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苗秀影  迟立忠 《心理科学》2017,40(2):329-334
本研究以81名篮球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决策篮球视频,考察运动决策中的无意识思维效应。实验1探讨了不同运动决策信息下的无意识思维决策差异,发现呈现直觉性决策信息时,无意识思维组的决策效果好于意识思维组。实验2在无意识思维阶段通过启动被试的加工方式,考察直觉性决策信息下,启动不同的加工方式对运动决策的无意识思维效应的影响,发现整体加工组的无意识思维决策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表明,直觉性决策信息下,启动被试的整体加工方式,其无意识思维的决策效果会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2.
以大学生为被试,以汽车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对12条汽车属性信息的操纵,设置出四款优差不同的汽车。通过对汽车的优差选择,探察在属性信息逐条呈现的情况下,有意识思维与无意识思维对复杂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时上,无意识思维下的决策时间要比有意识思维下的决策时间长;在选择的正确率上,有意识思维决策的结果要优于无意识思维决策的结果;在信息回忆量上,有意识思维决策的回忆量要多于无意识思维决策的回忆量,这与无意识思维理论是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3.
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9):987-993
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4.
以101名大学生为被试,用掩蔽刺激启动无意识情绪,探讨无意识情绪对建议接受程度的影响,并分析自信度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相较于中性情绪,无意识正性情绪或无意识负性情绪会使个体更倾向于采纳他人建议,且无意识负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2)个体的自信度水平在情绪和建议接受度之间具有调节作用;(3)在接受建议后,无意识负性情绪和无意识正性情绪组个体的自信度提升量高于中性情绪组,且无意识负性情绪组提高更多.  相似文献   

5.
信息超载是指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于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超载会降低决策质量, 延长决策时间, 降低决策满意度, 引起慢性压力。信息超载损害决策的机制可以从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和工作记忆资源来解释。在信息超载条件下, 一方面用于过滤和控制信息的注意力资源总量被快速消耗, 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 信息得不到高效加工; 另一方面负责保持和加工信息的工作记忆在限定时间内不能充分加工海量信息, 进而损害决策绩效。未来可以运用眼动赋权法探索信息超载下的信息加工模式; 发展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的动态耦合模型指导个体减轻信息超载; 探索运用智能代理和交互记忆系统缓解组织中的信息超载。  相似文献   

6.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记忆方式:自我调控、程序预设)×2(测试间隔:5分钟、3天)的混合设计,考察记忆监控的准确性对有效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即时测试中,“自我调控”组的回忆成绩与“程序预设”组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在延时测试中,后者的成绩显著高于前者;(2)“自我调控”条件下被试的学习判断相对准确,未出现高估;(3)“自我调控”未导致记忆的有效保持,可能是由于被试低估了程序预设那些可暂时提取的词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庆英  冯正直  陈旭  戴琴 《心理科学》2013,36(2):344-349
以情绪面孔为刺激材料,采用改进的内隐知觉记忆测验任务,考察非临床抑郁个体在内隐心境一致性记忆的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差异。结果发现:在150ms—200ms时间窗内隐记忆的无意识和意识加工过程存在重叠现象。在250ms—350ms时间窗个体就表现出了意识加工过程和无意识加工过程的分离现象,并且非临床抑郁组的无意识加工过程存在负性心境一致性记忆偏向。在400ms-800ms时间窗内,两组被试均表现出无意识加工过程中存在负性心境一致性记忆偏向。表明在250ms-350ms,非临床抑郁个体内隐记忆的无意识加工过程存在缺陷,表现出负性心境一致性记忆偏向。  相似文献   

8.
阈下语义之间能否进行整合,最近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果。当多个阈下语义词语同时呈现时显示出无意识语义整合效应,但是当序列呈现时没有观察到无意识整合效应。本研究在保留同时呈现方法优点(不同空间呈现位置)的情况下研究了序列呈现的不同汉字词语之间能否产生无意识语义类别关系整合。在实验1中,两个相同或不同类别的词语作为阈下启动刺激先后在两侧呈现,且第一个词语消失后第二词语马上出现,结果显示出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实验2延长了两个阈下启动词语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未发现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另外,实验3进一步排除了实验1中第一个启动词语的视觉残留,结果也未观察到显著的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说明实验1中观察到的无意识整合效应是视觉残留所致。综合三个实验结果表明,两个阈下词语之间的语义类别一致性关系只有在同时呈现这种特殊条件下才能进行无意识整合加工,说明了短时间维度对于无意识语义关系整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阈下语义之间能否进行整合,最近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果。当多个阈下语义词语同时呈现时显示出无意识语义整合效应,但是当序列呈现时没有观察到无意识整合效应。本研究在保留同时呈现方法优点(不同空间呈现位置)的情况下研究了序列呈现的不同汉字词语之间能否产生无意识语义类别关系整合。在实验1中,两个相同或不同类别的词语作为阈下启动刺激先后在两侧呈现,且第一个词语消失后第二词语马上出现,结果显示出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实验2延长了两个阈下启动词语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未发现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另外,实验3进一步排除了实验1中第一个启动词语的视觉残留,结果也未观察到显著的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说明实验1中观察到的无意识整合效应是视觉残留所致。综合三个实验结果表明,两个阈下词语之间的语义类别一致性关系只有在同时呈现这种特殊条件下才能进行无意识整合加工,说明了短时间维度对于无意识语义关系整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运用2个行为实验探讨了复杂情境下自我决策、为他人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在无意识思维方式和有意识思维方式下的决策表现差异。实验1发现复杂情境中无意识思维方式下,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的决策表现显著优于预期他人决策,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表现没有显著差异。实验2发现复杂情境中有意识思维时,在陌生人条件下,为他人决策表现分数显著高于自我决策与预期他人决策,自我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表现无显著差异;在朋友条件下,为他人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的决策表现显著优于自我决策,为他人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表现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决策视角-心理距离作用假设(the Perspective-Distance Effect Hypothesis,PDEH)。  相似文献   

11.
“12321”高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全国新课改一一“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结合我校实际而创建的。“12321”高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是:(1)课堂导入一一贯彻情感、德育教育(时间分配5分钟);(2)核心概念高效落实(时间分配10分钟);(3)高效问题分层导学与测量(时间分配15分钟);(4)合作探究学习有效展示与评价(时间分配10分钟):(5)归纳总结,反思领悟(时间分配5分钟)。  相似文献   

12.
冲动购买会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而探讨如何降低冲动购买的研究报道却很少。此外,仅有的少数研究都是从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的角度来开展,其干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从提升自我控制的动机角度出发,考察利用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否降低冲动购买,并考察其适用条件。研究发现,无意识目标启动可以显著降低有省钱目标个体的冲动购买行为,而对无省钱目标个体的冲动购买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无意识目标启动有希望成为一种简单、便捷的降低冲动购买行为的有效干预方式,特别是对有省钱目标的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13.
李寿欣  董立达  宫大志 《心理学报》2008,40(11):1149-1157
采用经典实验室研究范式,实验一探讨了前瞻记忆任务为知觉加工条件下,注意状态和前瞻记忆任务与进行中任务一致和不一致时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实验二探讨了前瞻记忆任务为语义加工条件下,注意状态和前瞻记忆任务与进行中任务一致和不一致时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前瞻记忆任务加工类型是语义加工和知觉加工两种条件下,场依存与场独立个体均发现了TAP效应的存在,而且场依存个体表现出更明显的TAP效应;(2)当前瞻记忆任务与进行中任务的加工类型不一致时,场独立个体的前瞻记忆成绩明显高于场依存个体,而在两类任务加工类型一致情况下,场独立与场依存个体的前瞻记忆成绩不存在明显差异;(3)在前瞻记忆任务是知觉加工时,分心对前瞻记忆成绩有明显不利的影响;而在前瞻记忆任务是语义加工时,只有当前瞻记忆任务与进行中任务加工类型不一致时,分心对前瞻记忆才有明显不利的影响,而且在分心条件下的TAP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对150名大学生进行分组,选出高、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组被试共74名(各37名),运用信息板技术深入考察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信息完整性对个体职业决策过程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1)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显著影响个体职业决策的决策时间、探索深度以及探索模式;(2)信息完整性对个体职业决策的信息探索深度、探索模式以及决策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且高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个体的决策满意度随信息完整性的减少而降低;(3)高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个体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会倾向于进行更深入的信息探索。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采用简单赌博任务范式, 考察具有“评估倾向”和“行动倾向”的两类个体在反事实思维上的差异及其神经电生理证据。行为结果表明:评估倾向的个体比行动倾向的个体产生更强的反事实思维, 两者差异极其显著; 脑电结果表明:(1)在反映结果快速评价的FRN上, 组别主效应显著, 评估倾向的个体所产生的FRN波幅显著大于行动倾向的个体, (2)在P300上, 组别主效应显著, 评估倾向的个体所产生的P300波幅显著大于行动倾向的个体。简而言之, 两种不同调控方式的个体在反事实思维强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这在FRN和P300上得到了反映, 评估倾向的个体所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更强, 情绪体验也更加强烈。不同调控方式的个体, 其反事实思维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大脑活动。  相似文献   

16.
成就目标启动对风险偏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近研究发现,目标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被激活并自动地引导行为以达成目标,但其内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试图考察风险偏好是否受无意识目标调节。实验采用问卷作为启动刺激,分别启动被试追求成功的目标与避免失败的目标,并在收益框架下和损失框架下测量被试的风险偏好。结果发现:在收益框架下,受到追求成功目标启动的被试比受到避免失败目标启动的被试更加偏好风险;而在损失框架下,两组被试间未发现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自动激活的成就目标可以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使个体面对风险情境时能做出更合适的行为以达成目标,即对风险偏好的调节是无意识目标自动影响行为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笑  冯廷勇 《心理科学》2014,37(3):689-693
研究采用JAS范式,通过操纵群体信息的性质(支持和反对)以及一致性程度,考察了决策信心在信息化从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仅在接收到反对信息时会发生决策的偏转,表现出从众;(2)群体参照信息能够显著影响个体的信心:支持性的群体信息使个体的信心显著增高,而反对性的群体信息使信心显著降低,且表现出一种“负性偏向”(即个体对来自群体的负性信息更加敏感);(3)在反对条件下,个体信心降低的程度能够很好地预测其决策偏转的概率,即信息化从众行为。这说明,决策信心可能在信息化从众中起着核心的中介作用——反对性的群体信息使得决策信心下降,而决策信心的下降导致了决策的偏转,从而表现出从众行为。  相似文献   

18.
决策信心是个体对自身决策正确性的主观评价,是对决策过程的元认知体验。决策信心校准指决策信心水平与实际的决策正确率之间的匹配程度,其指标有信心水平和决策正确率的相关系数及Type II信号检测论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roc)等。已有研究发现进行决策信心评估能够增强对当前或后续决策的元认知监控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效应是否依赖于个体的决策信心校准水平。本研究通过设置知觉决策后是否进行决策信心评估(有信心评估与无信心评估)两种条件,考察个体决策信心的校准水平(Aroc)对元认知监控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无信心评估条件相比,有信心评估的决策反应时显著增长,决策正确率显著提高(p<0.005);2)Aroc与有、无信心评估条件下决策正确率的增加值显著正相关(r=0.25,p=0.034),且高Aroc组的决策正确率增加值显著高于低Aroc组(p<0.05)。结果表明,在知觉决策过程中加入决策信心评估具有增强元认知监控作用的效应,体现为决策时间的增长和决策正确率的提高。并且,这种效应的大小依赖于个体的决策信心校准水平,校准水平越高元认知监控作用越好。  相似文献   

19.
季浏  倪刚 《心理科学》1998,21(2):140-150
这篇论文调查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对投篮成绩、努力程度和状态焦虑的影响.87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以下一个组中:(1)短期目标组,(2)长期目标组,(3)短期和长期目标结合组,(4)“尽力做好”组。实验时间为7周。研究结果显示:(1)结合目标组、短期目标组和长期目标组的投篮成绩显著优于“尽力做好”组;(2)结合目标组的投篮成绩提高幅度最大,其次是短期目标组和长期目标组,最后是“尽力做好”组,(3)结合目标组、短期目标组和长期目标组的投篮成绩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显著提高,(4)努力程度是结合目标组和短期目标组投篮成绩提高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20.
情绪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继平  郑建君 《心理学报》2009,41(6):481-491
为探究情绪在危机情境下对决策质量的影响,研究通过影片诱发实验情绪,运用实验室实验考察了以情绪变量为主导、包括性别和任务难度等在内的相关因素对危机决策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随着危机决策任务难度的增加,个体用于决策的时间显著增长,且性别与情绪类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交互作用;(2)在危机情境下,男性的产生新方案率明显高于女性;(3)男性被试对危机决策过程的自信程度显著高于女性,且情绪与难度变量之间交互作用显著;(4)个体对于自身危机决策结果的满意程度,在性别、情绪和难度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三次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