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雍也》有"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一句,其中"不贰过"的"贰",一般解释为"复",意思是"两次"或"再次","不贰过"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上古文献中"贰"的含义主要是"副""背叛""二心"等,除该例之外,没有发现其他可以解释为"复""再"意义的文句。先秦文献中,"贰"与"贷""貣""忒"因形近而混用的例子常见,而"貣""忒"因与"慝"音近亦常通用,因此,"贰"本字或为"慝","慝"义为"隐情饰非","不贰过"意思是"不隐瞒掩饰过错"。  相似文献   

2.
出土文献《恒先》中的"恒"不能再从时间上的"恒常""恒久"等意义上去理解了,它更不能读为"极"。主要立足于《恒先》文本自身中"恒"的用法和意义,同时根据早期道家宇宙生成论模式的比较和"恒"的位置,根据"恒"字和它在先秦儒家等哲学中的演变,《恒先》中的"恒"同早期道家的"道""一"和"太一"一样,已经成了一个指称恒常物、恒久实体的名词,成了指称宇宙和万物终极根源的概念和符号。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更具现实性,朱子重释先秦儒道哲学。他改造先秦儒道之"日新"、"扩充"、"止于至善"与"自然"、"不见可欲"、"少私寡欲"思想,认为应当保有赤子之心,修养心性,但不能复归于婴儿;应当以天理为主导,"少私寡欲",但不必"不见可欲";应当"扩而充之","止于至善",下格物致知穷理功夫而达到对天理的体认,使天理与纯真自然在大人心中有机结合。本文依据朱子对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三个层次的解读,意在阐明朱子重释先秦儒道哲学的意旨与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儒家经典英译的过程中,"圣""神""天""帝""仁""贤"等概念之间的理解、关联和转换,特别突出地折射出中西之间的思想碰撞。而"强为之名"的翻译似乎可以建立对应的概念系统,却未必意味着真正的"会通"。理雅各的《中国经典》之所以不可替代,也许恰恰由于他始终处于基督教传教士和中国经典译介者的身份纠葛,从而无法"求同"的文本却成全了迂回辗转的比较和释义。就此,从"至诚如神"到"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从"惟曰其助上帝"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等等,在理雅各的译文中都成为"释"而不仅是"译"。这对儒耶对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ετδοξ"或"τδεα"是柏拉图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其哲学用法和意义建立于它们在前柏拉图文献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非哲学用法之上。在柏拉图成熟的理念论中,"ετδοξ"或τδεα"既是"共相",也是"完美模型";既是普遍概念或"本质",也是具有因果效应的"形式因"和"目的因";既是"种"或"属",也是"个别"。其复杂性恰好反映了柏拉图把"ετδοξ"或"τδεα"之为"外表/模样"、"形状/形式"和"类型/种类"这些先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融合、提炼和重塑的理论努力。  相似文献   

6.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对"诚""敬"的重视肇始于先秦时期。在传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宋代的程朱理学进一步拔高了"诚""敬"的地位,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使之成为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生修养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对"诚""敬"的践履及其社会意义也有独到的阐发。显然,程朱理学有关"诚""敬"理论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仍具有不容忽视的当代价值,但要获得理想的社会效果,离不开现代民主与法治。  相似文献   

7.
哲学本质上就是诠释学。对概念的理解与解释,构成了哲学工作的核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interpretation"通常与诠释学关联在一起,有时甚至就被看作"诠释学"的同义词。然而,在哲学文献中,这个词往往是不同语词的翻译,比如"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Auffassung"或"Auslegung"。虽然作为翻译的结果,这些词都有一个统一的形式"interpretation",但其意义或用法不尽相同,甚至完全对立。从诠释学的视角对"interpretation"这一术语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呼应和补充:语词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用法,也在于对其用法的理解与解释。  相似文献   

8.
种方 《孔子研究》2020,(2):109-117
"束帛聘贤说"是经学家对《周易》贲卦六五爻辞之"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的一种普遍理解,目前可见最早抱有一定束帛聘贤说倾向、并能确定时代的经学家为荀爽。在他之前,还有一部存在时代争议的《易林》,其中虽然提到束帛聘贤,但并不以之为贲卦六五爻辞的解释。明确论述了"束帛聘贤说"的学者则为王肃。但有证据表明,在荀爽之前束帛聘贤说已经产生。对比先秦及汉初典籍对束帛用法的记录,可知束帛聘贤并不符合先秦的礼制,束帛聘贤的行为直到汉初才有文献记录。因此可以说,在束帛聘贤的做法产生之后,汉代经学家们受到时代的影响,才开始用束帛聘贤说来解经,束帛聘贤的观念也因此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9.
今人对"道"的理解,多受《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以及《道德经》"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等的影响,强调其超越的、形而上的含义。若从字源考察则发现,在先秦等早期文献中,"道"的本字之一作"导"(導),本义为"导人行"。由"导人行"引申出"直"、"正"两义。"直"为物理上导人行,"正"为人事上导人行。此外,"道"还有"理"、"通"等义。"理"指文理、梳理,"通"指通达、通顺。总体上看,在早期文献中,"道"的所谓超越的、形而上的含义并不明显;即使后世作为一个重要思想范畴的"道",其主要含义也是引导人们更好或正确地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生活。因此,"道"本质上是一个此岸取向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用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检索"意""志""意志"等词汇,运用内容分析法,发现中国文化认为"意""志"是人体器官"心"所具有的能力,心包含"性"与"情","意"、"志"统属于"情";基于此,先秦文献中使用"意"或"志"时可以互换,"志意"、"意志"含义相同;心以自禁、自使的能力"节"意、"立"志,于此层面上所说的"意志"才具有心理学含义,指克服自身缺陷而与善性合一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证僧传所载南北朝四论研习者的行迹史料,并辨析"四论""四论师"四论宗"等术语的来源。本文认为"四论师""四论学派"是日本学术界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使用的概念,"四论宗"是学术意义上的虚设。学术界提出四论师、四论学派虽有合理性,但不论是"四论师"还是"四论学派",都不具有与成实、三论同样的师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广西龙胜苗族人话中有一个分布和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哩”,其意义与用法复杂。它既可以作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表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又可作为部分名词、人称代词的后随成分,与名词结合表示事物名称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与人称代词结合表复数形式,具有特殊的构词功能。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学而》篇"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一句,历来歧解众多,但主要表现为"亲亲"与"亲贤"两种不同的诠释意向,基本都以孔孟仁学为其根本指向,是对孔孟仁学实践的具体阐发。随时代发展其诠释视域经历了"人之德行""人之才能""人之为学""人之修行"与"人之交际""人之择姻"等由内到外的转化。"德才学修"视域下的"亲亲"与"亲贤",主要向内指向仁学的克己修身层面,而"交际择姻"视域下的"亲亲"与"亲贤",主要向外指向仁学的爱人亲民层面。"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其内涵在时代环境、学术取向和语言事实三者之间的互动制约中逐渐走向了丰富。  相似文献   

14.
"齐物论"是先秦诸子关注的一个普遍论题,慎到等人持有不同于庄子传世的"齐物"思想。《庄子·天下》评述了慎到的"齐物论",为理解慎到的思想提供了新视角。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基础是"齐万物以为首",如果以君王为齐物主体,以"法"为齐物标准,以民情为齐物对象,以因循为处世态度,则可将道家的"齐物论"转换成法家的"齐民论"。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实质就是法家"齐民治国"的政治理论,为法家治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由于慎到"齐物论"兼有"法"的主宰性和主体的无我无知等特征,其思想存在"身心分裂""尚法而无法""蔽于法而不知贤"和"有见于后无见于先"等矛盾。  相似文献   

15.
《庄子·至乐》中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是关于庄子婚姻的唯一记载,但可由此契入,窥探庄子的婚姻世界。妻始死时庄子"概然",与《礼记·檀弓》"慨然"的用法比较,非如一些注家所说是"同于众人而哀",人哭亦哭的哀背后更多的是有所感叹,处于"有情与无情"之间。而先秦"歌""哭"对言语境下"鼓盆而歌"是乐歌;"逍遥游"的独立自由与"人间世"的入世随顺决定了有独身气质的庄子选择婚姻"寄""寓"于世,但这只是"不得已"的无心之举,"鼓盆而歌"是两种思想交织的题中之义;庄子对儒家"五伦"进行消解,虽特重"朋友",与惠施却不能达"外死生、无终始"之境,终至"朋友"一伦也被推翻。庄子由此真正在"逍遥游"与"人间世"间"两行"。  相似文献   

16.
"对越在天"出自《诗经·周颂·清庙》,此后在魏晋隋唐有"对越两仪""对越天休""对越三才"等词语出现。到了宋明时期,在理学家的影响下,"对越上帝""对越神明"等"对越"词组广泛流行。在理学家的诠释下,"对越"成为儒门自我修养的重要工夫,同时也赋予了"对越"以新的思想意义。与晋唐旧注中的意义不同,"对越"在理学中更多地具有"面对""对接""通达"等意思,体现了人心与天心、上帝之心的贯通。  相似文献   

17.
禅诗既有诗的韵律,又有禅的意味,在唐代发展得非常繁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寒山是唐代著名诗僧,青年时参加科举屡次不第,于30岁左右隐于天台山。寒山禅诗在"物境""情境""意境"这三重世界中达到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寒山禅诗隐于文字背后有意味深长的哲学和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8.
先秦有两个公孙龙:一是孔门弟子,一是六国时辩士。但明代以前,这两个公孙龙却没有得到有效区分,因而公孙龙字子秉之说,一直在然疑之间。据古人名字相应之理,孔门弟子公孙龙,名公孙砻,字子石;辩者公孙龙,名公孙龓,字子秉。《说文》云:"龓,兼有也。"又云:"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龙"与"龓"通假,有"兼包"、"占尽"、"专有"之义,其用字之例就在孟子所引季孙"龙断"一语。但孟子以"求龙断而登之"释其词,却曲解了季孙本意,以致后世注家皆从孟子而以"冈垄之断而高者"释其义。  相似文献   

19.
王弼易学中的"象""意"理论,其学术渊源可溯及两汉乃至先秦。《易传》提出了"立象尽意"的"象""意"观。此"象""意"观由先秦传入汉代,成为汉代易学家治易的一条重要原则。王弼将此说改造为"意以象尽"。西汉新易学构建了宇宙生成论,提出了"理生象"的学术观点。王弼据此阐发了"象生于意"的"象""意"说。审视王弼易学"象""意"理论渊源可知,王弼并非否定卦爻象的作用,更不是舍"象"而不谈,他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整体总结、反思易象与易义之关系。  相似文献   

20.
《系辞上传》有"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一节,其"参伍"之原意非指数目,而是参合比伍的意思;"错综"则是错杂交互而统合有序。就文本语境而言,"参伍""错综"首先是指行筮过程中蓍策的参合比伍、错综统合,继而是指卦爻象数的参合交互的有机变通。古人多从"参伍"之语源义三五之数立论,一方面以"参伍""错综"诠解"大衍筮法",使得大衍筮法内蕴之机理愈发精微,筮占理论更为丰富;另一方面随着易图学的兴起,"参伍""错综"成为易图学建构和发展的基础性理论,为易图学将"河图""洛书"的阴阳五行数理与易学八卦六十四卦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思想依托。在此过程中,"参伍""错综"之意义也获得了极大丰富,由最初之一般思想性之文辞衍生为意义繁复的象数学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