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若镛是李朝朝鲜时期的易学家。他通过解释《易传》和汉宋卦变而提出"推移说"。此说的基本内涵是以汉代卦气说十二辟卦和中孚小过闰月卦之推移,变出其他五十衍卦,融卦气与筮法为一体,整合了汉易中的卦变法尤其是清代毛奇龄移易说,又吸收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卦变说。应该说其学是在融合汉宋卦变说基础上而建构起的一种具有新意的学说,是对于中国古代卦变说的整合和发展,拓展了象数易学研究的思路。此说以独特的符号话语阐发了易学中阴阳聚散、升降、消息、推移等变化思想,客观呈显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不同形式和表现特征,深化了中国古代以变化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丁若镛是李朝朝鲜时期的易学家。他通过解释《易传》和汉宋卦变而提出"推移说"。此说的基本内涵是以汉代卦气说十二辟卦和中孚小过闰月卦之推移,变出其他五十衍卦,融卦气与筮法为一体,整合了汉易中的卦变法尤其是清代毛奇龄移易说,又吸收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卦变说。应该说其学是在融合汉宋卦变说基础上而建构起的一种具有新意的学说,是对于中国古代卦变说的整合和发展,拓展了象数易学研究的思路。此说以独特的符号话语阐发了易学中阴阳聚散、升降、消息、推移等变化思想,客观呈显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不同形式和表现特征,深化了中国古代以变化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茶山丁若镛在《周易四笺》中运用了推移、爻变、互体、物象四种解释方法,其中,两互作卦法属于互体之理论。两互法的由来可上溯至郑玄和虞翻,此法之运用则首见于完颜亮入寇时会稽之士所行之筮例,然其不过是一个事例而已。后来,吴澄构建了两互法体系。其体系与丁若镛两互作卦法大体一致,但又存在重要差异。吴澄的两互法基于邵雍的先天易学,而丁若镛则去除了先天易学的部分,仅择取其中的两互关系。另外,吴澄的两互卦遵循了秩序井然的规则,但这种规则性却未见于丁若镛的两互作卦法。总的来说,吴澄的两互法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而丁若镛却将两互作卦法广泛地运用于《易》辞的解释之中,这可以说是丁若镛对互体说与两互法的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丁若镛的易学理论中,爻变说是《周易》解释的最基本方法。丁若镛认为,自文王作《易》始便以爻变为前提,这在古代经传的诸多观点中皆可得到印证。汉代是象数易学的天下,其代表人物虞翻虽未特别提出关于爻变的理论,但却对爻变进行了灵活的运用;魏晋时期,玄学义理易最重要人物王弼虽不重视爻变说,但后来爻变说却并未从易学史上消失,反而被继承了下来。进入宋代,爻变说得以理论化。宋代以后,其理论渐渐严密起来。到元明清时代,爻变说仍被看作是《周易》解释的基础。在中国易学史上,爻变说虽源远流长、绵绵不断,但却未曾出现像丁若镛一样彻底将爻变和推移结合起来解释的事例。此即茶山易学在东亚易学史上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周易虞氏消息》一书,是张惠言对孔子-商瞿-田王孙-孟喜-虞翻-系"易阴阳大义"发掘的代表性成果.其内容主要描述了以"乾元"为源头和动力的阴阳流转的过程,即"乾元"的潜存、展开和回归.该书的价值,本文认为,在于启发我们看到虞翻易学的两层结构"取象释辞说"与"卦变消息说".不足之处在于,虞翻释《易》的重心是放在对"观象系辞"思路的逆向呈现上,由此以见"辞"与"象"的关联,"卦变消息"仅是实现这一探索的工具.而张氏为了阐述虞翻易学与孟喜易学的一脉相承,则以"卦变消息"为虞翻易学的精髓.两者的不同,反映出清人的汉易研究与汉易本身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两汉易学 ,因其过于执泥象数而逐渐陷入穿凿附会、繁杂琐碎之误区 ,至汉末的虞翻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 ,虞翻又是一位易学领域的创造性哲学诠释学家 ,在诠释的形式下 ,他赋予《周易》以全新的学术生命和思想内涵 ,从而推出了别具一格的“周易虞氏学”。“周易虞氏学”无疑是一座亟待深入开掘的哲学宝藏 ,在这座宝藏中 ,旁通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即拟专就虞翻此一学说的哲理内涵作一番探析。一六十四卦中 ,凡所有同位之爻的爻性皆相反的一对卦 ,就构成旁通关系 ,例如乾卦与坤卦、屯卦与鼎卦、比卦与大有卦等即是。“旁通”一词 ,首…  相似文献   

7.
丁若镛的推移说是基于辟卦说而展开的理论,其14辟卦说的根源可追溯到京房的12辟卦。丁若镛虽采用京房易中的"辟卦"一语,但总体上对京房的辟卦说持批判态度。其中丁若镛对京房辟卦说的批判主要见于《易学绪言》中的《汉魏遗义论》、《唐书卦气论》、《班固艺文志论》等。尤其是《唐书卦气论》,对京房的辟卦说和分卦直日法进行了详细的批评,是揭示茶山易与京房易关系的重要资料。笔者试图通过这些零散的资料,重新整合丁若镛对京房易的批判。京房易的特征在于阴阳灾变说,丁若镛严厉地批判此是沦于左道和邪僻的术数。易学史上,京房被公认为最早使用"辟卦"一语之人,但丁若镛不仅主张"辟卦"一语在京房以前便已使用,并将其起源追溯到《周易》的形成时期。但笔者认为丁若镛缺乏支撑自身推测的充分文献证据,故而批判性地探讨了他的主张。京房根据与汉代身份制相对应的辟、公、候、卿大夫等品阶对64卦进行了分类。但丁若镛认为辟卦称为君主卦,不能解释为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辟卦。另外,他还认为把辟卦设定为君主卦就如君主统治臣下,辟卦作为中心卦统制其它各卦。另一方面,丁若镛还批判京房的分卦直日法是过于复杂、支离破碎的理论,是易家的蔀障。  相似文献   

8.
接续上篇,本文是对虞翻易学之乾卦《文言传》的集义考辨,文中除虞翻《易》注外,主要辑录张惠言、李道平、纪磊、曾钊、徐昂、李证刚等人对虞氏易的注解,在此基础上,笔者特别参考马王堆帛书《易传》之说,对虞氏易学及清代民国诸家之注解进行了辨析,对虞氏易学整体之得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杨淑琼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为林庆彰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初编)第1册。全书重在解读虞翻《易》学的"卦变"和"旁通"思想,并进一步探讨虞氏解《易》的观念和方法,试  相似文献   

10.
唐琳 《周易研究》2006,(3):36-41
卦变说是朱震易学思想中体系最为庞杂、但却最能体现其作为象数派易学家的部分。他对“卦变”做出了多种解读,提出凡是由一卦演变出另一卦及有关意义的思想,皆可视为卦变。虽然其中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其内在的思维理路,就是试图以“变”为主体内容,以卦变为基础,统率易学中的相关体例。  相似文献   

11.
融旧铸新的诠释与研究──王新春《周易虞氏学》序言刘大钧虞翻生活的年代值东汉末、三国初,自称五世家传孟喜易学,所撰《易注》上奏汉献帝,并受到当时名士孔融的推崇。虞翻在其奏献帝之书中,及在其《易注》内,点名批评了马融、荀爽、郑玄、宋忠(衷)等人的《易》解...  相似文献   

12.
虞翻通过《易》注,建立了一个相对缜密的易学体系,对《易》学多有发明。但注中以《易》卦爻辞为文王作,杂用夏历、周历,变四正卦与四时相应,则存在前后不一等缺陷。  相似文献   

13.
虞翻乃两汉象数易学的集大成者,东汉末年著名的易学大家。虞氏《易》注中,曾创立了许多新的解《易》体例。其中,“震巽特变”及“权变”,就是两种较为独特的新说。本文就这两种体例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汉代沂蒙经学大师孟喜,为中国象数易学的创始人。他勇“改师法”,革故鼎新,彻底打破战国至汉初从理论到理论说《易》的传统,将易学与历法融为一体,创立了全新的实用易学理论形态———卦气说,据此组合排列的十二消息卦,突出体现了“立象以尽意”的圣人之道,通过简易的符号图象,揭示出深邃的哲理精蕴。  相似文献   

15.
李之才以卦变名家,其相生卦变与反对卦变以专言象数、不释文辞为原则,对此前致力于解说卦爻辞的卦变传统作了根本改造,对旧有传统辗转相生、两爻相易的卦变方法也有调整。李之才传人邵雍罕言卦变,前人对邵雍易学中所谓卦变内容的认识多出误解。邵雍罕言卦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卦变说以乾坤为本的理论前提存在困难。通过提出一分为二的成卦学说,邵雍将阴阳确立为根本,将乾坤还原为诸卦,确立了不同于卦变说的理论前提。这一改造实现了对卦变说的奠基与兼容,成卦与卦变被整合入邵雍伏羲之易与文王之易的易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6.
茶山从易学文本出发,通过反思、批评以前易学家的观点与思想,详细地论述了太极演化与《周易》卦象符号(消息卦与衍卦)及大衍筮法的关系,提出太极是"阴阳之胚胎万物之初""《周易》推移之法全俟太极造化""揲蓍之法,必又象之"十二消息卦推移的观点。从自然界的太极演化,推演出八卦、消息推移、从消息推移推演出揲蓍之法,阐明了《周易》卦象符号与大衍筮法的客观依据,建构了以太极为核心的易学哲学逻辑体系。其价值表现在理性批判精神、创新的观点和易学逻辑体系建构。虽然其许多论证不乏牵强,结论也未必完全符合易学文本,然而,茶山太极观,以其理性的批判精神、独特的易学见解和较为严密的易学体系,丝毫不逊色于中国同时期的易学家,不失为东亚易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明儒王船山的卦变说,主要参考了《周易内传发例》第十节论卦变的文本,以及《周易内传》相关的注文。首先,讨论船山卦变说的三个体例,说明船山确实讲卦变,不是义理式地泛论卦变。其次,讨论船山如何理解"变",理清船山为什么反对朱子变占图。再次,把船山卦变说与虞翻、朱子的卦变说做比较,寻求各家论卦变背后的思想背景,从而界定船山卦变的易理基础,以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汉末象数易学具有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特征(以郑玄的爻辰说、荀爽的乾升坤降说和虞翻的卦变说为典型)。首先,其推演包括两重逻辑:一重是从乾坤二卦到十二消息卦、再到六十四卦,另一重是乾坤二卦在一卦内部的推演。其次,卦爻象的逻辑推演又是卦气说的根本,后者只是前者落实到时空图式上的结果,这就形成了汉末易学以逻辑为纲,以方法(易例)为目的特点,与西汉易学的"经验性"性格迥然不同。汉末易学的天道观以"天地"和"阴阳"为核心原则,重视"乾坤"和"八卦"在卦爻符号系统和宇宙图景中的建构作用。"中正""中和""时中"是三种爻位论,同时是对"中"的人文价值理念的象数化,它们综合起来均以"成既济定"为基本指向。"成既济定"是一种"天下和平"(普遍和谐)的理念在爻位论上的具体反映。在汉魏之际,汉易象数学在走向极致的同时走向了极端,并由王弼在方法论上完成了《周易》解释从象数到义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卦变说是理解项安世易说的关键,其卦变说接续了李挺之的相关识见,分反对卦与不反对八卦。反对卦皆自消息卦来,不反对卦皆自坎离来。以坎离作为主变之卦,既是对汉代易学重视坎离传统的接续,又融合了丹道思想,更是对当时理学家体用思想的认同与接纳,这使得项氏卦变说既具有深厚的传统积淀又有鲜明的时代认同。项氏卦变说的理论动机是从易象本身开显易道之变易,以弥补程颐仅从义理一面揭示易道变易之不足。  相似文献   

20.
吴澄的《易》学成就,主要体现于其卦统说、卦主说和卦变说。吴澄"卦统说"反映了尚中、尚阳、尚礼的思想,可以比较理想地解释《周易》古经卦序和上、下分篇之由的象数依据,对后世影响深远。吴澄"卦主"说,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乾、坤、否、泰四卦之外,先看是否有坎、离。有坎、离,则以坎、离定卦主; 无坎、离,再看震、巽、艮、兑。卦中有艮、兑,先看是否属十二消息卦。如属十二消息卦,则艮、兑以中爻为主; 如非十二消息卦,则艮、兑以上爻为主。震、巽、艮、兑自相重之卦,以上卦定卦主; 震、巽、艮、兑互相合之卦,除颐、大过、中孚、小过外,皆以下卦定卦主。吴澄"卦变说"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类比逻辑思维。与此前虞翻、朱熹等人的"卦变说"相比,吴澄"卦变说"的卦变来源更加整齐划一,能够更好地满足诠释卦爻辞的需要。吴澄的"卦统"、"卦主"、"卦变"说,总体而言,足成一家之说。通过对吴澄《易》著的研读,可以认为,皮锡瑞等先生对元代《易》学的宏观评价有可商之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