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朱子对于《尚书》并未有专书论之,但他对这部经典却有着精深的理解,对《尚书》思想的诠释是深刻的。朱子在治《尚书》的过程中,不仅重考证,而且重义理。训诂考证方面,在朱子的《尚书》学中主要是对伪《古文尚书》及《孔传》、《书序》的考证辨伪;在义理阐发方面,朱子提出治《尚书》要"求圣人之心",并强调重在以义理解之,通其所可通,毋强通其所难通。可以说,重义理阐发而又不废章句训诂是朱子对《尚书》经典诠释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易传》通常被认为是释《易》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哲学思想,但目前的中国伦理思想史教科书多不见对《易传》伦理道德思想的阐述,这与《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有鉴于此,本文从三个层面上对《易传》的道德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系统的阐释:一、依据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架构,阐述《易传》阴阳相反相成而为"易"(即"变")、"生生之谓易"的生命本体论,人道本于天道,故人要成就自己,就必须"继善成性",人之所以能够"继善成性"的依据是"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二、"继善成性"的具体实现路径是"修业进德"即内修其身与开物成务,其原则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具体方法是"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三、"修业进德"的境界是"圣人气象"即"与天地合其道,与日月同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同其吉凶"的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3.
《心术》乃《管子》著作中的一部分;《心度》是《韩非子》中的一篇。比较管子《心术》与韩非子《心度》思想,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强调获得"民心"的重要性,都以治国为宗旨。其思想的不同点是:《心术》与《心度》对"圣人"理解不同、《心术》与《心度》对"心""性"诠释的不同、《心术》侧重"德"而《心度》侧重刑。通过比较发现《管子·心术》以"静"治心的研究之精湛,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韩非子·心度》以"法"约束"心","刑胜,治之首也"的理念,在当今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郭象《庄子注》的内在脉络,"寄言"既非郭象的诠释方法,也非庄子表述"己意"的写作手法,而是庄子借以"出圣人之意"的传述方式。庄子通过"寄言"的方式"出圣人之意",既是"至理无言"的必然要求,也是圣人"因彼以立言"之教化方式的隐微呈现。《庄子》中的"寄言"主要有"齐谐志怪之言"及"非毁圣贤之言"两种典型形态,前者是庄子利用夸张或象征的方式申明"至理"的手段,后者是圣人"因彼以教彼"之"无为治道"的题中之义。只有以"忘言"的方式去阅读《庄子》,才能展开对"庄子之言"的追本式体贴以及对"圣人之意"的还原式理解。  相似文献   

5.
董春 《周易研究》2022,(5):74-81
《日讲〈易经〉解义》作为统治者经筵日讲的记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周易》的诠释来寻求其中所蕴含的“王天下之道”。首先,《解义》提出圣人作《易》乃是以阴阳符号的变化模拟天地之道。阴阳变化之理涵盖了人生社会的变化,而要了悟阴阳变化之理就需提升自身的德性从而达到与天地相参的境界,故帝王要通过不断地修德去体悟天地自然阴阳之道,以便更好地治理社会。其次,《解义》将《周易》的元亨利贞之道与仁义礼智之德相融合,强调君王修德一方面要坚持存诚、主敬,提升内在的修养,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应对不同情境的智慧。最后,《解义》认为达到圣王之境的帝王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要注意扶阳抑阴,近君子而远小人,最终达到刚柔相济、阴阳相互为用的境界,实现盛德大业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孔子在他之前对圣人聪明睿智之定义的基础上进而凸显其德性意义,诸子则依据各自学派的立场解释圣人意涵并重订圣人谱系。孔孟荀三人皆主张既避免泥古不化,又反对一味求应世之变而非圣无法,逐步建立起了为后世所承认的完整圣人形象谱系。这种对"王官学"与"百家言"的绾合,在西汉则发展成为以孔子《春秋》为新王创制立法的公羊学。古文经学以经为史,孔子被视为"王官学"的传承守护者,史家谱系的意义压过圣人谱系,万代一时,皆取法周文礼制即可。南朝玄学对圣凡天渊之别尤为强调,北朝诸儒则有古文经学师古之意,依凭《周礼》为北周定一代政治规模,被后来的隋唐取法而开一代盛世。随着中唐道统说的出现,尽管"人皆可以为尧舜"之信念逐渐大盛,为圣的标准则逐渐脱离外王之道而内化为工夫印证。这种变化既可能促成通达至善道路上始终的戒慎恐惧,也可能造成空疏张狂而导致满街圣人之论。此外,唐代孔庙从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为圣人观念变化提供了一个现实层面的理解角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经由入华传教士的传译而进入欧洲和西方世界,实现了"中学西传"。晚清入华的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作为牛津大学的首位汉学教授,英译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中国经典》。本文以理雅各英译《周易》为例,探讨理雅各透过传教士的视阈,在汉籍传译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情的理解",剖析了这种"同情的理解"所具有的多重命意及其体现出的"汉学"特征,肯定了理雅各汉籍传译的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8.
余越 《周易研究》2022,(3):63-74
圣人的含义是魏晋以降一直为学者所关注的问题。在玄学的影响下,圣与贤悬隔成为六朝人的普遍观念,圣人和贤人分别被赋予体无、知几、无过、生而知之与体有、庶几、不贰过、学而知之等特质,二者之间存在明确界限。这成为了《周易正义》解释圣人含义的思想背景。在结合韩注解释《系辞》中“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和“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二句时,面对《易传》原文与通行圣人观的矛盾及韩注包含的问题,《正义》援用玄学理论及当时常说,给出了表面可通的解释,却也制造出诸多矛盾,陷入了理论困境。这反映出时代观念的变迁对经典解释的影响,并提示解释臻于极限可能也是义疏学衰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梁涛 《孔子研究》2021,(4):72-83
郭店简《成之闻之》"圣人之性"章长期没有得到正确释读,影响到竹简的编连和文意的理解.本文在对竹简重新释读和编连的基础上,指出《成之闻之》一是提出"天降大常",从天命的角度对孔子的仁尤其是忠恕做了形而上的论证;二是探讨了"圣人之性与常人之性",认为圣人与常人之性本来没有差别,其差别在于不同的选择,是在后天形成的,但差别一...  相似文献   

10.
王莹 《周易研究》2003,(2):34-40
在《周易》经的部分中,"道"德"概念已开始出现。通过对《周易》经文"道"德"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概念无论以具体概念的形式,还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出现在卦爻辞中,都体现了《周易》在理性思维的框架内,容纳了直观思维、形象思维等诸多思维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大学》原系《礼记》普通的一部分,因二程的极力表彰而亭有“圣人之书”、“入德之门”的封号。朱子更视之为儒学之第一门径,并一度给出《大学》→《论》→《孟》→《中庸》→《诗》→《书》→《礼》→《乐》→《易》这一详细的读书次第①。他重订章句,分《大学》文本为“经”、“传”两部分,并补缀以“格致传”。于是便形成了“三纲”、“八目”、“三纲释文”、“八目释文”这一完整的《大学》文本结构。《大学章句》由此而收纲举目张之效用。《大学》终与《论》、《孟》、《庸》并列,钱穆云:  相似文献   

12.
13.
This essay reviews Confucian ethics with regard to impartiality and Confucian notion of brotherhood. It focuses on the comments by Song Neo- Confucians, Cheng Yi and Zhu Xi, about a famous case involving brotherhood. In this case Diwu Lun of the Han dynasty treated his diseased son and his diseased nephew in different way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Confucianism, starting from a naturalist standpoint, affirms the partialit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brothers, and judges deliberate impartiality negatively. On this point, one cannot simply view Confucianism as analogous to the Kantian ethics which promises impartiality or the virtue ethics which opposes impartiality.  相似文献   

14.
新发现的《孔子诗论》使我们对孔子《诗》说有了远超前人的认识。孔子《诗》说全面深刻把握《诗》旨,以《甘棠》为例,孔子以“报”一字总括,并层层解说其义。本文还就《甘棠》诗,梳理了自孔子《诗》说一直到汉代尤其关系本事的“传”的传承谱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明清之际儒生天主教徒论及"十诫"的著述为基础,探讨他们对"十诫"不同于耶稣会士的的诠释.文本诠释活动是建构身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关注儒生天主教徒如何通过对"十诫"的诠释而建构他们的身份,从而呈现本土文化对基督教在中国的文化植根所作的回应与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生”是儒家学说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儒家的许多范畴和命题基本上都能从“生”中得到说明。只有正确理解“生”的内涵和意义上 ,才能准确理解“中庸”、“仁”、“忠恕之道”和“天人合一”的含义 ,也才能把握儒家重精神情操的思想特征和推己及人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7.
18.
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景怀斌 《心理学报》2006,38(1):126-134
研究中国人的应对有两种思路,一是以西方应对理论为研究基础,二是从中国社会文化现状构造研究依据。 文章首先分析了儒家式应对的内容和特征,进而编制了儒家式应对问卷。530个样本的数据分析表明,儒家式应对包括4个因素:挫折内在乐观性、“命”认识、人的责任性、挫折作用评价。儒家式应对与本研究中体现心理健康的CES-D、SAS、SWLS有确切的关系,儒家式应对思想有利于心理健康。文章最后讨论了儒家式应对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家庭医疗账户是家庭文化的产物.医疗保健、预防疾病是家庭的责任.通过医疗储蓄账户积累医疗保障基金,解决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问题,这非常切合以家庭和血缘为根本特征的儒家伦理的精髓.同新加坡现行的医保制度相比,我国在医疗储蓄账户的运行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做进一步的反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A major reason that Confucius should matter to Western ethical philosophers is that some of his concerns are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those most common in the West. A Western emphasis has been on major choices that are treated in a decontextualized way. Confucius’ emphasis is on paths of life, so that context matters. Further, the nuances of personal relations get more attention than is comm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feminist ethics) in Western philosophy. What Confucius provides is a valuable aid in arriving at a more balanced sense of what ethics is concerned with. It also allows u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ensitivity to particulars. Finally,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style (as well as the content of what is chosen) in behavior, and the ways in which relation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can connect with choices in a wider “public” sp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