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the tripartite model of self-construal)认为,自我包含三个方面: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三种自我同时存在。相比其他信息,三种自我均诱发了更强的N2(熟悉度指标)、P300(高级认知加工指标)成分以及MPFC等有关自我加工的脑区;个体自我存在右脑优势,而集体自我则存在左脑优势。但其具体表征脑区,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异性,以及不同关系类型、群体范畴是否能进一步划分关系和集体自我等问题均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2.
三重自我建构认为,自我包含三个方面: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个体自我的核心地位已经得到诸多研究的证实,但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层级关系还缺乏定论。越重要的自我,与积极信息的联系越紧密,以达到维持自尊、抵御自我威胁的目的。因此,采用内隐联想范式(IAT)验证对两种自我的积极联想,并对比两者积极联想程度以确定其层级关系。结果发现,相比非自我信息,被试对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均存在内隐的积极联想,从内隐的层面证实了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存在。相比关系自我,被试对集体自我存在更强的积极联结,自我建构中的集体自我在内隐层面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启动范式的变式探讨了中国人三重自我建构的加工特点。结果发现,具体哪种自我建构占据加工优势取决于具体的加工阶段:早期加工阶段集体自我占加工优势;晚期加工阶段个体自我占加工优势;而在N2成分上,三种自我建构加工优势相当。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情境性假设,拓展了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研究,为该领域的理论争论提供了新的认知神经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儿童期心理虐待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自我,这种消极自我还会影响个体行为。与以往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不同,本研究采用知觉匹配范式,用客观量化方法,以自我加工优势(自我关联会自动增强刺激的加工,表现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相关信息加工又快又好)来评估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的自我加工能力。结果发现,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依然存在自我加工优势,且朋友加工优势得到增强;在消极情绪条件下遭受心理虐待个体自我优势稳定存在,在积极情绪条件其自我优势消失。结论: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自我整合功能并不稳定,消极情绪维持其自我加工能力,积极情绪则降低其自我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凡  王沛 《心理科学进展》2017,(7):1208-1217
自我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整体的认知结构,至少包含3个基本的自我表征形式:个体自我、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从动机性视角出发,3种自我的层级关系存在4种可能的假设:(1)个体自我首要性假设;(2)关系自我首要性假设;(3)集体自我首要性假设;(4)情境性假设。以往动机性视角出发的研究偏向于支持个体自我首要性假设,但其结论仍需通过进一步考察其他可能变量的作用而加以验证。从认知视角考虑三重自我的层级关系时,以往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缺乏同时比较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的层级关系的整合性研究。今后需要重点探索将三重自我整合起来的新的实验范式,从而有助于对三重自我层级关系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6.
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邹泓 《心理科学》2007,30(5):1272-1275
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自我建构理论是自我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致力于从个体看待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个体自我表征的构成。本文回顾了该领域从"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到"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脉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不同研究者围绕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所进行的争论。最后,本文从个体自我表征系统的结构、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内涵以及三重自我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参照加工的一种研究范式, 反映了人们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区定位涉及前额叶、脑岛、扣带回、颞叶和顶叶等脑区的协同作用, 其认知加工有三个阶段:低水平的感觉处理阶段, 对自我参照的面孔信息的处理阶段和身份辨别阶段。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该在时程上区分自我面孔识别的各个加工过程, 并且结合脑区定位结果, 明确自我面孔识别的各加工阶段及认知成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的群体参照记忆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红升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7,39(2):235-241
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中加入参照认同群体加工任务,比较了中国被试在参照中国人和参照美国人进行记忆加工时的再认率及“记得”与“知道”判断的成绩。两项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参照美国人,表明记忆加工的认同群体参照效应,而在“记得”与“知道”指标上并无差异;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和“记得”判断成绩显著低于自我参照加工。根据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分类方法,自我参照效应反映了个体自我对于记忆加工的影响,群体参照效应则主要反映了集体自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在有情境条件下不同层面的自我参照加工的特性及其神经机制。实验发现,在两种音乐情境条件下个体自我参展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比集体自我参照刺激和非自我刺激更大,而集体自我参照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比非自我刺激更大;两种音乐情境条件下个体自我参照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差异显著,而集体自我参照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了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自我参照加工的差异较大,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个体自我参照加工与集体自我参照加工的神经机制是不同的。这些结果还可能表明了相对于集体自我来讲,个体自我是自我的核心层面。  相似文献   

10.
有关心理理论神经机制的研究远未达到共识。从自我与他人协调的角度看,可认为它是一个由多脑区有机组织而成的系统。自我中心化偏差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默认选择,要正确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需要抑制自我中心偏差。因此,心理理论的加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不同的过程:通过模拟自我理解他人,相应的加工脑区为镜像神经元系统;从他人与客体形成的二元关系中表征心理状态的内容,相应脑区是颞顶联合区;对模拟自我进行抑制,相应脑区为背外侧额叶;以及整合协调以上几个过程,其脑区可能是内侧前额叶  相似文献   

11.
王婷  高博  刘君  孙鉴  甘怡群 《应用心理学》2009,15(2):148-154
目的: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公司内技术部门人员核心自我评价是否包括集体自尊的维度及其与工作投入、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在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指导下,301名公司技术部门人员填写了工作倦怠量表(MBI—GS)、工作投入量表(UWES)、经典核心自我评价4个分量表、集体自尊量表以及核心自我评价集成量表(CSES),并以密封信封方式提交。结果:(1)集体自尊对核心自我评价的载荷为0.68,是核心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2)加入集体自尊维度的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路径系数分别达到了0.79和-0.54。(3)采用集成核心自我评价量表测量也支持了这一结果,对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各维度的回归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结论:集体自尊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技术部人员的核心自我评价重要成分,且加入集体自尊维度的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法,以477名本科学生为被试,探讨大学生的三重自我建构与个人自主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个体自我可显著负向预测外部调控,正向预测认同调控和整合调控。(2)关系自我可显著正向预测外部调控和投射调控,且可在个体自我与外部调控、认同调控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3)集体自我可显著负向预测外部调控,正向预测投射调控、认同调控和整合调控,且可在个体自我与投射调控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研究支持了个体自我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对个人自主产生积极作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自我声音是自我相关信息之一,同时也是个体识别身份时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声音具有骨传导和空气传导的传导方式和个体动机水平的差异都影响个体自我声音识别。在进行自我声音识别认知加工的过程中,会激活右半球额叶大部分脑区,并且在P3和N2成分上与在非我身份声音识别中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从声音刺激和个体动机两种角度来开展自我声音识别研究,并结合进化心理学与脑成像技术探索其神经机制,宜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钟毅平  吴云  范伟 《心理科学》2018,(2):258-263
【摘 要】目的:从外显和内隐层面探讨奖赏与自我加工对记忆的影响。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以人格形容词为实验材料,采用R/K范式,测量被试对识记词语的记忆效果。结果:(1)外显记忆层面,奖赏与自我加工均促进了记忆效果;(2)在内隐记忆层面,自我存在记忆的加工优势,但是没有发现奖赏加工对记忆的影响。结论:自我相关刺激促进了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加工,奖赏刺激只对外显记忆有影响,实验结果支持独立平行模型,即在不同记忆层面,奖赏加工与自我参照加工存在不同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以363名初中阶段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学业自我妨碍在流动儿童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与学业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认同整合的调节作用。结果如下:(1)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正向预测流动儿童学业倦怠;(2)学业自我妨碍在流动儿童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与学业倦怠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认同整合会调节个体歧视知觉、学业自我妨碍对学业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探讨长期认同和短期认同同时存在条件下的社会认同与群体参照效应,并通过二者的比较来考察两种认同共存下集体自我的趋向。结果表明:在社会身份长期认同和短期认同同时存在的条件下,社会认同与群体参照效应的变化一致,均没有向内群体取向;集体自我对共存的两种认同条件均有趋向;同时验证了文化背景对个体集体自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我控制指那些帮助人们克服思想和情绪, 进而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自我行为的心理加工。虽然良好的自我控制对个体的成功与幸福非常重要, 但自我控制失败仍然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借助于序列任务范式, 研究者揭示了自我控制失败的认知机制并建构了多种理论, 包括能量模型、加工模型、中央管理器模型和前额叶−皮层下脑区的平衡模型。相关脑成像研究主要聚焦于额下回、杏仁核、眶额叶皮质等脑区。未来研究应侧重不同理论之间的融合与补充, 强化自我控制失败潜在神经机制的探索, 并推动自我控制与社会决策行为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8.
自我面孔识别反映了个体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本文采用ALE元分析的方法, 对自我面孔识别的fMRI研究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 探究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基础。结果显示, 自我面孔识别的关键脑区包括顶上小叶、额中回、额下回、脑岛、梭状回、楔前叶和枕叶皮层。另外, 自我面孔识别可能包括两个层面的加工过程:知觉层面的加工整合过程以及由知觉引发的评价和情绪反应过程。知觉加工整合涵盖了自我面孔识别的各个加工阶段, 主要涉及枕叶、梭状回和楔前叶的功能; 而评价加工及情绪反应过程则发生在自我面孔识别的中晚期, 主要涉及顶上小叶、额中回、额下回及脑岛的功能。未来研究可结合时间和空间数据并关注脑区间的协同功能, 考察与内感受的神经关联, 开展临床研究并探索威胁信息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9.
社会身份重要性和社会认同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选取四个参照条件(国家、民族、性别、职业),探讨个体内部的社会身份重要性、以及个体对其不同社会身份的社会认同度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个体内部,社会身份重要性越重要,相应的群体参照效应也越大,而社会认同的高低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大小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在个体的自我内部,不同的社会身份是按照重要性来排列,越重要身份越靠近个体自我概念的核心,而且这种重要性也影响着集体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法和教师评价法对上海、河南、山东、甘肃四地共1730名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旨在考察价值取向的代际效应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集体价值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集体责任;父亲集体取向和母亲个体价值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同伴友情;父亲个体价值取向和母亲集体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超越进取;仅母亲个体取向正向预测青少年时尚潮流;(2)父母集体取向均能通过青少年集体责任对其心理适应产生积极影响;父母个体取向和母亲集体取向能通过青少年超越进取对其心理和学校适应产生积极影响;(3)母亲个体取向通过青少年同伴友情对其心理适应产生积极影响,对学校适应产生消极作用;母亲个体取向通过青少年时尚潮流对其心理和学校适应产生消极作用。这些结果证实了亲子之间存在价值取向的代际效应,并强调了代际效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和学校适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