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处于"暴风骤雨期"的青少年在情绪体验及情绪调节上发展迅速。文化价值以及社会规范是个体情绪调节及策略使用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往关于青少年情绪调节发展的结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背景,以西方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然而,中国文化中关于情绪调节的价值和要求均与典型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近年来,研究者对中国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发现中国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以减弱调节策略的运用为主导,并形成了非享乐主义的调节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982名初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对个人目标取向、课堂目标结构及文化因素与学业求助策略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个人目标取向可以区分出任务取向、趋向型自我取向和逃避型自我取向,它们对学业求助的影响是不同的,只有逃避型自我取向的学生才倾向于作不利于学习的执行性求助。(2)课堂目标结构对学业求助有影响 ,在任务取向的课堂里 ,学生倾向于作工具性求助。(3)文化因素对学业求助有影响。认同中国求助格言的学生愿意作工具性求助,在意他人评价的学生倾向于回避求助或作执行性求助。(4)个人目标取向、课堂目标结构和文化因素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业求助的影响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3.
袁博  张振  沈英伦  黄亮  李颖  王益文 《心理科学》2014,37(4):962-967
采用Chicken Game博弈任务,考察了不同社会价值取向个体(亲社会者与亲自我者)在面对不同社会距离的博弈对手(朋友和陌生人)时表现出的合作与冲突行为。研究结果发现:(1)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距离交互影响个体的合作与冲突行为;(2)社会价值取向影响选择策略的反应时,亲社会者选择合作的反应时长于选择冲突的反应时,亲自我者选择合作与选择冲突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3)无论对亲社会者还是亲自我者,反馈类型都显著影响个体的合作与冲突行为的选择率以及随后决策的反应时。上述结果表明,个体的合作或冲突行为,并非单一地受到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更可能是受到个人因素(社会价值取向)与其他社会因素(比如,社会距离)的共同调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根据决策后反馈信息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4.
张田  傅宏 《心理科学进展》2013,(9):1660-1666
在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儿童享有获得治疗权、同意治疗权、拥有隐私权和个人名誉权等权利。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对于来访者权利的保护已经得到了公认,但作为特殊的群体,儿童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权利常被忽视。就中国文化而言,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研究者认为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适应方式是偏向社会取向的,这种社会取向有4个内涵,分别是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因此,当以西方理论为主要指导的儿童心理咨询运用到中国社会时,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这些传统价值取向通过对儿童父母或民众观念的影响,进而冲击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儿童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文化--社会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具有进化和社会文化代表性的正性刺激—奖赏刺激的脑电反应特征是否具有差异。本研究采用the Door Task实验范式考察了26名中国人和24名高加索白人对不同反馈反应的脑电特征跨文化差异。结果显示,负性反馈条件下诱发的FRN平均波幅比正性反馈条件诱发的平均脑电波幅更负,这种正负反馈的波幅差异只在中国被试中有体现。在P3成分上,在正性反馈条件下,中国被试诱发的脑电波幅大于西方被试,负性反馈条件下,两组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西方被试,中国被试对奖赏反馈刺激可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说明中西方文化下的个体对正负性反馈刺激的加工的脑电反应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大发展,人类社会的文化与民众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其基本趋势是个人主义正日益流行,传统的集体主义则相对式微。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宏观的社会和文化层面,也体现在微观的心理与行为层面。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反映这一趋势的大量实证研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与介绍,涉及的领域分别包括社会层面的社会统计指标,以及心理层面的人称代词使用偏好、命名行为、价值取向、人格特征、性和宗教态度、儿童教养与发展模式、认知方式、情绪体验等。除了一般趋势外,研究也显示文化变迁和心理变化有其复杂性,个人主义增强、集体主义衰弱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线性的过程;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延续性,多元文化共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显著特色。最后,针对当前文化变迁心理研究的不足,本文建议未来研究应当更多采用追踪和实验设计、拓展现有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深入揭示文化变迁的行为/神经机制以及更多关注变迁过程中的心理适应与应对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偏好,影响着个体对提议公平性的认知及规范执行。同时,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也是影响规范执行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价值取向和社会距离如何影响公平规范执行。本研究选取了20名合作者和20名个人主义者,使用单次匿名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了资产分配情景中价值取向对自我-他人决策时公平规范执行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自我决策条件,合作者在替他人决策时更多的接受不公平提议,而公平提议的接受率不受社会距离的调节;个人主义者的提议接受率则不受社会距离和提议类型的交互影响;(2)合作者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显著高于自我决策,而个人主义者在自我决策和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价值取向能够调节自我-他人决策时,人们对不公平提议的规范执行。  相似文献   

8.
邓欣媚  王瑞安  桑标 《心理科学》2011,34(6):1345-1352
本研究使用追踪法考察情绪调节的发展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对569位来自于上海地区的初中预备班和八年级学生进行测查,并于10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测查。 研究发现,随着个体的发展,其正性情绪体验逐渐减少,各种情绪调节态度的强烈程度均下降,情绪增强调节的使用呈递减趋势;情绪体验、情绪能力、情绪调节态度三者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情绪调节发展;在测试阶段一较多使用情绪减弱调节的青少年,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情绪能力提高的幅度较大且体验到更多正性情绪,说明了该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更高的适应价值。  相似文献   

9.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认知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在验证依恋理论的核心假设和探索与情绪调节策略、依恋系统活动有关的心理活动过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种把当前社会认知理论特别是心理表征这一重要概念运用到理解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中去的价值已经逐渐显露。文章概述了关于内部工作模式与心理表征的关系及其在启动效应、可得性与通达性、记忆、情绪、归因等五个重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自动情绪调节:基于社会文化与神经科学的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绪调节的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有意情绪调节,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自动情绪调节却较少受到关注。与自动加工类似,自动情绪调节无需意识努力、注意分配及有意控制,使个体在阈下知觉中自动有效地调节情绪,根据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之后分为先行聚焦自动情绪调节和反应聚焦自动情绪调节,前者会产生相对适应良性后果,后者则会产生相对适应不良后果,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两者存在不同的神经基础,这与社会文化考量相一致。社会文化对塑造自动情绪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情绪调节的自动认知加工在不断重复的社会文化实践和规范中内化而成。  相似文献   

11.
契约精神在古代中国广泛存在,约束着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着社会的平衡与稳定。与西方相比,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礼"的文化属性:契约精神的价值取向与个人的价值取向具有互通性;契约的互惠性表现为从利己到利他的变迁且贯穿于从个人、家庭、宗族、国家的形成及维持的整个过程中;契约精神中道德约束与利益约束并存。唤醒现代人内化在心底的文化基因,恢复人们尊重自身优秀文化传统,敬畏中华文明的心理,是此研究的出发点及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积极心理学领域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存在两种取向:享乐主义取向关注个人对自己整体生活的满意和幸福的评估,强调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奉献主义取向则用实现人的全部潜能来诠释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本文综述了与之相关的部分理论,提出了应针对不同年龄、婚姻、生育状况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研究取向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倡导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新生儿家庭的社会支持,并开展相关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批评/表扬与儿童反应模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在介绍了成人实施的批评与表扬的基本类型基础上,着重分析并阐述了成人的批评/表扬与儿童儿童反应模式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即个人取向的批评/表扬导致儿童的无助反应模式而过程取向的批评/表扬引发儿童掌握取向的反应模式。然后,进一步从儿童社会认知的角度分析说明了批评/表扬与儿童反应模式之间关系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类型的批评/表扬导致儿童持有不同的能力理论,引发儿童追求不同的成就目标,改变儿童对任务成绩的归因等,进而使儿童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模式。最后,作者指出了该领域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社会价值取向指个体对于自己和他人结果分配的特定偏好。西方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经历了从双维模型到整合模型的发展。这些研究证实了实验室情境以及现实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和社会认知的影响。人际取向命题的提出是该领域的最新理论进展,情境因素和平等取向在未来研究中将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文化背景中大学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兴贵 《心理科学》1998,21(5):470-471
1引言成就动机是在面临有压力的情境时,个体以内外在优秀标准要求自己,力争使活动取得成功的动机。它对于个人事业成功、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追求成功、避免失败虽然是人类的普遍需求,但是,象任何一种人格特质一样,成就动机也深深打上了文化环境的烙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主体成就动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成就动机取向,即个体成就动机的倾向与特点上。台湾学者余安邦、杨国枢(1982,1989)认为,人们成就动机的差异可因文化特质的不同而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个我取向与社会取向.西方人主要表现为一种个我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回顾以往的研究,提出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模式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而 呈现出一种因人而异的差序性,中国人表现出了一种集体取向与个体取向相统一的特点。指 出了组织背景下人际关系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认为中国背景下人际关系(或简称关系)的 独特性对组织运作中起着独特而微妙的作用,其组织内的关系模式有别于西方,组织间的关 系是确保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内隐领导理论的中国研究——与美国的研究进行比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内隐领导理论代表了某种特定文化中人们内心对领导概念化的构成方式。本研究发现,中国人的内隐领导理论的内容由“个人品德”、“目标有效性”、“人际能力”和“多面性”四个因素构成。与美国的八因素有很大的差异。这也许是中美文化不同所造成的。本研究获得了与CPM领导行为评价模式非常类似的结果,从而验证了CPM模式是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8.
孙俊才  卢家楣  吉峰 《心理科学》2014,37(1):240-244
摘要:情绪调节目标决定人们是否调节情绪以及怎样调节情绪。基于情绪调节服务功能的类型差异,可分离出以下类型的调节目标:增加积极体验可满足享乐性需要,社会事务需使用情绪的工具效用,复杂体验的融合可优化自我成长,而情绪体验的文化精致可促进自我与世界的融合。这些目标既可能相互一致,也存在多种冲突,对幸福体验产生综合影响。拓展积极情绪最大化的暂时性适应角色,理解内隐层面的心理因素和文化价值正当性对调节目标的制约,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梁建  王重鸣 《心理学动态》2001,9(2):173-178
通过回顾以往的研究,提出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模式由于受到儒家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一种因人而异的差序性,中国人表现出了一种集体取向与个体取向相统一的特点。指出了组织背景下人际关系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认为中国背景下人际关系(或简称关系)的独特性对组织运作中起着独特而微妙的作用,其组织内的关系模式有别于西方,组织间的关系是确保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Grandey的情绪调节模型为框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情绪劳动以及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828名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于不同情绪感受的情绪劳动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存在差异;情绪劳动各维度既充当正负情绪均值差距(MN-P)影响职业倦怠各维度的部分中介变量,又充当正负情绪变异系数差距(CVN-P)影响去个性化或个人成就感的部分中介变量;表层行为、深层行为在正负情绪均值差距(MN-P)影响去个性化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受到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