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孔子向往周公之治,而周公治政以德为先,因此孔子需要直面周公之德。在《论语》中,孔子对周公之德只有"使骄且吝"的评价。通过分析发现,"骄且吝"有其特殊指向和政治目的,这说明周公之德主要是一种政治之德。孔子采用否定性的评价方式,表明了对周公之德的高度重视。孔子对周公的重德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它落实在君子人格的养成上,更为重视表现在伦常日用之中的修身之德。总之,周公之德体现为工具理性,而孔子之德则体现为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2.
孔子向往周公之治,而周公治政以德为先,因此孔子需要直面周公之德。在《论语》中,孔子对周公之德只有"使骄且吝"的评价。通过分析发现,"骄且吝"有其特殊指向和政治目的,这说明周公之德主要是一种政治之德。孔子采用否定性的评价方式,表明了对周公之德的高度重视。孔子对周公的重德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它落实在君子人格的养成上,更为重视表现在伦常日用之中的修身之德。总之,周公之德体现为工具理性,而孔子之德则体现为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3.
武王灭商、周公制礼作乐,由是开启了中华文化近三千年的基本格局。本文依据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从史料的再解读入手,分析商纣所依"大邑"与周武王所依"天室"之不同,深入探讨殷周之际两个族群政权在哲学认知层面对信仰抉择的不同路径,由此揭示这一历史巨变中由殷商泛神论的巫教之哲学到西周超神论的宗教之哲学二者间内在的深度转换,进而揭示周初宗教信仰的基本格局以及其与"礼乐文明"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勇 《中国宗教》2020,(3):72-73
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久远、旋律古雅,体现了宗教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的时期,积极开展道教音乐的"活态传承",让道教音乐走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建明 《美与时代》2015,(2):115-116
西周初年,周公所制礼乐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编钟音乐就是古代礼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编钟音乐等历史文化也遭到了破坏,慢慢被人遗忘。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瑰宝,借助三维建模技术和Open VRP交互平台三维仿真复原了战国编钟,并完成了战国编钟的交互展示。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是凝结在文化中的文化其"神"。在认识和实践上守护住文化其"神",是文化自觉的根本要求。本文提出文化生命结构的"形神统一"概念,并转化为一种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论,从文化其"神"与其"形"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了守护文化其"神"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一种重"商"而轻"文"、重"形"而轻"神"的倾向。"形神相即,形质神用",而消解了文化其"神",文化其"形"也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或纯粹的商品符号。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必须坚持"形神统一",守护住文化其"神"。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比殷周两代的信仰因素及殷商与西周的"天命"信仰的异同,总结出殷商迅速灭亡的必然性以及西周制度和文化的创新,解释其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基本格局的原因。在有强权没天理的时代,周公通过制礼作乐,构建起的一套完整的可以凝聚社会力量的信仰共同体,成为后世楷模,为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信仰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共同体即是打上了人类精神意识烙印的政治空间,其内涵丰富,自成一体;周代的信仰共同体则是中国传统政治空间模式中的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8.
《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是刘承华教授继《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出版十年之后的又一音乐美学力作,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互相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使全书成一严谨、有机的整体。总体来看,该书更加明确地锁定了著者多年来形成的研究理路,即从文化学角度,强调以"人文阐释"的方法,来审视中国音乐美学的文化特性,音乐意义的文化景深和古琴音乐的文化精神等美学理论问题。该书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两个:"物理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弦上之音"是物理的世界,"弦外之音"是意义的世界。我们是通过"弦上之音"去把握"弦外之音",再用"弦外之音"来激活"弦上之音",这既是人的感知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使命。音乐是一个"意义世界",它的文化意义就在"弦上之音"中。  相似文献   

9.
正提起筷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中国的筷子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筷子被称为"箸",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使用了,至今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说文解字》中写道:"箸,饭敧也。"敧的意思,释为"持去也",指持箸取物。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欲";筷子一头圆一头方,暗喻"天圆地  相似文献   

10.
论公共性重建视野下的行政组织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勤 《学海》2015,(2):178-185
在工业社会,人们建立起了官僚制组织从而实现了有效地社会控制。可见官僚制组织是一种"控制导向"的组织,并且在其发展的路径依赖中形成了"控制导向"的思维惯性与行为模式。随着后工业化进程的开启,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迅速增长,官僚制组织不但无法在社会管理中保持其优势地位,反而陷入了"控制悖论"之中,遇到了合法性流失的严重危机。通过对官僚制理论的深层价值分析可以发现,建立在技术理性基础上的"形式公共性"追求是产生"控制悖论"的根源。对于官僚制组织的这一"控制悖论",通过技术的改进去加以解决已经走到了极限,因而只有根据后工业化时代的环境特征去探寻新的替代性组织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形式公共性"与"实质公共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科技思想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自华 《学海》2007,1(5):9-12
周恩来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目标和要求、途径与方式、动力与保证等问题,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再林 《学海》2008,(1):45-54
如果说在西方哲学中,以福柯为代表的系谱学理论乃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的话,那么在中国哲学中,该理论早就似曾相识地体现在其古老的周易史观之中.所不同的是,由于向身体、两性以及两性结合的家族的彻底回归,这不仅使周易史观深得系谱学所固有的"家系学"的精髓,而且也使周易史观在以家的分析为历史的分析的原型的同时,以生命本身的对话为归,既坚持历史的结构又坚持历史的建构,从根本上消解了历史理论中所难以克服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同一与差异、常与变等二元对立.因此,严格地讲,不是福柯的历史哲学而是中国古老的周易史观才能使我们真正告别历史哲学中独白式的思维模式,才意味着一种名副其实的系谱学的历史方法论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3.
郑晓江 《学海》2006,(2):146-153
周敦颐的生死哲学主要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生死态度:“今死矣,命也!”第二,生死观:“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周敦颐构筑了儒学之形上本体,又以阴阳五行之理贯之“天人”。这不仅为儒者之积极入世、道德践履的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从本根上确立了儒式的生死观。本文从对周敦颐生死思想的探讨进而对儒家的生死哲学进行反省,以期推动对中国哲学的思想探讨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冕服产生于等级社会,冕服是建立在奴隶主利益基础上的,是周代奴隶主贵族身份的象征。冕服的等级制度森严。冕服的产生与周礼密不可分:冕服的穿戴在不同的礼仪场合有不同的穿戴内容。冕服之上的纹样共有十二章,其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的欣赏意义。冕服自西周大备以来,其内容有增有减,一直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传承。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refutes the hypothesis that Shang and Zhou law or penal law originated with the Miao tribe. After examining the sociological theory that custom is the basis of law, I focus on the role of ritual-action and law in Shang and Zhou China embodied in the military, the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at court, and in the records and literature, to show that the scientific position provides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that the Shang people originated their own law. The evidence for Shang and Zhou law is examined. Finally, I critique the hypothesis for the non-Chinese origin of Shang law.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与周制     
孔子推崇周制,周制的两大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而亲亲无疑居于基础地位,故《礼记·大传》说"是故,人道亲亲也".《礼记·大传》和《礼记·丧服小记》也将"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四者称为"人道",而人道乃是孔子所看重的周制的基本精神.作为周代文明灵魂的"德",虽然以天命的形式出现,其内涵其实是人道精神;周礼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胡长明 《学海》2002,5(6):8-1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如何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创建社会主义制度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 ,毛泽东、周恩来都作过艰辛的探索 ,但他们的思想历程并非完全同步和一致 ,大体上是毛泽东首先规划由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基本蓝图 ,然后周恩来在现实的构筑中对毛泽东的思想有所发展和深化。而在周恩来进行现实构筑的过程中 ,毛泽东的思想又发生显著的转折 ,周恩来在跟进中仍力求保持原先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8.
对勘中西,如果说西方文化以科学式的意识符号系统而见长的话,那么中国文化则以审美式的身体符号系统而取胜.而中国文化的这种身体符号系统,最初发端并集中体现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元符"的<周易>的"易象"之中.对<周易>的"易象"分析表明,该身体符号系统具有有别于意识符号系统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也即其具有符号的亲身性而非祛身性,符号的感情性而非思知性,符号的家族性而非个体或整体性.无疑,对<周易>的"易象"这一身体符号系统特征的重新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真正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其特有的本来面目,而且也为我们克服今天人类符号学日益深重的"唯心主义"的危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考察周人的德性伦理结构,可以发现宗教中至上神天与祖先神的分离,在伦理上表现为公德之德与私德之孝的分离,使得周人的德性理论突破了血缘关系的范围,成为天下邦国联盟的公共伦理规范。周人德性伦理的结构从纵向上看,是人的德性与天的德性的合一,即天人合德。从横向上看,是领袖人物的德性与众民百姓的德性的合一:即四方同德。从界限上看,是上下内外的合一,即至善伦理与底线伦理的合一、文德与武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