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简表以及青少年孤独感量表调查458名高中生,探索"大五"人格、依恋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关系紧密,神经质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其它人格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孤独感的有力预测变量;"大五"人格也是青少年依恋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责任性、神经质和宜人性是亲子依恋的有力预测因素,而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同伴依恋的有力预测因素;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均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孤独感,且同伴依恋的预测效力更强;在不同人格维度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的总体中介效应不同,而在同一人格维度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同伴依恋的中介效应显著高于亲子依恋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探讨不同类型学校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重点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其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在职业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其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在普通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是预测孤独感水平的主要因素,父母依恋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之间起调节作用。在依恋对青少年孤独感的作用机制中,间接效应与交互效应模型均得到验证,但模型的适用性因学校类型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20名听障青少年施测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孤独量表(CLS)和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探讨听障青少年父母依恋、人格特质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父亲依恋沟通、信任、疏离均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而母亲依恋仅沟通维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信任和疏离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在人格特质上,仅内外向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另外,内外向分别与父亲沟通和母亲沟通呈显著正相关.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内外向在父母沟通与孤独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作用,说明父母沟通能直接影响听障青少年孤独感的形成,同时也可通过内外向间接影响孤独感.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和同伴影响抵抗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同伴影响抵抗量表和青少年行为量表对吉林省某中学的1029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相对于外化问题,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内化问题具有更大的影响。(2)同伴影响抵抗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之间均具有中介作用;但相对于内化问题,安全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外化问题的保护作用可通过个体的同伴影响抵抗能力得到更大的增强。(3)心理韧性与同伴影响抵抗在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之间均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西安市两所中学的211名初一学生和477名高一学生共计688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父母情绪表达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亲子依恋和孤独感在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情绪表达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孤独感量表》、《青少年自评量表》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情绪表达、亲子依恋、孤独感和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两两间存在显著相关;亲子依恋与孤独感在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间起多重中介作用,父母情绪表达既可直接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安全依恋、孤独感各自独立的中介作用和不安全依恋、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本研究揭示了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拓展了父母情绪社会化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连云 《心理科学》2013,36(4):922-927
为考察、检验学业成绩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中介变量,采用同伴提名问卷、依恋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调查了4—6年级438名儿童。结果表明,在考察单一变量的中介作用时,亲子依恋、同伴拒绝分别在学业成绩与儿童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教师接纳在二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当同时考察亲子依恋、同伴拒绝、教师接纳在学业成绩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时,三种社会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教师接纳、同伴拒绝和亲子依恋是学业成绩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7.
使用青少年依恋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对上海市20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116名普通学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关系,结果发现:(1)和普通学生相比,工读学校学生对同伴更缺乏信任、情感更疏离,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体验到的孤独情绪也较强烈;(2)工读学校二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比其他年级学生要消极、女生比男生持有更为消极的自我概念,尤其是二年级的女生更为突出,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体会到孤独感;(3)同伴依恋各维度在对孤独感的预测程度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模型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学前儿童依恋回避对其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同伴拒绝和师幼关系在其中的作用,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193名学前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1)依恋回避、同伴拒绝和孤独感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同伴拒绝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师幼冲突调节了依恋回避通过同伴拒绝影响孤独感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相对于师幼冲突程度较低的幼儿,高师幼冲突幼儿的依恋回避更容易导致高同伴拒绝进而体验较高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抑郁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同伴依恋、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与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而且还能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朋友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在初、高中生群体中存在差异,即在初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能够通过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而在高中生群体中,这两种间接作用均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依恋,促进自尊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羞怯对同伴侵害的影响及潜在机制。1036名青少年(52%是男孩; M = 12.97 岁, SD = .76)完成了自评问卷。结果发现:(1)羞怯显著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同伴侵害;(2)自我建构调节了这一关系,依存型自我建构对羞怯个体的同伴问题具有保护作用,而独立型自我建构具有破坏作用;(3)性别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这些发现强调了在羞怯的适应功能研究中考虑文化的个人层面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及其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以及独处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729名初中生的同伴依恋、消极情绪、独处能力及手机成瘾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手机使用年限后,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消极情绪在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的直接作用及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独处能力的调节。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从依恋理论及客体关系理论的视角理解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内在机制,而且对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为其心理社会功能服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笑燃  姜永志  张斌 《心理科学》2018,(5):1117-1123
摘 要:为探讨孤独感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以及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在孤独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间的作用机制。采用孤独感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量表和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按照年级整群分层取样方式选取2872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18.0、Amos以及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孤独感、人际困扰、积极自我呈现和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两两间均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孤独感、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在孤独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关系间分别起中介作用,同时孤独感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通过人际困扰→积极自我呈现的链式关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B Roscoe  G G Skomski 《Adolescence》1989,24(96):947-955
The extent of loneliness among late adolescents was assessed by means of the Revised UCLA Loneliness Scal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lthough moderate loneliness was reported by most participants, a number of young people evidenced a high degree of loneliness. A comparison of lonely and nonlonely adolescents yielded relatively fe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however, was the finding that lonely and nonlonely adolescents use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feelings of loneliness. Implications for working with lonely adolescents are offered.  相似文献   

14.
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hood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lthough loneliness is a normative experience, there is reason to be concerned about children who are chronically lonely in schoo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children have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what it means to be lonely, and that loneliness can be reliably measured in children.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loneliness in children has focused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to their feelings of well-being at school. Loneliness in children is influenced by how well accepted they are by peers, whether they are overtly victimized, whether they have friends, and the dur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eir best friendships. Findings from this emerging area of research provide a differentiated picture of how children's peer experiences come to influence their emotional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5.
16.
在社交焦虑认知行为模型的理论视角下,本研究拟探讨负面评价恐惧、不确定性容忍度和依赖型自我构念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424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问卷调查法的研究结果表明:(1)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有显著预测作用,且不确定性容忍度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显著;(2)不确定性容忍度的间接效应受到依赖型自我构念的调节。具体而言,该中介效应在高依赖型自我构念群体中更为显著。本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揭示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而且对社交焦虑的预防和干预也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孤独感的社交需要理论认为孤独感是对社交需要未满足的反应,强调孤独感的情感或感受层面;认知加工观主张孤独感的产生是因为个体对觉知到的人际关系现状不满意,强调孤独感的认知成分。同伴交往4个水平上的变量会影响到孤独感的产生,而孤独感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也会对同伴交往产生不良影响。未来研究应该多从家庭功能与同伴交往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孤独感的产生机制,对孤独儿童的干预研究也有待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