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张笑  冯廷勇 《心理科学》2014,37(3):689-693
研究采用JAS范式,通过操纵群体信息的性质(支持和反对)以及一致性程度,考察了决策信心在信息化从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仅在接收到反对信息时会发生决策的偏转,表现出从众;(2)群体参照信息能够显著影响个体的信心:支持性的群体信息使个体的信心显著增高,而反对性的群体信息使信心显著降低,且表现出一种“负性偏向”(即个体对来自群体的负性信息更加敏感);(3)在反对条件下,个体信心降低的程度能够很好地预测其决策偏转的概率,即信息化从众行为。这说明,决策信心可能在信息化从众中起着核心的中介作用——反对性的群体信息使得决策信心下降,而决策信心的下降导致了决策的偏转,从而表现出从众行为。  相似文献   

2.
以水资源两难情景为实验任务,探讨了社会价值取向与反馈在社会两难决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1)社会价值取向在决策者的两难决策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型个体比非合作型个体显著地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可以作为预测两难决策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不同的反馈类型对具有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影响不同.非合作型个体受反馈信息影响比较明显,而合作型个体则不易受他人的决策信息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投注—反馈"的虚拟赌博游戏范式,通过2个实验分别检测个体在评价自己决策结果 (实验1)和观察他人决策结果 (实验2)过程中赌注大小(即参照点)对大脑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1)体验自我决策结果时,输钱比赢钱诱发更负的FRN,仅有一个负反馈(-10元)表现出以赌注为界的分离,且相对效价一样的反馈值诱发的FRN差异不显著;(2)体验他人决策结果时,无论输赢,有赌注比无赌注诱发的FRN更负;而且相对效价相同的反馈值诱发的FRN差异不显著。据此可以认为,FRN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赌注为基准的主观标准对社会信息的评价判断:自我体验中的个体对损失的敏感度远高于收益;而替代体验中的个体更倾向于将"损失更多"看作一种负性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文化--社会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具有进化和社会文化代表性的正性刺激—奖赏刺激的脑电反应特征是否具有差异。本研究采用the Door Task实验范式考察了26名中国人和24名高加索白人对不同反馈反应的脑电特征跨文化差异。结果显示,负性反馈条件下诱发的FRN平均波幅比正性反馈条件诱发的平均脑电波幅更负,这种正负反馈的波幅差异只在中国被试中有体现。在P3成分上,在正性反馈条件下,中国被试诱发的脑电波幅大于西方被试,负性反馈条件下,两组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西方被试,中国被试对奖赏反馈刺激可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说明中西方文化下的个体对正负性反馈刺激的加工的脑电反应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伴随着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本文以“社会反馈”这一重要社会性信息为切入点,综述了抑郁症患者及抑郁倾向人群对社会反馈的体验、期待及情绪调节障碍的研究现状,发现抑郁个体对社会奖赏存在快感缺失,对社会排斥、社会拒绝等负性反馈表现出过敏化,对社会奖赏的期待降低,且可能存在情绪调节困难。目前此领域存在社会与非社会反馈神经机制的异同不清楚、异常脑区与社会反馈加工障碍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以及无法排除抑郁症患者和抑郁倾向人群存在不同社会反馈加工模式的可能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何力舟  卞冉  车宏生 《心理科学》2013,36(2):446-452
本研究通过模拟投资实验和问卷来探讨重复型公共物品困境中社会价值取向(SVO)与信息反馈方式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合作型SVO的个体比非合作型个体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2)SVO与信息反馈方式的交互作用岁实验轮次越来越显著,非合作型的个体会受信息反馈方式的影响,而合作型个体则不易受反馈方式的影响;(3)与无反馈的条件相比,集体反馈倾向于促进个体的合作行为,个体反馈倾向于抑制合作行为,但反馈所造成的适应性改变使情况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7.
张守臣  温国旗 《心理科学》2008,31(6):1409-1412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通过控制不同的反馈情境,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1)反馈情境是影响内隐自尊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得到及时反馈,其内隐自尊会显著降低;而投有得到及时反馈韵个体,虽然内隐自尊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却表现出了一致的上升趋势.(2)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内隐自尊在一定情境下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稳定性.(3)所有被试接受了不同的反馈后,在后测中的反应速度明显快于处理之前.  相似文献   

8.
李晓明  谢佳 《心理学报》2012,44(12):1641-1650
本研究旨在探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 在被试进行决策前, 分别采用图片和短片诱发其与当前决策任务无关的偶然情绪, 然后要求被试完成选择任务, 并从决策结果和决策过程两个角度考察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发现, 当可选项中不存在1个优势选项时, 与正性情绪相比, 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更倾向于延迟选择, 而个体对决策信息的加工深度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于正性情绪, 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采用更深入的加工策略, 增加了决策难度, 进而提高了个体的延迟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9.
吴燕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11,43(6):661-673
利他惩罚是指个体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 自愿支付成本。前人研究发现利他惩罚行为激活了背侧纹状体等与奖赏有关的脑区, 因此可以认为利他惩罚的结果是一种相当于金钱奖赏的正性结果, 不惩罚结果则是一种负性结果。本研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被试在多次信任博弈游戏中观察“利他惩罚结果”和“不惩罚结果”的脑电成分, 结果发现被试产生了明显的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 related negativity, FRN), 且负性程度更大的“不惩罚”结果其FRN波幅大于负性程度更小的“惩罚”结果。因为FRN是对负性反馈结果敏感的一个脑电成分。可见个体并非把利他惩罚结果知觉为一种正性结果, 因此FRN反映了对社会结果的情绪动机意义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情绪与职业数量对不同职业生涯延迟满足个体职业决策过程的可能潜在影响,分别对40名高、低职业生涯延迟满足倾向的大学生被试诱发正、负性情绪并完成信息板技术模拟的职业决策任务。结果显示:1)高延迟满足个体的搜索深度和搜索模式显著大于低延迟满足个体;2)不同延迟满足的个体在正性情绪或低职业数量条件下都表现出更好的搜索深度和搜索模式;3)在不同情绪及职业数量条件下,高延迟满足个体在不同职业属性间的搜索更多。职业生涯延迟满足倾向作为与未来规划密切联系的概念,揭示了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职业决策过程可能存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富明  蒋多  张慧  李欧  孔诗晓  史燕伟 《心理学报》2016,48(10):1292-1301
基线比例忽略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中, 个体进行判断和决策时不能充分利用或者忽略基线比例的现象。本研究通过系列情境实验探索了三种不同维度的心理距离, 即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基线比例忽略的影响。结果发现, 三种心理距离均能够对基线比例忽略产生影响:当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较近时, 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基线比例忽略现象; 而当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较远时, 个体的基线比例忽略倾向减弱。  相似文献   

12.
反馈一直是学习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反馈的研究逐渐深化与综合化。一方面从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模型出发,考察了反馈的不同因素对自我调节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作用;另一方面以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理论为框架,探讨了情绪、学业成绩等个体因素以及目标定向、任务难度等情境因素对反馈作用的交互影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内部反馈信息以及学习者元认知监控的调节作用,结合个体和情境因素揭示反馈对自我调节学习的整体动态过程的影响,并设计出促进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馈方案。  相似文献   

13.
陈石  李虹 《心理科学》2014,37(1):83-87
探讨当信息以不同方式呈现时双系统逃生决策的顺序替代效应。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将180名被试平均分配到直觉、分析和直觉后分析三种条件下考察其逃生决策。结果表明:(1)信息直接呈现时,直觉和分析决策、以及直觉和直觉后分析决策均差异显著且趋势相同;(2)信息隐含呈现时,直觉和分析决策差异显著,但直觉和直觉后分析决策差异不显著。结论:当信息直接呈现时个体的逃生决策存在顺序替代;而当信息隐含呈现时存在反顺序替代。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拟采用点探测范式及不同情绪内容的面孔刺激(高兴、中性、悲伤和愤怒)考察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点探测任务中情绪面孔配对呈现(负性-中性、正性-中性),配对面孔中的情绪线索位置与靶刺激的位置构成负性一致/不一致和正性一致/不一致条件,同时实验中加入“中性-中性”面孔线索作为一致和不一致条件的对比基线来考察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负性一致条件,表明阈下抑郁个体具有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一步比较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的长于“中性-中性”基线条件,而负性一致条件与基线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结果另发现,阈下抑郁个体未能像无抑郁对照组个体表现出对正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处于阈下抑郁状态的个体表现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具体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阈下抑郁个体在注意控制和情绪调节功能上的紊乱。  相似文献   

15.
叠音人名是一种特有的人名形式,但鲜有研究考察其心理特征。本研究通过4个实验探讨叠音人名的婴儿图式效应及其对人际信任的作用机制。实验1采用特质推断指标,结果发现个体认为叠音人名的主人更像婴儿。实验2采用反应类别指标,结果表明叠音人名产生了更强烈的积极情绪。实验3表明叠音人名不影响人际信任。实验4表明在获得正性反馈后,个体不会增加对叠音人名个体的人际信任;在获得负性反馈后,个体则会减少对叠音人名个体的人际信任。上述结果表明,叠音人名可以引发婴儿图式效应,叠音人名与结果反馈类型共同影响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16.
曾祥星  丁道群 《心理科学》2017,40(5):1061-1067
在负性风险信息沟通中,采用文本表征与图形表征,结果发现图形表征方式更能引起风险回避行为。基于此,本研究以获益方案作为风险沟通信息,分别采用文本表征与图形表征来探索信息表征方式对风险寻求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文本表征方式中,个体决策主要受备择方案之间风险大小的影响;而图形表征方式中,个体不仅受备择方案之间风险大小的影响,而且更受备择方案之间获益大小的影响。结果说明:相对文本表征,图形表征方式更能引起决策者为了获益而冒更大的风险,从而表现出风险寻求偏好,从而证实"图形效应"在风险决策中存在普遍性,为我们风险决策信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公共管理的本质是公共决策。"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指当地民众对于公共决策的持续接受和支持程度,是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基石。本研究借助"行为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两个调查实验(N=354+354),一个现场调查(N=520),全面考察公共决策透明(过程透明和内容透明)与社会许可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明确这一关系的作用边界。结果发现:1)决策过程透明与内容透明正向影响社会许可; 2)政府信任调节决策内容透明与社会许可的关系;3)结果依赖调节两类透明与社会许可的关系。基于这些结果,作者总结出正性的"决策透明效应"以及"谨慎的不介意"和"有选择的忽视"之双缓冲作用,即"一提两抑",以更好地理解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有意遗忘是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对负性情绪的有意遗忘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本研究采用单字范式,实验一以正性、负性和中性情绪词为材料,探讨了情绪材料对有意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类词语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有意遗忘效应;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了情绪状态,探讨了情绪状态和情绪材料对有意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积极情绪状态下,被试更多地遗忘负性情绪词;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被试更多地遗忘中性词。表明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有意遗忘既受信息的情绪性影响,又受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崔茜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13,36(1):61-66
在一个模拟“杀人——侦探”游戏情境中,被试先完成模拟杀人任务,在随后的测谎阶段使用有反馈的ERP测谎范式,以反馈的形式告知被试测谎结果(“+0.5”或“-2”,分别代表“撒谎逃过检测”或“撒谎被发现”)时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反馈出现后的200~300ms时间段,表示“撒谎被抓住”比“撒谎逃过检测”的反馈信息诱发了一个更正性的ERP成分(P200-300),在300~400ms时间段,两种反馈诱发的ERP成分(P300)没有差异,而在450~500ms时间段, “撒谎逃过检测”比“撒谎被抓住”的反馈信息诱发了一个更负性的ERP成分(N500),负性反馈没有诱发FRN。这些结果表明:P200-300、P300和N500都是与加工测谎结果信息有关的ERP成分。P200-300可能对测谎结果的效价(正性或负性)敏感;P300可能反映被试对测谎结果主观意义大小的评价;而N500可能反映测谎结果所导致的大脑皮层兴奋程度。  相似文献   

20.
欺骗任务中结果评价的FN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世月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08,40(6):693-700
在认知任务中,结果评价阶段由负性反馈信息诱发的ERP相对于正性反馈信息诱发的ERP,表现出一个相对负走向的波形变化,称为反馈负波(Feedback Negativity,FN)。实验采用模拟现实生活中替人点钞情境中的欺骗行为作为任务,要求被试对看到的人民币图片按键报告其真假,同时对其中的真币图片可以做出欺骗性反应,即故意报告其为假币并力争“欺骗”计算机,从而创造出欺骗失败减钱和欺骗成功加钱两种不同效价的结果。并通过1元、5元和10元三种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图片,考察FN是否反映对结果信息中得失量的评价,以及不同预期强度水平对FN的影响。结果发现,FN只受结果效价、而不受数额或预期强度水平的影响。此外,FN的发生源可能位于扣带前回附近。实验结果支持了FN的现代二分理论,说明FN可能反映了基于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方面的“好”、“坏”简单快速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