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明代学者对"太虚"的诠释,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气学的风格取向。具体而言,在"后理学"视野下,明代儒者批判性地继承了"太虚"概念,对太虚进行了本体论建构,表现出回归气学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又将"太虚"与"心"并论,呈现出以气论心性的学术路径,并最终将"太虚"作为伦理价值的归宿。从中可以看出,"太虚"内涵是一个逐渐深化丰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反映了明代儒学演进历程中对以往气学传统的继承。梳理这一过程,不仅为理解明代学术变迁及宋明儒学转承的内在理路提供一个视角,也可为解读儒学内部的气学传统及儒学史的演进开辟新的面向。  相似文献   

2.
正何为儒学之真精神?或曰何为孔子之真精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们所批判的孔子只是"假孔子",而"真孔子"的面目已被历史所遮蔽。于是,他发誓要恢复孔子儒家的本来面目——"孔子之真非我出头倡导,可有哪个出头?"现在的情况当然已非昔比,"复新儒学"成为儒学研究的潮流。但对孔子、儒学的解读和观点却五花八门,其中又有所谓"汉学主义",用西学来解读中国传统儒学,弄得孔子和儒学面目全非,也出现了真孔子、假孔子还是洋孔子的现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儒学之真精神"的问题。这对于儒学研究和  相似文献   

3.
回溯历史,儒学的每一次重大转型与发展都与其遭遇的困境以及所处的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五四"时期儒学批判话语的历史情境下,"儒学与现代性"关系问题逐步凸显出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视和需要认真回答的历史性课题。一、"五四"运动下的儒学危机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日加剧以及中国自身政治统治的没落,传统儒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传统士大夫们所尊奉的孔门圣教在西学的逼近之下也呈现出持久的紧张与冲  相似文献   

4.
蒋国保先生通过对儒学三次复兴历史的分析与总结,说明当下儒学复兴宗教的、哲学的、生活的路向皆不足取,"世俗化"应是其所应遵循的路向。同样是基于儒学三次复兴历史的考察,我们对此却有不同看法:其一,鉴于儒学三次复兴游走于世俗与神圣、现实与理想、形下与形上"两极"之偏执,我们提出儒学重建要回归孔子之"道",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其普遍规约(理一);其二,当代社会问题的纷繁复杂以及儒家传统本身的多层面、多维度决定了儒学的当代重建也应是多元多样的(分殊),否定多元开展径直以儒学走世俗化道路是一种危险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是指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审视、双向批判、双向参与。这一问题对儒学言 ,是能否在当代社会生存与发展和如何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对当代社会言 ,是如何汲取儒家的智慧走向人文化成的问题。双向互动不是封闭的静态系统 ,而是动态的开放系统 ,重不在互动的效果 ,而是互动的过程。儒学借助与当代社会的互动而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当代社会因儒学的参与而更加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期的儒学道论存在着由伦理之道向本体之道发展的趋势,这在韩愈、二程的道论上尤为明显。韩愈复兴儒学,建构的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之道,具体表现在为政、为人等方面。韩愈以此为依据,从伦理道德入手批判了佛教;其"文以载道"以及"道统"论等思想,又阐述了伦理之道如何传承的问题。二程以"天理"为本体,"道"作为天理的表现形式,具有本体色彩;本体之道外化为具体的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伦理之道。二程还以本体之道为基础,批判了韩愈的人性论以及佛教之道,延续和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以及道统论思想,建构了以"格物"为核心的致知论和以"诚""敬"为核心的修养论。从韩愈的伦理之道到二程的本体之道,是儒学之道本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儒学为迎接佛老本体论的挑战而做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7.
"批判的新儒学"极为注重汲取船山思想,提出当代新儒学的发展当走"回到船山"的路。它对船山思想的重视体现在三个方面:重气、重实存主体、提倡道德发展论。作为对台湾后牟宗三时代儒学发展的一种批判性的思想,它肯定儒学的未来发展要走出道德形而上、开启社会实践、回归生活世界,同时注意到了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相似文献   

8.
唐枢是明代大儒湛甘泉十分器重的弟子,其学说上承湛甘泉、王阳明,下启许孚远、刘宗周。唐枢倡导"讨真心"说,"真心"是本体,"讨"是工夫,因而"讨真心"是本体与工夫的有机统一。他标举"讨真心"说,目的在于一方面吸纳湛甘泉、王阳明两家学说的优长,另一方面又试图克服湛、王学说尤其是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弊病。唐枢其人其学在明代儒学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第三代新儒家对儒学的诠释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代新儒家在儒学诠释与创新中做出了超迈前贤的成就,代表了现代新儒学发展的四个新趋向:儒学本位坚持下的思想多元化的倾向;对知识论的注重与方法论的自觉,彰显"道问学"的转向;凸显批判精神和对话意识;批判"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儒学重建方向的肯定.与此同时,其思想也存在着内在的紧张.  相似文献   

10.
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究竟如何 ?儒学是现代化的阻力 ,还是现代化的助力 ?自五四以来 ,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近来 ,周立升、颜炳罡等同志新作《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对这一问题做出新探索 ,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带入了新的层面 ,值得一读。一、该书视角独特 ,观点新颖 ,可成一家之说。自五四以来 ,不少人士激烈的批判儒学 ,他们认为儒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应该彻底清算 ,全盘抛弃 ;而也有不少人士维护儒学 ,认为儒学是须臾不可离的至德要道 ,是万古之常经 ;也有人认为儒学既不是社会发展的绊…  相似文献   

11.
12.
Xunwu Chen 《亚洲哲学》2020,30(1):40-56
ABSTRACT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Confucian cosmopolitan aspiration. First, it examines the nature of cosmopolitanism and its distinction from universalism. It demonstrates that cosmopolitanism is a philosophical doctrine that consists of two core tenets: (1) the tenet that humankind in whole is a social-political community under the rule of law; each person has global duty and obligation; (2) the tenet that a cosmopolitan world society is one of peoples of diverse cultures that are constellated into a community under the rule of law. Secondly, it explores Confucian cosmopolitanism consisting of five tenets: (1) the vision of humankind in whole as a community; (2) the concept of one’s cosmopolitan belonging; (3) the concept of equal moral worthiness of all human beings and inviolability of human dignity; (4)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diversity of humanity; and (5) the aspiration to a world society of permanent peace. Thirdly, it discusses why we must have a cosmopolitan reading, not a universalistic reading, of Confucianism.  相似文献   

13.
14.
韩国儒学是在本土形成的固有思想基础上,吸收了中国的朱子学,并在适应本国国情的历史中形成的。其固有思想中很早就存在着儒学性的因素,传统思想也与中国的传统儒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使得中国儒学思想很容易地传入并被吸收。而吸收朱子学形成的朝鲜性理学与中国相比,则发生了不少深入而细致的变化。朱子学传入之初便被新兴士大夫们接受,后来以此为指导理念建立了朝鲜王朝,从而被定为国学。与政治的这种紧密而又特殊的关系,使得儒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问,而成为了指导阶层的统治理念、士人阶层的权斗工具。朝鲜儒学者对人的道德心性的深入探索、士人们强烈的历史和现实意识以及学派的分化和党争都与此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国政要引用中国古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加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认同,这也使得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世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儒学是生命哲学。与近代机械论的宇宙观不同,传统儒学的宇宙观是生机论。儒学的目的性本质就是“生”,这种目的性的根据就是生机论的宇宙论,其体现即“仁”,其归旨在“太和”,其实现须要“天人合德”。目的性统贯着儒学的基本问题,它与康德的目的论有较大的差异却与现代深层生态伦理有重要的契合,利用这些思想资源,可以对儒学目的论进行诠释和转化。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article is inspired by Liu's ( 2017 ) idea on how Asian philosophy can, in general, and Confucianism, in particular, contribute to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 practice. We first clarify potential misunderstandings of Liu's ( 2017 ) paper as a theoretical argument for indigenous psychology or as a debate on philosophy 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To interpret and develop Liu's idea, we then conceptualize the concept of culture as canonic (abstract, philosophical and as it appears in classical books or articles) vs. popular (concrete, experiential and as it appears in people's daily lives). Further, since Liu's main point is about canonic rather than popular culture, we focus on canonic culture and propose three principles of it, namely the principle of diversity, the principle of hermeneutics and the principle of inspiration. These principles respectively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and the beneficial function of a canonic culture like Confucianism.  相似文献   

18.
朱汉民先生的《宋明理学通论》 (以下简称《通论》)一书 ,鉴于中国思想史具有综合性特点 ,作者主张从文化或文化学的视界、框架去理解、解释思想史。在把文化分为经验性层面、理性知识层面、信仰层面之后 ,作者指出 ,与此相应 ,“道”、“学”、“术”这三个概念几乎可以涵盖中国思想史的所有内容 :“道”是表现为形上信仰方面的思想 ,“学”是表现为知识体系方面的思想 ,“术”则是表现为操作技能 (经验性 )方面的思想。 (该书第 1 0页 )由此展开的研究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从结构上共分四篇 :依次为总论、北宋理学、南宋元代的理…  相似文献   

19.
20.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职业道德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解读的成果中鲜有所及。孔子所提出的“敬事而信”、“行之以忠”等思想集中反映了儒家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今天,认真研究和吸取儒家职业道德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培养人们爱岗敬业、克尽职守的职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