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教会历史上涌现出一些被信徒拥戴为灵性楷模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教会中的深远影响往往不单是因为其学识渊博,而是因为其灵性经验的丰富和读经亮光的独特,而这却与其灵修功夫有关。他们因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沃土情深意厚,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浸润和滋养,他们的神学思考或灵修默想总是散发出厚厚的中国味道。  相似文献   

2.
董延奎 《天风》2022,(9):15-17
谈及基督徒的灵修,有人用"灵修生活化"或"生活灵修化"来表达,我认为更恰当的表达可用"生活中的灵修",这种表达既有传统的渊源,也使灵修与生活有清晰的分界."生活中的灵修"源于圣依纳爵·罗耀拉的《神操》,是指基督徒从繁忙、嘈杂、烦闷、忧郁中停下来,给自己一些时间与空间进入与神同在的默观,反观自我."生活中的灵修"既出世又入世,是基督徒在时代处境中灵命成长的灵性修为1,也是基督徒不断与主接近的生活见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基督宗教凸显的是信仰和对教会的奉献;道教内丹则更多的关注人的生命内在体验层面.基督宗教灵修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基础的宗教性修炼,以上帝为中心,灵修的目的旨在建立人与天主的关系,是以"爱"为纽带以团体的方式修行,其修行方式外在、被动,忽略了人的主动性地位.这跟道教内丹以人为中心的性命双修以及"我命在我不在天" 的主动修炼有很大差异.对命功的忽视使得基督宗教的灵修在理论上难以提升,在实践上可操作性不高.但事实上,在基督宗教那里,在人与上帝的共融中,很多类似道教内丹修炼的命功体验,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已经发生了.  相似文献   

4.
关于灵修方面的论著,海内外都有不少,可谓汗牛充栋,而且还有迅速增加的趋势。有研究某一个灵修学派的、有研究各大宗教灵修合一的、有从灵修史的脉络中找出新意的;当然教会的不少传统灵修方式无论对于现代的人或为今后的人还是实用的,不可轻易丢掉,因为任何灵修方法都在于帮助人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有此标准,才能分辨出什么是切实可行的,什么是不当的。 教会过去灵修的特征 教会传统的神修学中,一般都是先提出圣德或成全是什么来作为讨论的开端,努力把圣德、成  相似文献   

5.
基督徒的灵修生活乃是灵性修养、灵命成长的生活。通过每天的读经(如同灵性的食粮)、祈祷(如同灵性的呼吸)等方式来亲近神、仰望神、等候神、经历神。从而明白神旨、体贴神意,操练品德、培育灵命、灵性丰富、重新得力。灵修生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灵命及侍奉的好坏。“灵修生活”也简称“灵修”,这是多么广大的题目,这里仅仅就灵修之方法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6.
叶东升 《天风》2001,(7):34
一、什么是灵修 按字面解释,灵修就是“修养灵性”、“修灵”,或者说是灵性生命修习的意思。灵修是内在型的或称为“密室灵交”(歌4:1)。灵修是一个人预备一个安静的时间,专门独自与天父灵交,藉着赞美、读经和祷告与天父有亲密的、和谐的、深厚的属灵相交。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7,(5)
正《圣经(灵修版)》《圣经(灵修版)》为读者实践圣经的教训而出版,将帮助读者借着圣经与神建立个人亲密的关系,从而活出基督丰盛的生命。《圣经(灵修版)》将圣经与日常灵修生活结合,通过经丈的问题提示、注释、各卷简介、专题文章、人物介绍等,助力读者读圣经,给读者以启发、感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位两年前受洗加入教会的弟兄姊妹问起《2021年崇拜灵修记事手册》刊登的大斋期灵修内容,他们对此不是很明白,有的弟兄是第一次了解,有的姊妹问大斋期是不是与别的宗教一样要守斋吃素……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就不一一罗列了。总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弟兄姊妹不了解围绕基督事件产生的教会传统节期、礼仪……经过简单的解释后。  相似文献   

9.
(天亚社印度希盖什讯)印度一些天主教修生接触印度教灵修后,发现有助他们寻找天主,服务人类。在德里的光启神学院就读的耶稣会修生吉尔伯·巴拉说,往访印度教朝圣中心’有助我度克苦生活,了解印度教的灵修传统”。他是29位前往北部里希盖什(智者居所)和霍里瓦尔...  相似文献   

10.
每日的祈祷是灵修的主要内容。但许多信徒在祷告上仍得不着门路,也不知道如何有正常的祷告事奉,现介绍些方法。 一、灵修祷告的两个目的。1、不是为强要强求,乃是为与神交通。灵修时的读经是聆听神的话语,是神向我们说话,领受灵粮。而灵修时的祷告则是我们向神倾心吐意,与神交谈,获得能力。读经是“接受”,祷告是“献呈”。藉着祷告与神亲近。2、不是为立功得奖,乃是为爱的交流。灵修的祷告是我们爱神、敬  相似文献   

11.
胡玉明 《天风》2022,(9):13-15
基督教中国化的本质是神学中国化,灵修中国化则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马丁·路德以圣经为最高权威,重申"因信称义"的教义,不仅推动了宗教改革,也回应了时代的挑战.路德以信心为特征的灵修观,是在其灵性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基督教中国化不断走向深入,神学思想建设成果向信仰实践转化时,路德的"信心灵修观"为灵修中国化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司铎灵修     
灵修是每一位神父的基本要素,就如贯穿于念珠的绳子,有之则聚,无之则散。司铎的生活,若无不断深入的灵性生命相伴,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是难以善尽职责的。下面就个人管见,略谈灵修心得。一、日读《圣经》,不断祈祷灵修是一个动态的生命旅程。一个活泼而充满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3.
正神操是指任何省察、默想、祈祷的灵修神工。如同散步、跑步是为操练身体,准备灵魂,认清天主的圣意,以便调整自己的生活,就是神操。神操由依纳爵及其同伴创立,由耶稣会传承推动,在教会各阶层广为流传,成为天主子民的神医良药。神操与梵二会议所倡导的成圣使命相吻合,回应了在一切事上寻觅天主、寻求爱的时代需要,被称为"在俗人的灵修"、"现代人的灵修"、"忙碌人的灵修"。神操历久不衰,且不断扩大,因为它赋予  相似文献   

14.
耶稣会创始人依纳爵·罗耀拉编写的《神操》是基督教西方历史上最重要的灵修经典之一。作为耶稣会灵修传统的核心资源,《神操》不仅铸就了耶稣会士特殊的灵魂面貌,还维系了耶稣会的精神命脉。本文梳理了耶稣会内对于《神操》和修会灵修传统的悠久的传述和研究传统,尤其注重了20世纪,特别是"梵二会议"以来,全球耶稣会乃至天主教外学者在《神操》及耶稣会灵修传统领域所作出的创新性研究和发现。  相似文献   

15.
并非抽象     
以前,“灵修”、“神修”这两个词语在我的脑海里是非常抽象化的概念,它们给我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感。在我看来,高深的灵修境界只有那些精修圣人曾经达到过,像圣本笃、圣安当、圣十字若望、圣女大德兰、圣五伤方济各等等。对于这些伟大圣人们的精修之德,今天的我们似乎只可遥望而不能企及。这样的观念在我的心中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直到有一次听了一位颇具权威的灵修学专家对“灵修”进行的专题讲座之后,才改变了我心中那陈旧的观念。据这位专家所讲,“灵修”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劳动等行为密…  相似文献   

16.
刘少康 《天风》2014,(6):26-29
一、以正确的态度开始 不少基督徒的灵修生活实在一团糟,除了没有固定的灵修外,更有些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其实,这是大有问题的,因为在神的眼中,我们的内心比我们的外表更为重要。"因为耶和华小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参撒上16:7)所以我们灵修,必须从一个正确的态度开始。  相似文献   

17.
林超群 《天风》2009,(11):60-60
《诗篇》中文版注释书、灵修书在国内教会出版不多,由岳清华博士编著的《诗篇导读》一书,目前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在细读之后愿意隆重推介这本充满生命气息的如诗之作。  相似文献   

18.
灵修神学是一门着重"内在"的神学和有"个性"的神学,"内在"反映其教会性,"个性"反映其在处境中的独特思考。教会性和独特性应该是神学必须具备的要素,也是基督教中国化思考中必须具备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中世纪三位灵修神学家的思想,他们都强调"爱",可称为"爱"的灵修神学传统。我们将从他们的思想中探讨一下神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6,(1)
正所有宗教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修行方式。基督教的灵修与佛教的禅修就是这两个世界性宗教分别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两种特别重要的修行方式,并分别构成其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修行方式在远离世俗、默念信仰的神灵、追求心灵的清净与生命解脱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在一些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从宗教的修行方式、修行目标和宗教体验等角度对这两种修行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既可以解读基督教灵修与佛教禅修的  相似文献   

20.
感谢天主的恩宠、圣神的陪伴!感谢全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为我们创造这次美好的学习机会,我们23位来自不同省份、不同修会的姐妹,紧张而愉快地在香港度过了29天。我们在香港的学习主要有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徐锦尧神父为我们讲授的:“以主为基,以人为本,以史为鉴”的灵修整合课程。另外是耶稣会的董泽龙神父等带领的“依纳爵神操”的体验和学习。这两部分的内容是非常不同的两种灵修方式,但我们觉得这样的课程安排为我们是恰到好处,避免了绝对化的灵修模式。而加深了我们学习从不同的灵修活动中经验天主的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