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民族、宗教间的通婚状况分为四种情况进行分析,认为:相同民族相同信仰之间的通婚使得民族、宗教、家庭三类群体团结纽带合而为一,巩固了民族内的凝聚力,却加剧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不同民族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对打破不同民族间的民族隔阂、通婚禁忌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且不同民族的群众在参加同一宗教的活动中增加了相互交往的机会,为结为更深层的婚姻关系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同一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宗教信仰的类别差异却会为同一民族内的通婚造成阻力,而且这个阻力可能远远大于同一民族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同一民族不同信仰间的通婚难度相对较大。不同信仰之间通婚一般会有一方改变信仰以适应婚后的社区生活。一些发展相对较好民族的男子在民族间择偶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民族单一社区对族际通婚有较强的阻碍作用,民族混合社区的族际通婚现象比较普遍。族际通婚促进了多宗教的和谐共处,而宗教的和谐共处又反过来为族际通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缅甸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暴力冲突频频发生,研究缅甸宗教群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缅甸整体的宗教格局。本文采用2015年缅甸综合社会调查(Myanmar 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数据,运用博格达斯社会距离的概念和方法对缅甸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在缅甸的小众宗教群体中,基督教信众所受到的心理歧视最小,之后是印度教信众,伊斯兰信众排在最后;在宗教群体之间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中,性别、民族、居住地(城乡)和受教育程度均对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具有显著影响。此外,缅甸宗教群体之间的心理隔阂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城市化和普及教育是促进宗教多元国家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徐佳妮 《天风》2007,(11):34-38
宗教冲突是国际、国内政治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当代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以及国内政策缺失等因素是导致宗教冲突产生和升级的主要原因。同时,宗教冲突在人们心中引起的“不安全感”将影响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体之间、群体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发新的冲突。因此相应地,创造宗教和谐的条件在于通过经济、社会、机制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手段来预防、缓解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4.
傣族是一个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佛教文化对傣族影响深远。自20世纪初,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佛教对傣族影响力的减弱以及基督教的传播,云南边境地区部分傣族群众放弃佛教信仰转投基督教,导致了两种宗教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领域涉及丧葬嫁娶、生活琐事等,并随之引发村民间敌视、冲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基于宗教文化是文化核心的理论,文章从文化冲突的视阈深入探析其表现与动因,相信会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联合宫信仰模式是既有数种具有异质性宗教间联合,甚至也有跨民族系统的宗教间的联合.这种现象在某些国家和地域也可能出现,但在新加坡尤为突出和集中,这就是新加坡华社宗教的现实生态.  相似文献   

6.
一、不同宗教间需要对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客观环境的改变使不同宗教间的接触更为直接、频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继而可能引发宗教间的冲突、甚至国家间的冲突。因此,不同宗教间一方面需要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和尊重,友好存异;另一方面需要找到彼此之间的共性,一心求同。因此,求同存异不仅是实现宗教对话的前提,更是宗教对话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按照不同标准可把民族冲突划分为不同类型。本文将宗教成因作为划分标准,把世界民族冲突划分为基穆冲突、巴以冲突、印巴冲突、僧泰冲突、北爱尔兰问题和巴斯克人问题、美国的拉美裔问题、非洲部族冲突等。这些冲突似乎是民族冲突,其实也都是宗教冲突,确切说是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的合成,因此彰显了民族冲突的宗教成因。研究世界民族冲突类型的宗教成因,对挖掘民族宗教冲突的文化根源,寻找世界民族冲突的类型成因,识别各类世界民族冲突的危险等级和危害程度,分析世界民族冲突的未来趋势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开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民族、宗教工作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更加繁重的任务。从国际上看,民族、宗教问题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国际冲突中,民族、宗教问题往往成为战争的导火索;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民族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已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又因其涉及民族、宗教问题就更为复杂,探讨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心理机制可以为有效预防此类事件提供理论依据。这类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涉及群体(民族)认同、群体相对剥夺、群体效能、群体愤怒情绪,其中相对剥夺在群体认同和群体性事件间起中介作用;群体效能在群体认同和群体性事件间起中介作用;群际情绪在群体认同与群体性事件间起中介作用;群际情绪在相对剥夺与群体性事件间起中介作用;群际情绪在群体效能与群体性事件间起调节作用。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建构其社会心理模型,以期为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减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文海拾粹     
《天风》2018,(1):54-54
宗教中国化中的'中国'不是单单指传统中国,更重要的是指当代中国。宗教中国化的目的不是要淡化宗教信仰,更不是要改变宗教、消灭宗教,仍要保持各宗教的基本信仰、核心教义和礼仪制度。宗教中国化不是要割断宗教与国际的联系,也不是要割断宗教与民族的联系,而是要维护民族团结,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探究和分析了后冷战时代宗教在南亚地区恐怖主义泛滥背景下的特征,指出不同宗教间的冲突成为南亚恐怖主义最主要的特征,并分析了南亚恐怖组织的宗教背景,强调恐怖主义对南亚造成了巨大危害,加深了不同宗教间的仇视。最后,从南亚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加强不同宗教间的对话,消除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感和仇恨感是南亚地区反恐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各宗教间的彼此尊重和对话合作应该是保持宗教间和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各宗教间要彼此尊重、互相宽容,加强对话、加深理解,宗教领袖要建立经常性的国际磋商机制。首先,各种宗教传统必须正确看待自身,唯我独尊、妄自尊大是导致冲突的开始。尽管各种宗教的信徒都需要以自己信奉的宗教为归属和本位,尽管拯救与逍遥、觉悟与救恩、在有所同中均有所不同,但各宗教应该把自己的一整套体系看作是适合于不同人群的通往真理的不同途径,或者是通往终极实在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途径,至少每一种宗教都是朝向生命的升华、生命的完善、生命的解脱。正如作…  相似文献   

13.
缅甸自独立以来,族际冲突一直困扰着其民族国家的整合和建构,而宗教则是重要的成因之一。缅甸族际冲突的形成与其特殊的宗教背景密切相关,宗教冲突常常成为民族纷争的导火索,同时也是族际冲突的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宗教在缅甸族际冲突中的作用和影响机制来探析冲突背后的深层动因,认为宗教因素只是区分族群身份认同及族群动员的工具,缅甸族际冲突的根本动因是宗教群体的利益选择以及来自其它宗教族群的安全困境。未来缅甸族际冲突的解决有赖于宗教与政治的平衡发展、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以及族际利益的均衡分配。  相似文献   

14.
2月上旬,灵武县人民委員会召开了12天的阿洪座談会,参加会的有64人。会上,大家对有关問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是会上討論的几个主要問題。一、民族与宗教问题:过去大家把宗教和民族从来不分,把两者看成一回事,慣常把伊斯兰教称做回教。討論后,才知道这种看法是錯誤的。民族和宗教虽有一定联系,但究竟是两回事。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体,宗教則下是。宗教与民族的区别也同样可以从一个宗教有許多民族信仰,以及一个民族可以信各种宗教看出来。过去国民党有意地把民族与宗教混同起来,只承认有宗教,不承认有民族,其目的  相似文献   

15.
信仰的问题十分复杂,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完全可能对其给予不同的理解。本文即是对这些不同的视角做一个概略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扼要分析考察信仰问题的若干维度。这些视角主要包括:基于宗教哲学的对信仰与理性的区别;基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广义的信仰概念;基于高端信仰的狭义信仰概念;基于亚伯拉罕宗教系统的一神信仰概念;基于宗教多元论的多元信仰概念;基于发展角度的考察:信仰可能由高端向低端的回归趋势。  相似文献   

16.
"耶和华的证人"这个宗教派别禁忌输血。如果医生未经这种病人同意就给他们输血,他们就会告医生侵权,而且往往胜诉。虽然法庭的判词中也会提到"宗教信仰"、"宗教信念"等,但实际上这样判决的根本法理基础是病人对自己的治疗手段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而这种权利与信仰无关。法院在这里保护的是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不是信仰权或宗教权!宗教信仰的内容不能成为法官判案的依据。不问缘由,先把自杀者救过来再说,这个道德准则正是来自无神论。当不同的信仰相互冲突时,法院认定事情性质的标准只能是无神论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当代著名天主教神学家保罗·尼特的宗教多元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1)多信仰对话是否可能?(2)解放神学、信仰间合作和全球负责;(3)宗教对话模式与评价;(4)跨宗教对话标准与合作基础.尼特倡导全球负责的多信仰间对话,尽管富有理想色彩,但他的神学思想关注人类和生态苦难,推动全球诸宗教的合作和对话,促进世界和平,具有人文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耶和华的证人"这个宗教派别禁忌输血。如果医生未经这种病人同意就给他们输血,他们就会告医生侵权,而且往往胜诉。虽然法庭的判词中也会提到"宗教信仰"、"宗教信念"等,但实际上这样判决的根本法理基础是病人对自己的治疗手段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而这种权利与信仰无关。法院在这里保护的是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不是信仰权或宗教权!宗教信仰的内容不能成为法官判案的依据。不问缘由,先把自杀者救过来再说,这个道德准则正是来自无神论。当不同的信仰相互冲突时,法院认定事情性质的标准只能是无神论的。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02,(2):34-35
香港教会举行联合圣诞庆祝活动 2001年圣诞,香港教会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了名为“耶稣已降生,万民乐缤纷”的联合圣诞庆祝活动。这次联合圣诞庆祝活动是由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筹办,这是香港教会首次举行联合庆祝活动,各项精彩的音乐节目连串成一个圣诞信息,将主耶稣基督为世人降生的事迹展现香江。香港六宗教领袖就义工服务精神举行思想交谈会今年1月5日,“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在圣安德烈基督中心举办主题为“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思想交谈会,从信仰和实践角度分享不同宗教对义工服务精神的回应,藉此信仰专题的讨论和不同宗教的对话、交流,加深各宗教间的认识,从而促进彼此之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缅跨境民族地区的一个佤族村寨为田野点,通过对南传佛教、基督教在丙叶社会的具体实践过程的观察,关注制度性宗教与本土民族文化在接触、碰撞、冲突、融合等互动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因宗教间的系统差异以及佤族文化面对不同的信仰冲击而表现出的差异性反应与实践,导致南传佛教与基督教所展开的文化重构技术是各异的,南传佛教积极吸纳佤族传统中优秀的文化特质,在重构中实现佤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而基督教作为绝对的一神信仰,全面深刻地改造佤族传统文化,型构的崭新的文化形态更多强调其文化中心主义的优越性。最终丙叶佤族文化在南传佛教与基督教的改造与引领下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面对不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