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记叙文阅读中时间心理表征的建构:动态观还是静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读者在文本阅读中如何通过一系列展开事件的描述建构心理表征。实验一探讨在中间事件持续时间长/短条件下对首尾呼应句阅读时间和对探测词反应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读者对第一事件信息的获得受中间事件的持续时间长短的影响。实验二探讨当信息储存在长时工作记忆中时能否得出与实验一相一致的结果。结果发现,读者对第一事件信息的获得不受中间事件的持续时间长短的影响。实验三考察当用明确的时间副词来表明持续时间的长短时,连续性的事件是否还存在着时间距离效应。实验结果与实验二的相一致。整个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心理表征的建构是动态观还是静态观,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时间距离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与多指标探测范式,探讨了时间转换大小对情景模型更新的影响,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探讨在短时工作记忆中不同时间跨度(大/小)转换条件对情景模型更新的影响;实验2探讨在长时工作记忆中时间跨度大的转换条件下情景模型的更新进程。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信息随着跨度大小变化在不同的记忆阶段进行着不同的加工。在短时工作记忆中,时间跨度小的条件下,在实体移除指标上实体信息在时间转换后提取速度显著变慢,说明该条件下完成了情景模型的更新;时间跨度大的条件下,在实体移除指标上实体信息在转换之后提取速度无显著差异,说明该条件下情景模型不能得到完全的更新;而在长时工作记忆中,时间跨度大的条件下,在实体移除指标上实体信息在转换之后提取速度显著变慢了,说明完成了情景模型的更新。该结果表明,在短时工作记忆与长时工作记忆阶段进行着不同的更新加工,表现为时间情景模型更新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事件分割范式探讨了中文条件下时间维度在记叙文理解中的作用。实验1在中文条件下重复了Speer和Zacks(2005)年的研究,结果发现读者更多将时间短语所在位置作为分割边界,表明时间转换在情景模型更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2探讨了在没有时间短语条件下读者对文本分割的情况,结果发现读者主要是按照事件单元进行分割;实验3a和3b在文本的事件单元中插入时间短语,形成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分离的条件,探讨读者在这种时间转换与事件单元转换不一致的条件下所采用的分割策略,结果表明,读者更多仍然按照事件单元转换进行分割,而且对事件单元转换的依赖强于时间转换,但同时时间短语仍对文本的分割有一定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事件单元作为建构记叙文心理表征的核心单元,时间维度作为事件单元转换的线索,只有在标识事件转换的情况下,才能引发读者情景模型的更新。  相似文献   

4.
采用探测词和事件分割范式探讨了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分离的情况下, 空间转换在记叙文情境模型建构中的作用。实验1a重复前人研究, 探讨空间转换对阅读时间和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 并验证在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的影响的研究中, 采用多指标探测范式的合理性。实验1b探讨在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的条件下, 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 实验2a探讨空间转换对事件分割的影响, 并验证在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的影响的研究中, 采用事件分割范式的合理性; 实验2b探讨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的条件下, 空间转换对事件分割的影响, 从而验证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时, 不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 事件单元是建构记叙文心理表征的核心单元, 空间转换只有在标识事件转换的情况下, 才能引发读者更新情境模型。  相似文献   

5.
探讨时间顺序和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包括2个实验.实验采用关系再认范式(relation-recognition paradigm)和句子-探测再认范式(sentence-probe-recognition paradigm).实验一探讨探讨在简单句条件下,时间顺序对不同频率事件理解的作用;实验二探讨在复句条件下时间顺序与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2个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存在对将来取向(顺时序)的事件进行优先加工处理.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取决于不同时距的事件能否整合成情景模型.  相似文献   

6.
时间情景模型提取过程的实质初探:激活与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先友  晏赛君 《心理学报》2010,42(4):467-473
采用扇效应技术和负启动实验范式探讨时间情景模型提取过程的实质。实验材料为18个"某人在某时间做某事"的句子,结果发现,实验条件下目标句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控制条件下目标句的反应时,而两种条件下启动句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出现了显著的负启动效应。这表明,在时间情景模型提取过程中,不仅激活了目标情景模型和与之相关的情景模型,而且对同时激活的相关的情景模型进行了抑制,支持长时记忆提取的抑制观。  相似文献   

7.
采用前瞻记忆的双任务实验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在高、低当前任务负载条件下,人格形容词的自我参照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以确定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结果发现,自我参照能导致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双任务材料的更深层加工,从而有效提高前瞻记忆表现。同时,自我参照效应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还受到当前任务负载的调节,表明前瞻记忆的提取受到自发与策略加工的动态交互影响,符合前瞻记忆的多重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最近三十年来在国际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语篇理解理论。其中,建构整合模型率先尝试用一个计算模型来解释语篇理解过程;稍后的记忆基础加工观和解释基础加工观则分别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视角来探讨语篇理解过程;事件标记模型关注情境模型的更新,粒度假设则描述了理解后形成的概念表征精细度。风景模型试图综合以往研究结果以提出更全面的理论。本文对以上理论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将来的发展方向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指标探测范式, 从客体信息以及活动信息的角度出发, 考察事件框架内外时间、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事件框架内, 维度转换并不是情境模型更新的充分条件, 时间转换与终止的活动信息相结合引起情境模型的快速更新, 而空间转换与移除的客体信息相结合引起情境模型的快速更新; 在事件框架外, 维度转换是情境模型更新的充分条件, 维度转换会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研究丰富了事件框架依赖假设。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时窗口阅读技术,探讨阅读中文本表述结构在情境模型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中的作用。实验一结果表明,阅读中,如果文本叙述中采用以人为参照的描述方式,那么可以促进相应空间设置内物体的实时更新。实验二考察了空间设置不同程度的描述对空间信息加工中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对空间设置的简单描述,在文本中对空间设置进行精细阐述更有利于情境模型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达成。  相似文献   

11.
走出价值相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江凌 《现代哲学》2003,2(4):55-60
价值相对主义的理论失误和实践危害,使大多数价值哲学论者都力图克服之。新康德主义的形式先验主义的思路,舍勒的实质先验主义的思路,布伦坦诺的经验直觉主义的思路,培里的现代经验主义的思路,都是克服价值相对主义的不同尝试,都有其合理因素。但由于它们各自理论的缺陷,使之难以真正克服价值相对主义。我们认为,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价值的本质,应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说明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才能走出价值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tional mechanisms based upon magnitude of reinforcement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rats. In two experiments, two-choice discriminations were trained in which selections of one lever in one external stimulus and a second lever in another external stimulus were reinforced with food.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scrimination was acquired more rapidly when one choice was reinforc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food pellets and the other with a smaller number of pellets than when other configurations of reinforcement magnitude were provided.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reversal of a two-choice discrimination was found to be facilitated by prior exposure of the animals to the revers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xternal stimuli and magnitudes of reinforcement. Thes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predictions from a stimulus or associative view of anticipatory processes based upon magnitude of reinforcement.  相似文献   

13.
14.
15.
亚健康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亚健康的概念范畴、病因学、症状学、检测和评估、流行病学等角度系统分析了亚健康的研究现状,检讨了在其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探索了相应的对策,指出亚健康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一个重要领域,在其学科化建设中的缺憾,以及今后的建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面孔作为一种复杂的特殊刺激,是人类表达自身情绪、认知他人情感的重要工具和途径。面孔识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技能,在缺乏外部线索时,它有助于我们对他人面孔的熟悉度、年龄和种族等方面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人们社会交往和适应环境。大量研究表明,基于面孔的物理特征可以推断面孔所有者的内在特质,而这一推断又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因此,对面孔的认知不仅要关注面孔结构化特征,也要关注面孔社会化特征。针对面孔结构化特征,学者们提出了一些经典模型,如Bruce-Young模型、NBC模型等;针对面孔社会化特征,Alexander Todorov及其合作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包含信任度和支配度的面孔社会知觉“二维”模型。Clare A.M. Sutherland及其合作者提出,吸引力和信任度是两个独立的维度,由此构建了包含可接近性、年轻的—吸引力和支配度的面孔社会知觉“三维”模型。本文认为,面孔社会知觉模型从“二维”到“三维”的发展可以从吸引力和信任度两个维度的关系进行探讨。面孔在社会互动中传递着大量的信息,其中较为重要的是面孔信任度和面孔吸引力。其中,信任度评价具有决定性意义,信任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可能会给自身造成危害,而没信任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往往意味着失去了合作的机会;吸引力评价则具有进化上的意义,吸引力往往与潜在配偶的繁殖能力有关,尤其体现在长期择偶关系之中。总结以往的面孔识别模型与本文介绍的面孔社会知觉模型,未来基于面孔特征的识别或特质推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第一,选取生态化效度更高的面孔刺激材料;第二,进行跨文化检验模型的普适性;第三,从面孔识别模型向面孔社会知觉模型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内在的认知神经机制;第四,进一步拓宽面孔社会知觉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情绪自我控制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能力,现已成为情绪、动机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提供认识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脉络,并结合已有研究,阐述影响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内外因素.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采用3×3×2(年龄,材料,性别)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按照学习成绩好、中、差分层随机选取小二、初二、大二学生被试各18名,其中男女各半,利用不同难度的材料,对被试提取自信度准确性的发展进行了考察。被试的判断等级与被试的记忆成绩之间的两点距随年龄而变化。而这种变化在不同难度间有不同的表现。(1)提取自信度准确性从小二到初二发展迅速,表现出显著差异;初二到大二阶段年龄差异不显著。材料难度对不同年级的被试提取自信度判断准确性的影响不同。材料难度越小,提取自信度准确性发展得越早。(2)提取自信度准确性发展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IU ) is a transdiagnostic vulnerability factor involved i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and disorders. IU encompasses Prospective IU (“Unforeseen events upset me greatly”) and Inhibitory IU (“The smallest doubt can stop me from acting”). Research has yet to explore whether subgroups or classes of people exist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profiles of IU . This study used latent class analysis to identify such subgroups and examined if different classes of IU were distinct in terms of several cognitive vulnerabilitie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519 students completing a 12‐item measure of IU . Four subgroups were identified, characterized by low IU , predominantly Prospective IU , predominantly Inhibitory IU , and high IU , respectively. People in the high IU class reported cognitive vulnerabilities an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more than people in the low IU class. Inhibitory IU was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s than was Prospective IU .  相似文献   

20.
We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preliminary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cross-validation of the Behavioral Evaluation of Disorders of Sleep (BEDS: Schreck 1997/1998). Parental reports of problem sleep behavior in elementary school aged children 5 years to 12 years were collected for two samples. With the first sample,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parental responses (N = 307) resulted in reports of five distinct types of sleep problems: Expressive Sleep Disturbances; Sensitivity to the Environment; Disoriented Awakening; Sleep Facilitators; and Apnea/Bruxism. Four of these factors (Expressive Sleep Disturbances; Sensitivity to the Environment; Disoriented Awakening; and Apnea) were confirmed with the new participant sample (N = 1054). These factors of problem sleep behavior were similar to findings in other studi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exclusion of bedtime behavior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