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抑郁是遗传基因与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但是现有研究忽视了抑郁遗传效应的发展动态性。本研究通过对1086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2.32,50%女生)进行3年的追踪,分别从遗传效应的年龄差异以及遗传效应影响抑郁发展轨迹的角度,考察BDNF基因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1)在3个时间点上,BDNF基因与同伴拒绝交互影响青少年抑郁,但其作用模式存在年龄差异:12岁时,MetMet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敏感性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13岁时,MetMet和ValVal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的敏感性均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14岁时,ValVal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的敏感性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2)青少年早期抑郁呈线性增长趋势,但是抑郁初始水平与增长速度无关。(3) BDNF基因与同伴拒绝交互预测青少年抑郁的初始水平,相比ValMet基因型,携带MetMet基因型的青少年在经历同伴拒绝后抑郁初始水平更高。(4) BDNF基因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增长速度,相比ValMet基因型携带者,携带MetMet和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抑郁增长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2.
基于抑郁的基因-环境研究范式,以30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大学生抑郁两两显著相关;(2)网络成瘾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 5-HTR1A基因rs749098多态性在该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和中介后半段起调节效应,具体表现为,相比携带C/G和G/G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负向预测更强,且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即使是低水平的网络成瘾的都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情况,而在高水平的网络成瘾的情况下三种基因型都表现出高水平的抑郁。  相似文献   

3.
田相娟  曹衍淼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20,52(12):1407-1420
累积压力假说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解释远端和近端逆境对个体抑郁的影响, 但鲜有研究考察遗传基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 对970名青少年进行间隔3年的追踪调查。分别以母亲消极教养、同伴侵害为远端和近端压力指标, 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为遗传指标, 考察三者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 在男青少年中, E × E × G显著。当累加得分较高、同伴侵害水平较高时, 母亲消极教养显著负向预测抑郁, 符合匹配-不匹配假说; 累加得分较低时, E × E不显著, 但倾向于以累积压力假说的方式发挥作用。女青少年中, E × E × G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 在男青少年中, 累积压力假说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阐明抑郁的发生机制, 分别适用于携带不同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的个体。  相似文献   

4.
5-HTTLPR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俊先  陈杰  李新影 《心理科学》2012,35(1):226-232
摘 要 5-HTTLPR是5-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启动子区域上的多态性位点,对其转录效率具有调节作用。5-HTTLPR基因型与抑郁存在相关,但必须把二者的关系置于一个多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框架下考察。一方面,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S等位基因携带者暴露于负性生活事件时,表现出更多情绪问题,更易发生抑郁。另一方面,CYP2C9、BDNF等基因与5-HTTLPR有交互作用,共同影响抑郁的发生。此外,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对研究结果造成混淆。未来研究应侧重于对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CHRM2基因rs1824024多态性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萍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0,42(8):853-861
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以127名高和低抑郁组初中生为被试,考察CHRM2基因rs1824024多态性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系,重点探讨负性生活事件、青少年性别与年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CHRM2基因rs1824024多态性与女青少年的抑郁边缘显著关联,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高抑郁的风险较低,但该位点与男青少年的抑郁无关;在那些经历低水平负性生活事件的青少年中,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高抑郁的可能性边缘显著低于GG型基因携带者;rs1824024多态性与年级对青少年早期抑郁无显著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美萍  纪林芹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5,47(10):1260-1268
以683名男青少年为被试(初次测评时M = 13.35岁; SD = 0.51), 综合运用传统回归分析和新兴显著性区域检验, 考察了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结果表明:当同伴接纳水平较低时, 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抑郁水平表现出高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趋势, 当同伴接纳水平较高时, G型基因携带者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 同伴接纳可以显著预测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抑郁, 但对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抑郁无显著预测作用; rs6323多态性与同伴拒绝的交互作用亦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 同伴关系对MAOA基因与男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联起调节作用, 且其作用形式部分支持不同易感性模型观点。  相似文献   

7.
抑郁具有复杂的多基因遗传基础,然而既有研究大多采用单基因以及单基因-环境交互设计(G×E)考察抑郁的遗传机制。以757名男青少年为被试(初次测评时Mage=11.32岁,SD=0.49岁),采用多基因-环境交互(G×G×E)设计,本研究考察了MAOA(monoamine oxidase A,单胺氧化酶A)基因T941G多态性、COMT(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同伴侵害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结果显示,MAOA基因T941G多态性与同伴侵害交互作用于青少年抑郁,同伴侵害仅显著正向预测G等位基因(而非T等位基因)青少年抑郁。而且,MAOA基因T941G多态性与同伴侵害的交互作用受到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的调节,上述交互作用仅存在于COMT Met等位基因而非Val/Val基因型携带者中。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的产生与个体差异存在多基因与环境间的复杂交互机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环境×基因×环境(E×G×E)研究设计, 以637名青少年为被试, 考察了负性生活事件、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和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早期抑郁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且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和父亲积极教养行为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但该调节作用仅存在于男青少年群体中:在携带Val/Val基因型的男青少年中, 当父亲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低时, 青少年的抑郁水平随负性生活事件的增多而显著上升, 当父亲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高时, 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无显著预测作用; 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男青少年中, 上述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易感性模型"为理论基础,1323名青少年为被试(初次测评时M=11.31岁;SD=0.49),考察了5-HTR1A基因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当父母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高时,携带CC基因型的女青少年抑郁水平显著低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当父母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低时,携带不同基因型的女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无显著差异,但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男青少年的抑郁无显著交互作用。此外,rs6295多态性对男女青少年早期抑郁均无显著主效应。研究结果提示,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部分支持不同易感性模型观点,且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于女青少年群体中。本研究发现能够为基因-环境交互作用设计研究提供一定启示,同时亦能推进有关抑郁发生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1048名汉族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和基因分型技术,综合运用传统回归分析和新兴的再参数化回归分析,考察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模式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COMT基因与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交互预测青少年抑郁,具体表现为,在低同伴接纳或高同伴拒绝环境中,携带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抑郁水平高于Me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高同伴接纳或低同伴拒绝环境中,携带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抑郁水平低于Met等位基因携带者。此外,COMT基因与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交互作用与男生抑郁的关联更加密切。结果显示,COMT基因与同伴关系的交互效应为不同易感性模型提供了证据,而且该基因×环境交互效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抑郁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G×E)机制已成为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然而,既有G×E研究大多关注遗传基因与不利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对忽视了积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1025名青少年为被试,运用问卷法与 DNA分型技术,采用间隔3年的追踪设计(T1小学六年级—T2初中三年级),考察 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同时采用新兴的探索性与验证性方法检验G×E交互作用的素质–压力假说与不同易感性假说。结果显示, 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行为交互作用于女青少年的抑郁,母亲支持性教养显著负向预测 GG 基因型女青少年的抑郁,但对 TT基因型女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该交互作用符合不同易感性假说。MAOA基因 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男青少年的抑郁无显著交互作用。本研究发现推进了抑郁遗传机制的研究,并为不同易感性假说提供新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2.
周雅  范方  彭婷  李媛媛  龙可  周洁莹  梁颖欣 《心理学报》2017,(10):1287-1301
NR3C1参与HPA轴调节,与应激相关的身心疾病关系密切。以往针对NR3C1与焦虑障碍的研究基本以成人为考察对象,且大多关注负性生活事件等个体层面环境变量。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以238名青少年为被试(焦虑障碍117人,对照121人),旨在考察NR3C1常见位点rs6191、rs6196、rs41423247的多态性、单倍型以及父母不同类型教养方式对焦虑障碍的影响。结果表明rs6191 GG基因型、rs6196 AA基因型、rs41423247 GG基因型与低焦虑障碍风险相关。父母过多的过度保护与冷漠拒绝、父亲过少的温暖关怀可预测较高的焦虑障碍风险。rs41423247多态性与母亲温暖关怀存在交互作用:rs41423247 GG基因型只在母亲温暖关怀较多时能降低焦虑障碍风险,在母亲温暖关怀较少时与焦虑障碍并无显著相关。此外,rs6191-rs6196-rs41423247构成的单倍型GAG与低焦虑障碍风险显著关联,TGC与高焦虑障碍风险显著关联,且二者与母亲温暖关怀、母亲过度保护分别存在交互作用。未来可采用追踪研究,从表观遗传层面探讨教养方式与NR3C1影响焦虑障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伴随着对单基因研究局限性的认识及对"遗传率缺失"的探索,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考察抑郁的多基因遗传机制的重要性。本研究对1052名汉族青少年(12.31±0.37, 50.2%女生)进行一年的追踪,采用多基因累加得分研究范式考察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纵向影响及其作用模式。结果发现:(1)多基因累加得分和母亲消极教养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风险;(2)控制早期抑郁后,多基因累加得分与母亲积极、消极教养交互影响青少年抑郁,在低积极/高消极教养环境中,相比多基因累加得分较低的青少年,多基因累加得分较高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更高;但是在高积极/低消极教养环境中,不同多基因累加得分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无差异。该交互作用模式符合"素质-压力"模型。研究结果为抑郁的多基因遗传基础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4.
以745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多基因×多环境设计,考察COMT Val158Met、5-HTR1A C-1019G和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的多基因累加得分与负性生活事件在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早期抑郁之间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多基因累加得分与负性生活事件仅能显著调节父亲积极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且该调节作用只存在于男青少年群体中。研究结果丰富了抑郁的多基因遗传机制研究,为制定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干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抑郁具有复杂的、非孟德尔式的多基因遗传模式, 但是目前多数抑郁的遗传研究集中于考察单个候选基因, 不能全面揭示遗传因素的作用机制。近年来, 多基因遗传得分研究和基因−基因交互研究分别为抑郁的多基因累加效应和交互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多基因不仅直接影响抑郁, 还通过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抑郁的发生发展, 并且这一复杂交互作用存在性别差异。抑郁的内表型研究发现多基因可能通过认知因素、人格、压力荷尔蒙等间接影响个体的抑郁水平。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多基因与多种环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影响抑郁, 探索多基因遗传机制的性别差异, 考察多基因对抑郁影响随年龄的发展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抑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遗传学基础。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是抑郁的重要候选基因位点。目前有关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单基因设计、单基因-环境设计以及多基因-环境设计。有资料显示负性情绪偏向及其相关脑区可能在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间起中介作用, 但具体机制仍有待探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被试的种族、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对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 并通过采用多基因-环境设计, 综合运用积极与消极环境指标等措施深入考察负性情绪偏向和相关脑区在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间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7.
数学能力发展的遗传机制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前沿课题之一,但既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以602名小学儿童及其父母作为被试,旨在考察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与父母教育卷入对儿童基本数学能力的潜在交互影响。结果显示,(1)rs6265多态性可显著预测儿童的逻辑思维与空间-视觉功能领域能力(AA基因型携带者的基本数学能力显著高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2)rs6265多态性与父母教育卷入交互作用于儿童的逻辑思维与空间-视觉功能领域能力,父母教育卷入能显著正向预测G等位基因儿童的逻辑思维与空间-视觉功能领域能力,但对AA基因型儿童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该交互作用可能更加符合强素质-压力模型假说(rs6265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是风险基因)。上述发现推进了数学能力遗传机制的研究,并为素质-压力假说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8.
差别易感性模型认为,携带某种基因型的个体既容易受到消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容易受到积极的、支持性环境的有利影响。随着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关于基因-环境对儿童发展交互作用的大量研究,主要包括5-HTTLPR、DRD4、MAOA、COMT和BDNF五种基因与环境因素(如,母亲敏感性、压力性生活事件和家庭养育环境等)对儿童发展的交互作用,支持了差别易感性模型。但是,关于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机制、携带易感性基因个体的种族和性别差异问题以及优势敏感性假说的验证,都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具有中等的遗传度。通过影像遗传学方法探讨抑郁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对神经活动的影响,发现编码五羟色胺、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受体、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或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会影响杏仁核、前扣带等情绪加工脑区的功能或结构,且多数基因与压力生活经历发生交互作用。表明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抑郁症发病机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的研究应拓展遗传和神经影像分析方法,重视环境因素的测量,通过整合遗传、神经影像及环境变量构建抑郁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20.
抑郁的发生具有遗传基础。近年来, 随着分子遗传技术的发展, 对抑郁遗传机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既有研究表明, MAOA基因在抑郁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MAOA基因与抑郁间存在紧密的直接关联, 而且MAOA基因与环境及其他基因亦交互作用于抑郁, 然而, 既有相关研究结论尚存分歧。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MAOA基因与多种环境因素及其它基因间的复杂交互作用, 考察MAOA基因的年龄效应, 揭示MAOA基因作用于抑郁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