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瞻记忆是指现在对将来某一段时间要做的行为的记忆。采用情绪图片作为诱发材料,研究了在情绪刺激下前瞻记忆任务以及前瞻记忆TAP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情绪效价主效应显著,正性情绪组成绩显著高于中性情绪组和负性情绪组; 前瞻记忆TAP效应在正性情绪和中性情绪下显著,负性情绪下部分显著; 在不同情绪效价影响下,语义—语义组、语义—知觉组、知觉—知觉组以及知觉—语义组的前瞻记忆成绩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使用情绪图片作为背景任务刺激,通过两个实验来考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时间性和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背景任务的反应时,在时间性前瞻记忆和事件性前瞻记忆中,情绪的主效应都显著。而对于前瞻任务的正确率,在两种前瞻记忆中,情绪的主效应都不显著。将两个实验的数据合并分析发现,对于前瞻任务的正确率,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即时间性前瞻记忆的成绩显著高于事件性前瞻记忆; 而情绪的主效应不显著。结果表明,背景任务中不同的情绪刺激会对个体完成背景任务的速度产生影响,而对前瞻记忆任务的执行不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经典双任务实验范式,探讨前瞻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及其理论模型。情绪电影片段诱发被试高兴或悲伤情绪后,观察被试在高兴、悲伤和自然情绪状态下的前瞻记忆任务和当前任务的成绩。结果发现,情绪一致性前瞻记忆出现反转效应,即在高兴背景下前瞻记忆负性词比正性词成绩好,在悲伤背景下前瞻记忆正性词比负性词成绩好。实验结果支持前瞻记忆的注意—搜索模型,不支持自动激活模型。  相似文献   

4.
前瞻记忆是指形成和保持一个意向直到合适的情境或时间再执行的一种记忆任务。由于在执行背景任务的过程中保持和提取前瞻意向, 使成功执行前瞻记忆任务与加工背景任务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保持前瞻记忆意向对背景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有影响的现象称之为前瞻干扰效应。本研究通过操纵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的两个实验, 考察了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长度对时间性前瞻记忆和事件性前瞻记忆干扰效应量的对比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缩短, 两类前瞻记忆干扰效应量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 且在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长度不同的情况下执行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时, 被试查看时钟的策略也有差异。提示了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与事件性前瞻记忆任务认知加工机制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前瞻记忆的年老化效应: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思佚  周仁来 《心理学报》2010,42(6):640-650
关注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年老化,采用基于双重任务的实验室研究范式,实验一控制线索与意向的关联性和线索的显著性操纵概念驱动加工和数据驱动加工过程,比较前瞻记忆的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的年老化影响;实验二检验前瞻成分在前瞻记忆年老化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线索与意向的关联性和线索与背景的区别性作为概念驱动加工和数据驱动加工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显著地促进老年人的前瞻记忆水平,前瞻记忆年老化主要存在于前瞻记忆的前瞻成分;前瞻成分较高的注意资源需求导致前瞻记忆的年龄差异主要受任务的认知需求水平所影响,当前瞻记忆是相对自动加工时,年龄差异小;当任务需要较多的控制加工时,年龄差异相对较大。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导致前瞻记忆年龄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2个实验,对背景任务时间充裕和紧迫两种情况下的具体事件意向、类别事件意向、时间点意向、时间段意向四种前瞻记忆任务对背景任务的干扰效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背景任务时间充裕情况下,类别事件意向对背景任务有干扰效应,具体事件意向、时间段意向和时间点意向都没有前瞻干扰效应;在背景任务时间紧迫情况下,时间点意向产生了干扰效应,具体事件意向、类别事件意向、时间段意向均无干扰效应。结果支持前瞻记忆的实现依赖多重加工的观点,时间性前瞻记忆并不一定比事件性前瞻记忆产生更大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采用基于双重任务的研究范式,操纵线索与意向的关联性、分心水平以及线索区别性,考察了前瞻记忆的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在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靶线索与意向关联性对前瞻记忆的回溯成分有显著影响,靶线索与意向高关联时,意向提取过程符合自动加工;靶线索与意向低关联时,意向提取过程符合策略加工。(2)靶线索的区别性对前瞻记忆的前瞻成分有显著影响,靶线索区别性特征显著提高对线索的识别水平,符合自动加工,当靶线索特征不显著时需要策略加工。  相似文献   

8.
卢家楣  孙俊才  刘伟 《心理学报》2008,40(12):1258-1265
依据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大量存在的人际互动现象,首次明确提出人际情绪调节概念,并采用以前瞻记忆成绩为因变量的前后衔接、递进的两阶段实验模式研究其与个体情绪调节对缓解负性情绪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诱发的负性情绪会干扰双任务前瞻记忆;在高认知负载情境下,人际情绪调节对这种干扰的调节效果显著优于个体情绪调节。这说明从理论上确认人际情绪调节概念具有合理性,从实证上探讨了这种调节方式可能更有效地调节负性情绪对认知资源的占用,从而有助于扩展情绪调节领域的研究视角,并推进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任务难度对前瞻记忆TAP效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瞻记忆中的TAP效应是指,当进行中任务和前瞻任务加工类型一致时,前瞻记忆成绩要好于两者工类型不一致时.该研究采用双重任务范式,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进行中任务难度对前瞻记忆TAP效应的影响,以揭示注意资源在TAP效应产生中的关键作用.结果表明:当进行中任务难度较低时,没有出现TAP效应,即进行中任务和前瞻任务的加工类型是否一致不会对前瞻记忆成绩产生显著影响;当进行中任务难度较高时,TAP效应部分出现.进一步说,当进行中任务加工类型为语义型时,语义型的前瞻任务成绩要显著好于结构型的前瞻任务成绩;而当进行中任务加工类型为结构型时,前瞻任务的加工类型没有对前瞻记忆成绩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2(情绪效价:负性、中性)×2(延迟设置:无延迟、有延迟)的实验设计,探究负性情绪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干扰效应。结果显示在无延迟条件下,负性情绪组的前瞻记忆成绩差于中性情绪组,负性情绪组的总时间监控次数和监控后期的时间监控次数均少于中性情绪组;在有延迟条件下,负性情绪组的前瞻记忆成绩和监控后期的时间监控次数与中性情绪组均无差异。结果说明负性情绪会干扰时间性前瞻记忆,而延迟可以消除这种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任务范式,探讨了加工焦点性和进行中任务负荷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探讨进行中任务与前瞻记忆任务加工的焦点性和加工类型的一致性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二探讨进行中任务负荷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在在焦点加工和非焦点加工条件下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焦点加工条件下的前瞻记忆成绩高于非焦点加工,且不受进行中任务负荷的影响;不管进行中任务与前瞻记忆任务的加工类型是否一致,在进行中任务负荷较高且非焦点加工条件下,场独立大学生的前瞻记忆成绩高于场依存大学生。本研究结果支持多重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12.
前瞻性记忆是指对将要进行的活动或事件的记忆。前瞻记忆中,包含了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前人研究中,缺乏对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有效的分离手段,使得对前瞻记忆机制的探讨缺乏深入挖掘。本文将MPT模型与Cohen等人的研究范式对比,分析了该模型在事件性前瞻记忆研究中的优势。文章对模型的理论基础,模型的主要内容,模型的数据计算方法,模型的效度以及模型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模型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有问卷调查表明,个体的学业成绩特别是数学成绩与前瞻记忆表现有一定的相关,学业不良生报告更多的前瞻记忆失败。也有实验研究显示,学业不良生在很多情况下前瞻记忆表现劣于学优生。但是,影响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表现的因素却并不是很明确。本研究从目标显著性和任务重要性这两个可以着手于改善前瞻记忆的主要因素入手,考察其对数学学业不良生和学优生事件性前瞻记忆和前瞻干扰效应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学业不良生的前瞻记忆表现提供实证依据。 采用2学业成就(学业不良生、学优生)×2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强调重要、不强调)×2目标显著性(显著、不显著)混合实验设计,目标显著性为被试内变量,其他两个因素为被试间变量,在双任务实验范式(前瞻记忆任务镶嵌于进行中任务)中,考察三个因素对前瞻记忆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影响。此外,被试还需完成基线条件,在基线条件下被试只有进行中任务,没有前瞻记忆任务,通过实验条件和基线条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差异,考察前瞻记忆任务对进行中任务的干扰效应,推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结果表明,学业不良生在所有前瞻记忆任务表现均劣于学优生;目标显著性与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对前瞻记忆正确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强调任务重要性使目标不显著条件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提高,对显著条件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没有影响。强调任务重要性使所有实验条件的前瞻记忆反应时下降,目标显著使所有实验条件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提高。所有实验条件进行中任务正确率低于基线条件,反应时也慢于基线条件,表明执行前瞻记忆任务对进行中任务产生了干扰,学业不良生和学优生在本实验条件下对前瞻记忆任务均采用监控的加工方式。结果说明,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成绩较差,可以通过设置显著的目标提高其前瞻记忆成绩,当目标显著时无需强调其重要性,若无法设置显著的目标,则通过强调任务重要性提高前瞻记忆表现。  相似文献   

14.
前瞻记忆后效(aftereffects of prospective memory)是指个体错误地重复执行已完成的前瞻记忆意向或已完成的意向对进行中任务产生干扰的现象。基于前瞻记忆多重加工理论,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任务特征(前瞻记忆任务特征、进行中任务特征、任务情境)和个体特征会调节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目前,关于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自动化加工、控制加工、提取-抑制加工、停止标记加工、双加工和动态多重加工等。其中,自动化加工可分为反射-联结加工和差异-搜索加工,而控制加工又可分为监控加工和抑制加工。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形成与自动化加工和监控加工关系更密切,而后效的消退更依赖抑制加工。未来研究需深入考察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增加对不同类型以及自然情境中前瞻记忆后效的考察,注重探究降低前瞻记忆后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用双任务加工范式探讨背景任务的难度对前瞻记忆策略加工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背景任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前瞻任务,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大,被试的反应时增加;脑电结果表明,前瞻线索诱发的N300的潜伏期在高难度任务条件下短于低难度任务条件,而波幅在高难度任务条件下小于低难度任务条件。前瞻线索诱发的前瞻正波的波幅在高难度任务条件下高于低难度任务条件。这一结果表明,背景任务的特征调节了前瞻记忆的加工策略。  相似文献   

16.
黎琳  刘伟  马亮  李冬青 《心理科学》2015,(3):625-629
在年龄—前瞻记忆悖论现象中,老年人在完成日常前瞻记忆任务时,其表现优于年轻人的现象尤其引人注意。研究者一方面探讨了动机水平、责任心、生活状态以及外部帮助与提示等与主体有关的因素等对这一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研究了任务本身因素的影响,根据不同任务情境和任务性质的前瞻记忆年龄比较的结果,可以推断日常前瞻记忆年龄差异的来源在于任务的性质而非任务的情境。将来的研究可通过元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手段进一步确定日常前瞻记忆年龄差异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前瞻记忆年老化研究的自然情境和实验室情境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龄—前瞻记忆矛盾现象在实验室情境和自然情境研究中普遍存在。当任务设置为日常情境时, 前瞻记忆不受年龄影响或随年龄增长而促进, 前瞻记忆成绩可能受人格、生活方式、任务材料、提示等因素的影响; 当任务是实验室情境设置时, 与年轻被试相比, 老年被试前瞻记忆成绩一般都较差, 前瞻记忆成绩可能受回溯记忆负载、线索类型和策略控制加工的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年龄-前瞻记忆矛盾现象可能来自于环境与意向的社会性特征、认知资源分配策略等方面的原因。最后, 从被试控制、任务材料的设置、动机因素的探索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杨靖  郭秀艳  马芳 《心理科学》2008,31(6):1348-1352
本实验采用McDaniel和Einstein(1990)的前瞻记忆实验室研究范式,以16PF作为干扰任务,以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作为进行中任务,对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特点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和目标任务的难度对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有明显影响,而指导语的呈现方式的影响不明显.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与智力相关不明显,而与16PF中的"乐群性"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以及和"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实验1探究认知负荷(高、低)与编码方式(标准、书写、执行意向)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2进一步探究其对前瞻记忆两种成分的影响。实验1显示执行意向与书写编码的正确率高于标准编码,而前二者无差异;低负荷的前瞻记忆表现好于高负荷。实验2显示执行意向与书写编码的前瞻成分正确率高于标准编码,而前二者无差异;低负荷的前瞻成分表现好于高负荷;不同认知负荷与编码方式均对回溯成分无影响。结果表明:在意向内容相对简单的情况下,执行意向与书写编码对前瞻记忆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前瞻成分的提取,低负荷比高负荷有利于前瞻记忆的成功执行,主要体现在前瞻成分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焦虑情绪和年龄因素对前瞻记忆成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伟  王丽娟 《心理科学》2004,27(6):1304-1306
本研究使用了嵌入焦虑量表和前瞻记忆自评问卷的前瞻记忆测验材料.对85名初中学生和152名大学生分别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不同水平的焦虑情绪对前瞻记忆没有显着影响.但对前瞻记忆自我评价影响显着。从年龄因素上看,大学生的前瞻记忆成绩高于初中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