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班级为单位选取1-6年级23个班级的小学生,通过最好朋友提名法,得到有互选朋友有效被试700人,采用同伴提名法、小学生友谊质量问卷、小学生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运用多层线性模型(HLM)考察个体和班级两个水平上的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人格的影响,并在两个水平上检验友谊质量在同伴接纳对人格的影响上的多层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班级水平:班级平均友谊质量对外倾性、亲社会性、认真自控、情绪稳定性有预测作用;班级平均同伴接纳对情绪稳定性有预测作用。(2)个体水平:同伴接纳对人格5个维度均有直接影响;除情绪稳定性,友谊质量分别在同伴接纳对智能特征、外倾性、亲社会性、认真自控影响上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以1260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小学教师期望对人格的影响,以及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教师期望各维度与人格的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和亲社会性均有显著正相关,品行和纪律期望维度与人格的情绪稳定性相关不显著。(2)学业期望对人格的智能特征、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预测作用最大,品行期望对认真自控预测作用最大,纪律期望对亲社会性预测作用最大。(3)小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情绪稳定性影响中不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杨丽珠  沈悦  马世超 《心理科学》2012,35(6):1410-1415
通过对684名3-5岁幼儿进行同伴提名和问卷测量,考察气质、教师期望和同伴接纳对自我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气质、教师期望和同伴接纳各维度不同程度地预测幼儿自我控制。(2)气质、同伴接纳、教师期望交互作用于自我控制,其中同伴接纳是有调节的中介变量,其既是气质反应性、专注性和教师对幼儿日常习惯期望影响自我控制的部分中介变量,又同时受到气质情绪性的调节。(3)社会抑制性与教师对幼儿人际互动的期望交互作用于自我控制。  相似文献   

4.
以631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自我控制的调节。结果发现:(1)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越轨同伴交往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可以调节越轨同伴交往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作用,对于低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高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仅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父母婚姻质量、情绪表达、教养行为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采用夫妻适应量表、父母情绪表达量表、教养行为量表和长处量表对贵州省某市2所1~6年级的442名学龄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2)父母积极情绪表达和接纳陪伴教养行为在婚姻质量和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包括积极情绪表达独立中介作用、接纳陪伴教养行为独立中介作用和积极情绪表达-接纳陪伴教养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3)链式中介效应存在儿童性别差异。因此,改善婚姻质量、增加积极情绪表达、持亲和教养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考察母亲外向性、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外向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湖南省常德市三所中学的864名初中生及其母亲为被试,让母亲被试报告自己的外向性水平,让初中生报告其外向性、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的情况。结果表明:(1)母亲外向性不仅能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外向性,还能通过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外向性。且这一中介包括三条路径: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单独的中介作用、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以及同伴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2)“母亲外向性→母亲积极教养方式→青少年外向性”这一中介过程受到同伴关系的调节。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母亲外向性对青少年外向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探讨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多重作用”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摘 要 本研究基于社会生态视角和应激—易感模型,调查了493名中国同性恋者,探讨父母拒绝教养方式、歧视知觉及出柜对中国同性恋者自杀的影响。结果发现:(1)父母拒绝教养方式会显著负向预测同性恋者自杀;(2)歧视知觉在父母拒绝教养方式对同性恋者自杀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出柜在歧视知觉与同性恋者自杀之间起调节作用,对于出柜的同性恋者,歧视知觉对其自杀影响不显著;对于未出柜的同性恋者,歧视知觉对其自杀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广东、河南、辽宁等省市的20所中小学中选取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共2370名,采用父母教养投入问卷(青少年版)、亲子依恋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行为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母亲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2)亲子依恋在父母教养投入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3)父亲和母亲教养投入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其中父亲教养投入通过父子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母亲教养投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既会通过母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发挥积极作用,也会通过父子依恋的遮掩效应产生负向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同伴关系与社交技能、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综合运用社会测量和心理测量的方法,以高中生为被试,对同伴关系、社交技能、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父亲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及社交回避与高中生的同伴拒绝显著相关,并对同伴拒绝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中生的社交接纳与其同伴接纳显著相关并对后者有显著预测作用。2.高中生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其社交回避呈显著负相关并对后者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中生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其社交接纳呈显著正相关并对后者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通过社交接纳和社交回避对高中生的同伴关系存在间接作用。4.就父母而言,父亲的教养态度与行为在高中生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追踪设计对439名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及可能的中介机制。在第一年时,父母分别报告了自己的教养方式和儿童的社会适应;在第二年时,父母分别报告了儿童的自我控制和社会适应。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得分越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越好,而父母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得分越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越差;(2)自我控制能力高的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更多,问题行为更少;(3)自我控制在母亲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儿童违纪攻击和敏感合作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在父亲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儿童违纪攻击和害羞焦虑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1060名五至八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家庭功能如何通过同伴接纳的中介作用影响亲社会行为,同时探讨了留守状况在该中介模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同伴接纳和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青少年的同伴接纳在家庭功能及亲社会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留守状况调节了家庭功能通过同伴接纳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后半段路径。具体而言,与曾/现留守青少年相比,非留守青少年的家庭功能通过同伴接纳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强。研究结果可以为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801名7~11岁学龄儿童为被试,探讨同伴拒绝在父母教养方式(儿童自我报告、父母自评和父母互评三种报告方式)与学龄期儿童ADHD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父母自评和互评的教养方式结果显示,权威型教养方式负向影响ADHD症状,专制型教养方式正向影响ADHD症状;儿童报告教养方式结果显示仅母亲的专制教养方式正向影响ADHD症状;三种报告方式结果均显示同伴拒绝仅在父亲专制型教养方式影响ADHD症状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探讨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同时考察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及偏差对社交退缩行为的预测作用。儿童完成同伴评定、知觉评定、社交自我知觉和班级戏剧量表。结果表明:(1)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的同伴接纳知觉越来越准确;儿童的同性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四年级男生的异性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显著低于女生;(3)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显著正向预测安静退缩和活跃退缩;同伴接纳知觉偏差显著负向预测安静退缩,但对活跃退缩不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3045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父母协同教养问卷青少年评价版的父亲卷、青少年依恋问卷中的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分问卷、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情绪性维度进行测量,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协同教养的生态模型和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父子依恋在父亲协同教养的团结、贬低行为与青少年同伴依恋之间发挥中介作用;(2)青少年的情绪性在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情绪性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具体而言,当青少年情绪性升高时,父子依恋对青少年同伴依恋的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完善协同教养的相关理论,对加强青少年家庭中的父亲协同教养行为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别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检验特质共情与状态共情 在这个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 结果发现:(1)情感温暖、信任鼓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专制、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2)特质共情在情感温暖型、信任鼓励型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经试验操纵的状态共情的中介效应与特质共情的中介效应同样显著。结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中职生的共情进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家庭功能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欺负量表对429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1)家庭功能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拒绝均能显著预测欺负行为;(2)父母拒绝在家庭功能与欺负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家庭功能→父母拒绝→欺负行为”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受到性别的调节,即该中介效应仅在男生群体中显著。  相似文献   

17.
研究选取634名幼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应用多层线性模型,在班级和个体两个层面上,探讨教师期望对幼儿人格的影响,并考察师幼关系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1)个体层面和班级层面教师期望对师幼关系均有显著预测作用。(2)个体层面上教师期望对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和亲社会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班级层面,班级平均教师期望对认真自控有显著预测作用。(3)个体层面上,师幼关系是教师期望影响人格的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和情绪稳定性的中介变量;班级层面上师幼关系无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方琳  温红博  张云运  董奇 《心理科学》2011,34(6):1390-1396
本研究通过对26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男性化特质和焦虑水平的测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研究建构的模型对焦虑的整体解释率为26%。父母教养方式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影响子女焦虑:(1)直接对子女焦虑产生影响;(2)以灾难化和积极重评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为中介,间接影响子女焦虑;(3)促成子女男性化特质的形成,该特质通过积极重评策略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子女焦虑。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法对140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同伴侵害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游戏使用(Problematic online game use,POGU)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父母知情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后,同伴侵害仍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POGU;(2)同伴侵害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POGU,还可以通过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而间接预测青少年POGU;(3)父母知情显著调节同伴侵害影响青少年POGU的直接效应,较高的父母知情可以缓冲同伴侵害的负面效应;(4)父母知情显著调节中介模型的后半段(学业自我效能感→POGU),即低水平的父母知情放大了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POGU的风险效应。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学生心理危机状态问卷、教师支持问卷、同伴支持问卷和中学生歧视知觉问卷对2268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探讨教师支持、同伴支持与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以及歧视知觉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机制。结果发现:(1)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危机;(2)歧视知觉在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和心理危机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同伴支持对心理危机的直接作用具有性别差异,而教师支持的直接作用不具有性别差异。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重视认知调节,加强教师支持建设和促进同伴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