents’ ages ranged from 10 to 14 years o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t parietal areas, greater gamma interbrain synchrony was observed in the high social anxiety adolescent-parent dyads (HSAs) than the low social anxiety adolescent-parent dyads (LSAs) in the positive conditions. However, greater gamma interbrain synchrony of the picture processing task was observed in the LSAs than the HSAs in the negative conditions. (2) Compared with the neutral condition, LSAs induced greater interbrain synchronization in the negative condition than in the neutral condition at central and parietal areas. However, HSAs induced greater interbrain synchronization in the positive condition than in the negative condition at parietal areas. (3) HSAs induced greater interbrain synchronization at parietal areas than in the central areas in positive conditions. The results provide neurological evidence that the way parent and adolescent process different emotions in the same emotional episode could be affected by the adolescent's anxiety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