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常人视角的社会变迁研究关注普通大众对社会过去、现在、未来的感知和认识,三者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个体现实行动策略的影响。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历史表征理论和社会变迁知觉理论。历史表征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感知所形成的看法和观念,具有共享性、多样性、动态性等特征,它受到冲突、认同定位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机制包括锚定、对象化等,能够影响个体的现实行动与态度。社会变迁知觉指常人对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朴素认知,它受信念、特定社会事件、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并能够影响个体的现实行动与态度。未来研究可从常人视角出发,探究集体记忆对历史表征的影响、文化传统对社会变迁知觉的影响,联系社会现实研究历史表征与未来表征,从多角度测量常人的社会变迁知觉,结合其它领域研究建构常人视角的一般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回顾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内涵、维度与测量的基础上, 从家庭与个体方面厘清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 其中个体因素可进一步划分为人口统计学特征、内隐特质以及外显行为方式等因素; 同时, 基于影响效果的时空特点, 从近端与远端两个视角概括了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其校内态度、行为以及毕业后就业、创业影响的过程机制。未来可以从大学生社会网络维护策略、网络动态性演变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工作重塑实质上是一种情境性的主动性行为。基于已有研究成果, 首先系统归纳工作重塑与社会情境因素之间关系的4种研究视角, 即社会情境是工作重塑的目标、社会情境因素是工作重塑的组成部分、社会情境因素影响工作重塑、社会情境因素为工作重塑设立边界条件。此外, 梳理并讨论社会情境因素影响工作重塑的内在机制以及社会情境因素与个体特征的交互对于工作重塑的影响、工作重塑在特定情境中的有效性两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 结合其他相关变量的研究现状对嵌入于社会情境的工作重塑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包括探索工作重塑对他人的影响、探索团队工作重塑驱动个体工作重塑的多重路径、探索社会情境影响工作重塑的内在机制、探索社会情境与个体特征的交互如何影响工作重塑, 以及探讨基于中国社会情境的工作重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1 研究社会发展可以选取不同的视角,整体性的视角是其中之一。对于整体性视角,一种理解是把社会的发展问题放到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反对只以经济增长为标准。这种整体性视角是把对社会发展的理解看作全方位的。 对整体性视角的另一种理解,是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它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个地域或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5.
张庆  王美芳 《心理科学》2011,34(4):899-904
社会判断在内容上存在热情与能力两个基本维度,前一个维度是对他人意图的反映,后一个维度是对他人能力的反映。首先对社会判断基本维度的命名进行剖析,接着梳理了社会判断中热情和能力存在的三种关系:热情优先、晕轮效应和补偿效应。最后,从判断者、被判断者等方面出发,回顾了影响热情和能力关系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毕生发展、文化差异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企业社会责任归因是指个体对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背后的动机进行主观推理和判断的过程与结果, 也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因素。通过梳理以往研究, 从个体、领导及组织三个层面总结了影响员工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因素, 同时从社会交换和组织认同视角深入剖析企业社会责任归因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明晰不同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独特影响因素与作用效果, 基于归因理论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形成机制, 同时研究多种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影响, 考察归因对企业社会责任公平启发机制的影响, 并基于中国情境开展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社会认同作为个体在群际和内群体层面的社会联结,总体上对抑郁产生了积极影响,表现为认同程度、认同重要性、认同群体数量以及认同变化的影响等4个方面。现有研究从需求、认知和行为层面探讨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中介因素,并检验了身份认同动机和消极群体评价两个调节因素。社会认同视角下的4种理论分别从社会医治、心理资源、认同变化以及认同层次等不同角度解释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心理机制。未来应厘清社会认同对抑郁的深层影响机制,重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调节因素,及建构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能动-共生模型。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抑郁:基于社会支持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少年罹患抑郁的社会因素受到研究者们的密切关注,尤其是社会支持因素。本文首先总结了社会支持与青少年抑郁关系的内在机制,包括主效应机制和缓冲效应机制;其次论述了影响社会支持与青少年抑郁关系的多种因素,主要涉及来自于社会支持提供者、社会支持接受者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因素。社会支持提供者因素包括性别、数量和社会地位;社会支持接受者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个体内在特征、人格特征以及遗传;此外方法主要涉及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测量。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测量方法的改进、元分析纵向研究的开展、线上支持的研究,为青少年抑郁的社会干预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罹患抑郁的社会因素受到研究者们的密切关注,尤其是社会支持因素。本文首先总结了社会支持与青少年抑郁关系的内在机制,包括主效应机制和缓冲效应机制;其次论述了影响社会支持与青少年抑郁关系的多种因素,主要涉及来自于社会支持提供者、社会支持接受者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因素。社会支持提供者因素包括性别、数量和社会地位;社会支持接受者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个体内在特征、人格特征以及遗传;此外方法主要涉及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测量。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测量方法的改进、元分析纵向研究的开展、线上支持的研究,为青少年抑郁的社会干预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智力研究的早期,研究者们运用测量观的视角和方法对社会智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进行,传统测量观的发展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不能对社会智力和学业智力进行有效的区分等。人格的社会智力观强调社会行为的背景具体化和行为的主观意义,主张探询人的一般化的社会认知机制,为社会智力的研究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有关成人社会权力认知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成果及理论, 但儿童的社会权力认知近期才受到关注。社会权力认知是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权力经常体现在社会支配及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从很早开始, 儿童就能基于不同的线索来判断社会权力, 儿童基于这些线索的认知发展有进化上的适应意义。儿童对社会权力获得方式的认知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年幼儿童更认可基于支配的社会权力获得方式, 而年长儿童更认可基于声望的社会权力获得方式。儿童的社会权力认知会影响选择性信任、资源分配及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需要考虑影响儿童社会权力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以及儿童社会权力对社会行为影响的过程机制, 并考虑文化因素和早期互动经验对儿童社会权力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cortex axis)是人体应对压力的重要神经内分泌系统, 其终产物皮质醇常作为测量压力的生物学指标。目前的研究多通过皮质醇日常节律表示静息状态下HPA轴的活动, 而日常节律因其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成为儿童生理健康评估的最佳指标。儿童期迅速发育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儿童的行为相互作用, 并受到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皮质醇日常节律与儿童问题行为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未来研究应讨论逆境条件下影响儿童成长的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并探索环境对儿童行为影响可能存在的内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彬  程利国  李其维  吴昌旭 《心理科学》2003,26(6):1030-1033
本研究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编制了有关心理活动课程,并选取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干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干预训练发展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可行的,且本研究中所编制的心理活动课程对于促进儿童该能力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回族儿童为被试,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两个研究分别考察了回族儿童族群偏爱态度的形成及其发展特点。研究1借鉴经典的学前儿童种族族态度测验法,发现儿童在4岁时开始具有民族类别意识,并产生内群(回族)偏爱态度;研究2运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以及自我报告法,发现无论内隐态度还是外显态度,儿童均表现出强劲的内群(外群体为汉族)偏爱态度,并且内隐偏爱态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外显态度随年龄增长趋于稳定。最后讨论了本研究与国外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Extended previous research on family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by examining links between 3 domains of maternal social competence (social skills, social frames, network size) and 3 domains of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social skills, peer-rated social preference, and network size) in a sample of 78 mothers and their kindergarten children (42 girls, 36 boys). The mediational role of maternal social competence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others' depression an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symptoms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was also tested. Results supported associations between all 3 domains of mothers'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with maternal social skills the most frequent predictor of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Gender differences suggested that maternal social competence was more strongly related to sons' peer acceptance and daughters' social skills. A mediational model received preliminary support for girls, with maternal psychological symptoms related to girls' social competence via maternal social skills. Implications include the need for continued study of maternal social competence as a family factor related to children's peer functio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based interventions for young children experiencing peer problems.  相似文献   

16.
儿童基于不同线索的所有权判断及其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占星  朱莉琪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2):1889-1896
对所有权的认知依赖于不同的线索。儿童很早就能通过不同的线索判断所有权。3岁幼儿能够基于先占、劳动、证言、许可控制、刻板印象等线索判断所有权。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会影响幼儿对所有权线索的利用, 如社会经济发展不发达地区儿童对先占线索的利用在发展上会有所延迟,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幼儿在进行所有权判断时更保守一些, 表现为当先占线索和劳动线索冲突时更倾向于判断物品属于先占者。未来研究应重视通过冲突线索范式探索不同线索在儿童所有权判断中的权重, 探索儿童基于不同线索判断所有权背后的内部心理机制, 同时尝试利用眼动技术等手段对2岁以下幼儿的所有权认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发展瀑布效应指的是在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交互作用或相互作用的累积结果,这种发展的累积效应导致跨越不同水平、领域、系统或者不同世代的传播效应。本文阐述了研究者利用发展瀑布效应解释儿童认知功能与社会适应领域的发展时采用的不同模型,介绍了儿童认知功能与社会适应领域的发展瀑布效应,最后对发展瀑布效应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方法与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刘俊升  周颖  李丹 《心理学报》2013,45(2):179-192
使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884名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历时三年的四次追踪测试, 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建模, 检验小学2~5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变化趋势, 并考察不同性别儿童孤独感变化的差异性以及同伴接纳对孤独感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1) 2~5年级小学生孤独感呈曲线递减趋势, 递减速度逐渐减缓, 起始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2)女孩起始的孤独感水平显著低于男孩, 而发展速度、加速度则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较高的同伴接纳对当时儿童孤独感的降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采用孤独感发展的情境观, 并结合儿童认知、自我发展的特点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过度模仿指模仿与完成目标无关的动作。本文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下儿童过度模仿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探究了儿童过度模仿可能的产生机制。不同文化下的儿童均存在过度模仿行为,说明它很可能是人类累积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而不同文化下儿童过度模仿的倾向又存在差异,生存环境、教导式学习和对社会规范的强调等因素均可能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可考虑进一步探究不同文化因素的具体作用,并比较不同文化下个体过度模仿行为的发展进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度模仿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过度模仿指模仿与完成目标无关的动作。本文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下儿童过度模仿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探究了儿童过度模仿可能的产生机制。不同文化下的儿童均存在过度模仿行为,说明它很可能是人类累积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而不同文化下儿童过度模仿的倾向又存在差异,生存环境、教导式学习和对社会规范的强调等因素均可能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可考虑进一步探究不同文化因素的具体作用,并比较不同文化下个体过度模仿行为的发展进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度模仿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