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Olweus欺负问卷和同伴提名测验,以1089名小学和初中学生为被试,考察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关系特点.研究发现:(1)小学生的欺负者/受欺负者显著高于初中生;(2)男生中的期负者显著多于女生;(3)欺负者的同伴拒绝水平高于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和未参与者,但同伴接纳水平与未参与者无显著差异;(4)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拒绝水平高于、同伴接纳水平低于未参与者.在男性受欺负者中被拒绝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非受欺负者,但女性受欺负者中被拒绝的比例与女性非受欺负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讨青少年受欺负与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初中版)调查了城市初中生1485人(男生783人,女生702人)。结果表明:(1)受言语欺负的被试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未受言语欺负的被试,受关系欺负的被试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未受关系欺负的被试,受身体欺负的被试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未受身体欺负的被试;(2)是否受关系欺负与是否受身体欺负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具体来讲,对于未受关系欺负的被试组,受身体欺负和未受身体欺负的被试在抑郁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受关系欺负的被试组,受身体欺负的被试在抑郁得分上显著高于未受身体欺负的被试;(3)受欺负线性模型得到验证,即随着累积受欺负数量的增多,抑郁程度会呈现出线性函数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索了母亲教养方式在母亲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自尊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对上述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以715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母亲教养方式量表、儿童自尊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学业自尊;母亲温暖、拒绝、惩罚的教养方式在母亲受教育水平和青少年的学业自尊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且上述中介作用受性别的调节。相比男生,母亲温暖的教养方式更显著正向预测女生的学业自尊;母亲拒绝和惩罚的教养方式更显著负向预测女生的学业自尊。提升母亲受教育水平,对于促进母亲的积极教养和降低母亲的消极教养,进而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评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苏州市妇联及社区、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采用判断取样,在苏州地区选取458户单亲家庭的父母子女,考察了单亲家长性别角色类型、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与子女社会适应间的关系,并检验单亲家长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在其性别角色类型与子女社会适应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单亲家长的性别角色类型多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处中上水平,单亲子女的社会适应处中上水平;不同背景变量的单亲子女其社会适应存在差异,单亲家长的户口与性别角色类型在子女社会适应上存在交互作用;(2)未分化及女性化类型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且未分化类型与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单亲家长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在其性别角色类型与子女社会适应两者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以491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络受欺负行为进行为期2年的4次追踪测试,同时测试其父母教养方式。采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探讨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多种发展轨迹,并分析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2年时间内,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呈显著下降趋势;(2)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存在两种下降趋势,即快速下降与慢速下降;(3)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与母亲拒绝这三种教养方式可增加两组初中生的网络受欺负行为,同时也可降低其网络受欺负行为的下降速度;(4)父亲情感温暖可显著预测快速下降组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母亲过度保护可显著预测慢速下降组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母亲情感温暖可显著负向预测慢速下降组的发展速度。上述结果证实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发展轨迹的预测作用,支持了Kowalski网络欺负模型。  相似文献   

6.
母亲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合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860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为被试,从鼓励成就、鼓励独立、过度保护、接受性、拒绝、惩罚6个维度研究母亲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合作意识、合作情感、合作策略、合作意图的关系。结果发现母亲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合作的关系密切:(1)母亲的接受性越好,青少年合作意识越高。(2)在学习合作中,母亲的接受性越好,青少年的合作情感越高。(3)母亲的接受性预测青少年采用积极的合作策略;母亲的拒绝、过度保护,预测青少年采用消极的合作策略。4)母亲的惩罚和鼓励独立的教养方式与劳动合作中的利他意图有显著负相关,母亲接受性与青少年在劳动合作和课外合作中的利己意图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攻击/受欺负类别儿童的同伴交往自我知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474名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不同攻击-受欺负类型儿童自我知觉的社会能力以及自我提名的朋友与双向互选朋友数量、同伴积极提名、消极提名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攻击/受欺负组别在自我提名的朋友数量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自我知觉的社会能力、双向互选朋友数及同伴积极提名、消极提名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知觉的社会能力方面,单纯攻击组最高,攻击-受欺负组最低。在双向互选朋友以及同伴积极提名方面,未参与组最高,其余依次为单纯攻击组、单纯受欺负组和攻击-受欺负组。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至初三的学生为被试,通过学生对父母抚养方式的报告来探讨父母的抚养方式。结果发现:(1)父母抚养方式之间除惩罚严厉外其余维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父母对男孩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行为明显多于女孩;父母抚养行为无明显的年级差异;(2)父母抚养方式存在较为一致的四种类型。在四种类型中,积极型的父母抚养方式所占比例最高;除父亲抚养方式类型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外,母亲抚养方式类型的性别差异,以及父母亲抚养方式类型的年级差异均不明显;(3)父母抚养方式存在较不一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童年中期儿童受欺负地位稳定性与社会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522名小学二、三、四年级的儿童进行间隔1年(两次收集数据)的纵向研究,考察了儿童受欺负稳定性及其与社会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欺负在小学儿童中十分常见,但并不是一种很稳定的现象,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受欺负只是一种短暂的经历。在间隔1年的追踪研究中,只有大约6.6%的儿童被连续两次评定为受欺负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儿童的受欺负与社会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同时性关联;鉴别分析表明,同伴拒绝、退缩行为是区分儿童受欺负稳定性的两个最主要的社会能力变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城市、农村和流动三类儿童在共同相处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行为和适应。结果显示:(1)女孩在同伴接纳、领导地位、社交性-合作、害羞敏感、教师评定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而男孩的受欺负得分显著高于女孩。(2)流动儿童的同伴拒绝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而城市儿童的社交合作显著高于农村儿童和流动儿童。(3)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能够预测同伴接纳;城市和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够预测社交性-合作和同伴拒绝;三类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预测受欺负行为。此外,流动儿童的性别与害羞-敏感交互作用能预测消极提名。  相似文献   

11.
性别角色特质与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采用测量与访谈方法对83名小学生、200名初中生进行了性别角色特质的分布状况以及各种性别特质个体类型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其目的是想了解不同性别角色特质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其结果是:(1)中小学男女被试中双性化特质者最多,其次为未分化特质者;(2)中小学学业优秀者中双性化特质者比例最高,学业不良者中未分化特质者比例最高;(3)小学生女性化特质与外语、语文学习成绩显著相关,数学学习成绩与男性化与女性化特质均无显著相关;初中生女性化特质与外语学习成绩显著相关,数学、语文学习成绩与男性与女性化特质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以455名武汉某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采用同伴提名法、班级戏剧问卷,考察了不同性别儿童的外部攻击、关系攻击、社会喜好与受欺负之间的关系,重点检验了社会喜好在不同类型攻击行为与受欺负之间的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的外部攻击、关系攻击、社会喜好与受欺负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男生的外部攻击与社会喜好、关系攻击与社会喜好的相关系数均显著高于女生;(2)小学儿童在外部攻击和社会喜好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外部攻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社会喜好得分显著低于女生;(3)社会喜好分别在外部攻击、关系攻击与受欺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且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对社会喜好的预测系数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表现为外部攻击、关系攻击对社会喜好的预测作用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社会喜好对受欺负的预测系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社会喜好对受欺负的预测作用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而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对受欺负的预测系数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70名小学生和初、高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以及亲子关系(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母依恋与父依恋均与攻击性行为及其各个维度有显著的负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除了F4(父亲偏爱被试)、M5(母亲偏爱被试)与攻击性行为及其各个维度没有相关外,其他各个维度与攻击性行为及其各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3)亲子关系对于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上,M3(母亲拒绝、否认)、F1(父情感温暖理解)、M2(母过分干涉保护)、M4(母亲惩罚、严厉)这4个维度能预测攻击性行为23%的变异量。  相似文献   

14.
同伴接纳、家庭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56名幼儿园大班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同伴接纳和家庭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结果发现:(1)6~7岁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家庭功能和其心理理论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同伴接纳程度高的儿童和家庭功能类型属于平衡型的儿童,心理理论能力较高。(2)家庭亲密度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存在显著相关;(3)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存在显著影响;(4)儿童性别、同伴接纳类型、家庭亲密度和母亲文化程度可以预测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室观察及问卷法,考察学步儿行为抑制性、母亲养育方式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抑制性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母亲保护担忧负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2)性别能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母亲鼓励独立负向预测男孩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女孩内隐问题行为;保护担忧负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正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法对两所高中学生的1024对父母进行调查,借助主客体互倚调节模型分析父母婚姻冲突与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焦虑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无论父亲还是母亲报告的婚姻冲突均负向预测自身的温暖接纳,正向预测自身的拒绝惩罚;(2)母亲焦虑加剧了父亲婚姻冲突对母亲温暖接纳的负向客体预测,缓和了母亲婚姻冲突对自身温暖接纳的负向主体预测;(3)父亲焦虑加剧了父亲婚姻冲突对自身拒绝惩罚的正向主体预测,母亲焦虑缓和了父亲婚姻冲突对母亲拒绝惩罚的正向客体预测。结果有助于从二元视角理解婚姻冲突与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焦虑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67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行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自我探索、环境探索、自我-环境匹配度探索、探索意向间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养行为显著预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其中,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监控与保护、父亲监控维度为正向预测,而父亲惩罚严厉维度是负向预测;(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有独立的预测作用,还通过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监控与保护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这一变量。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法学和非法学学生为被试,重大考试为慢性应激源,考察意图和结果不同的法律情境下,慢性应激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结果发现:(1) 意图清晰度和结果严重程度显著预测惩罚强度;(2) 法学被试中,慢性应激增加惩罚倾向,当案件意图模糊结果轻时,负性情绪在应激和惩罚强度间起中介作用;(3) 应激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受他人视角下的个体公正敏感性的调节。本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应激对社会决策的影响,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儿童早期是母亲消极情绪和行为的易感期,母亲抑郁和消极的教养行为可能导致儿童早期多方面的发展问题,而父亲的积极教养则可能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起到保护作用。本研究以184名学前儿童的父亲和母亲为被试,考察母亲抑郁情绪和惩罚行为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及父亲积极鼓励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显著预测儿童的内向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显著预测内向和外向问题行为;(2)母亲抑郁完全通过其惩罚行为影响儿童的外向问题行为,部分通过惩罚影响儿童的内向问题行为;(3)父亲积极鼓励显著调节母亲抑郁对外向问题行为的影响,边缘显著调节母亲抑郁对内向问题行为的影响;父亲积极鼓励对母亲惩罚与内、外向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调节不显著,表明积极的父亲鼓励可以缓冲母亲抑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父母教育子女提供有效建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长江大学3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自尊与情感温暖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与偏爱被试无显著相关;2.高自尊大学生与低自尊大学生在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父亲的过度保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受城乡环境等因素影响。结论:父母应当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塑造孩子的自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