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中国化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中国化研究。中国化心理学研究是指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时不盲目套用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的现成概念、方法和理论,而是脚踏实地地考察我国人民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其它相关背景,创造性地进行概念分析、方法设计和理论构建,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目的、涵义与做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汪凤炎  郑红 《心理科学》2001,24(2):244-244,241
揭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 中华民族是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其心理特质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结晶。若只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人手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难免会断章取义,造成研究上的偏差。只有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因素放进自己的研究架构中,即心理学研究走中国化的道路,才能揭示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这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首要目的。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对心理学发展历史的简略考察,提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须经历验证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中国人心理发展中特有的和重要的心理现象,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等,其基本途径是学习、选择、中国化。在此基础上,探索心理学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即面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研究心理学,加强心理学的现代化建设,使心理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4.
朱滢 《心理科学》2007,30(4):994-994
林崇德的文章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有待中国心理学家研究的迫切问题,进而强调"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主张.该文提出"和谐社会的三个空间是自我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一致的,从而表明,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周继旨等提出的先秦儒家思想中出现独立人格觉醒的观点,指出直到十九世纪在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中,没有什么“个人独立人格”可言。孔子的“人”是指人的“类”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天地之情人为贵”也只是贵其有义不同于动物。中国古代“人为贵”的观念引导出来的是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而不是近代意义下的人权和个人尊严。孟子时代出现的士阶层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历史趋向,有利于个人独立人格形成的恰恰不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士”而是以杨、墨为代表的“士”。荀子比孟子前进了一大步,他强调“群与分”,“维齐非齐”的法制思想为个体在群体中争得一席的位置,但这只是理想而已。个体人格独立在荀子时代仍然谈不上。不应该把“独立人格的觉醒”和“士阶层的独立人格的觉醒”等同起来。“士阶层的独立意识”指的是“集团意识”,而“独立人格的觉醒”指的是个人意识。“独立人格的觉醒”只有在“士阶层的独立意识”解体之后才能建立。但这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具备这种条件。  相似文献   

6.
人本心理学是在当代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下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也是以心理学资料论证人的价值、为人的道德观念提供自然科学基础的一种尝试。人本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该关心人的尊严和提高,应该研究对个人与朋友会富有意义的问题,强调个人对未来的选择、创造能力和自我实现运动,反对近代传统心理学中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现已发展成为西方心理学中的一支新兴力量。人本心理学最初兴起于美国,1961年,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作为美国心理学会第32分会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建立的、针对西方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所建立的心理学,特别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工具能否直接应用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至少在心理学的某些领域,西方的理论很显然不能适应中国的实际。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现在国内的很多机构照搬西方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8.
论儒家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心理学角度看,儒学主要体现了一种自强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仁爱人格、弘毅人格和革新人格是儒家自强人格的主要内容,其终极目标则是养成健全人格。儒家的自强人格既具有个人取向,也具有社会取向。它以个人取向为基础和出发点,以社会取向为最终目标,从个人取向逐渐扩展至社会取向。实践学习、克服偏私、正确处理理情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培养儒家自强人格的4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江勇  孔克勤 《心理科学》2006,29(6):1508-1511
日本人格心理学领域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对“大五”和“自我”的研究是其主要关注点,同时还重视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理论研究的应用化取向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整合。但目前日本人格心理学研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对此加深认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孟的人格论——三大德(仁智勇)与大丈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常称为道德人格。人格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格 ,是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 ,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 ,它是惟一真实的存在 ,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人格 ,在心理学上则称为“个性” ,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 ,包括两个方面 ,即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人格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 ,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这两方…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文化差异的研究以价值观为主导。2002年Leung等人提出了社会通则概念(Social Axiom),使得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有了新载体。社会通则区别于价值观、社会态度、人格特质等概念,它是个体对于他人、社会、物质和精神世界的一般化信念,特指个体对两个概念或者两个实体关系的一般性认识。研究者编制的社会通则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问卷在40多个国家的应用表明,社会通则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具有共同的5个维度,即愤世嫉俗、社会多样性、付出有回报、宗教性和命运控制。社会通则的研究从新视角探讨了文化差异以及心理机制和行为表现的关系,为社会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There has long been a criticism that scholarship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cultural variation in psychology has too easily ascribed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ocieties to essentialized notions of ‘culture’ while paying less attention to historical forces that shape these differences. 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s of cross‐cultur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should allow for analysis of how major geopolitical events and historical processes bear on people's lives. Specifically, we point to colonialism, a discussion that has been less attended to in psychology, and argue that colonialism and its legacies exert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many worldwide populations. Analysis of colonialism and its legacies necessarily calls for attention to its prominent ideological cornerstones: race and ‘culture’, which are also central concepts in psychology as a global discipline. In psychology, colonialism has primarily been engaged in two ways: the study of the colonial impact on individuals;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colonial impact on the discipline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y in formerly colonized nation states. We review this engagement and introduce examples of scholarship from each.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e field to pay greater attention to sociopolitical discourses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and, in turn, to theorize culture in ways that are responsive to the fluidity and complexity of social lives.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教师评定的3~9岁儿童气质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文  杨丽珠 《心理学报》2005,37(1):67-72
该研究采用理论推导、开放式问卷和个案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对744名3~9岁儿童的气质进行理论建构,自编儿童气质教师问卷,采用AMOS技术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3~9岁儿童气质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3~9岁儿童气质是由情绪性、活动性、反应性、社会抑制和专注性五维度组成的多维整体;研究所编制的3~9岁儿童气质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4.
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钟年 《心理学报》2008,40(6):748-756
“心”或“心理”等词语在汉语中有相当长的历史,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心理”的认识。中文的“心”往往不是指一种身体器官而是指人的思想、意念、情感、性情等,故“心理学”这三个汉字有极大的包容性。任何学科都摆脱不了社会文化的作用,中国心理学亦曾受到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和大众常识等方面的影响。近年中国学者对心理学自身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心理”和“心理学”的理解或许有助于心理学的整合,并与其他国家的心理学一道发展出真正的人类心理学  相似文献   

15.
苏佳佳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20,52(3):386-398
西方“具身认知”心理学与赋存在中国文化里的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体知”心理学思想息息相通, 而中国文化又有其独异于西方文化的“身体”智慧。文化的源头实为神话。追根溯源, 本文主要从具身认知的视阈中将中西方神话中“身体”的角色两相比照, 首先从本体论维度以现象学诠释的方法来描述神话的身体母体是如何生成的, 并以天地开辟神话、万物肇始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为例揭示中国“身体”的本体论特色—— 一元论; 其次再从空间维度以概念隐喻的理论来剖析神话的身体现象学场域是如何延展的, 并从物我同一角度、天人交感角度和人神相通角度来彰显中国“身体”的空间维度特色——气论; 最后再从时间维度以社会建构理论来解构神话的身体是如何在时间场域中流变的; 并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三个层面来表达中国“身体”的时间维度特色——易论。通过从中国神话故事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具身智慧”, 以期为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心理学起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16.
张凯 《心理科学》2013,36(3):524-531
传统中国哲学的目的在于理想人格塑造,人的心灵提升,其核心是身心调节与控制。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在于,不仅拥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更有与之相应的践行方式,既有见地的开悟,又有修为的精进,在系统阐述人生境地的同时,拥有成熟的修为方法。近15年,国内外关于中国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研究呈现显著增长态势,但在竞技体育领域却鲜见运动员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引入传统文化思想和技术的相关研究。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国际心理学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竞技体育制度特征,都诱发了对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本土化发展的需要。本文立足于中国文化与心理训练的契合,总结提炼能够为运动队心理训练服务所借鉴的传统修为技术与方法。这些方法包括1)改变思想态度的撰写日记以内省、读书以养浩然之气;2)控制妄想杂念的静坐、数息、站桩;3)调节情绪心境的正念训练、琴棋书画等。将中国文化的思想与方法引入运动员心理训练尚面临困境,包括1)中国文化独特的神秘特性导致其缺乏可操作性,诸多概念难以精确测量,修为效果尚待实证检验;2)研究人员严重不足,潜心钻研的学者匮乏;3)研究深度缺乏,挖掘整理系统性不足;4)对传统文化存在错误认知,难以保证心理训练技术顺利进入运动队。  相似文献   

17.
胡晓檬  喻丰  彭凯平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2081-2090
道德判断与行为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文化经历的个体, 对于同一道德现象的理解与建构存在显著差异。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复兴繁荣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文化视角的道德心理学在当代社会心理学语境中备受关注, 并已开展了初步的理论探索, 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证据。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本文将分别从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和多元文化三个方面梳理和评述不同文化因素(比如地域、生态、社会阶层等)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与行为, 期望推动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快速而剧烈的文化变迁背景下中国人的道德心理和价值体系已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Personality science is the study of the individual. It aims to understand what makes people similar to others, different from some, and unique to themselves. However, there is room for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to more thoughtfully consider culture, race, and ethnicity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ople’s patterns of thinking, feeling, and behaving. High impact personality journals rarely include such factors in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and cross-cultural and ethnic minority publications are limited within the discipline. This article offers a brief, non-exhaustive overview of how culture, race, and ethnicity are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personality, showing that: (1) social structures continue to be neglected in the research, (2) we can learn from research being conducted in neighboring areas, and (3) valuable work is already being done with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We offer recommendations that emphasize community 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methods, combined etic-emic approaches, and contextualizing research findings to improve the consideration of culture, race, and ethnicity in personality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何吴明  郑剑虹 《心理科学》2019,(4):1017-1023
心理学质性研究具有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心理学自诞生起就具有质性研究传统,但被主流所忽视。从组织机构、出版渠道和研究成果方面看,当前国内外心理学质性研究的发展态势暗示质性研究传统正在回归到主流当中。尽管仍存在误解和急功近利等众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克服,但是心理学质性研究方法在研究复杂心理现象和产生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方面展现了潜力。心理学质性研究的复兴正使心理学处于一个多元化转向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