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东 《孔子研究》2020,(3):147-158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周流之图》有图三十六幅,线纹木刻,版本属张楷《圣迹图》系统。制作者蔺友芳(字佩春或佩香,号仲山),康熙十八至二十一年为青浦县令,在任期间受青浦孔宅石刻《圣迹图》的启发,聘请陈尹为画师,绘制了此图。赞辞为蔺友芳新作,序事及图画编次当来自吴嘉谟《孔圣家语图》。  相似文献   

2.
《孔子圣迹图》是依据《史记·孔子世家》,兼及《论语》、《孟子》、《孔子家语》等所载孔子生平事迹为主题创作的连环画,被西方艺术史领域纳为"圣人画传"(pictorial biography/hagiography)或"叙事画"(narrative illustration)。它是研究孔子图像和相关历史文化艺术的珍贵文献。其艺术风格受早期中国圣贤画像、讽谏画以及宗教画传等影响,大约形成于唐宋以后,成熟于元明时期(学术界说法不一),传世作品多见于明清以降。《孔子圣迹图》学术史与其艺术史一同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时间。中国、海外日韩儒家文化圈、欧美均形成区域性学术史。本文对《孔子圣迹图》20世纪以来近现代学术史的研究成果、存疑、争议、局限和发展方向进行全面回顾和展望,包括:(1)创作主题与研究范畴。(2)最早的《孔子圣迹图》。(3)风格起源与演变。(4)媒介与版本。(5)文本来源。(6)资助者、创作意图与受众。(7)收藏与编目。(8)海外制作与传播。(9)研究方法与视角。(10)研究局限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圣迹图》版本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 ,研究孔子的专书中涉及《圣迹图》版本研究的几乎没有 ,且为之介绍的专文也难得一见。《圣迹图》有绘本、石刻本、木刻本三种类型 ,乃为画家及刻梓者出自以垂永久之思 ,以求望图而知所考据 ,入室如见其人之感受。从中国版画史的角度来看 ,《圣迹图》中孔子形象 ,为后人运用想像力 ,揣摩当时的情景 ,选取孔子生平事迹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难忘情节创造出来的。本文就传世的各种版本及内容作一些考证及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顾欢生平及其儒道思想,对《夷夏论》的主要内容作了分析介绍,并描述了佛与儒道"夷夏"论争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5.
子夏及其传经之学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夏是孔子后期的弟子 ,他果敢率直、为人勇武 ,善与贤己者处 ,孔子生前 ,子夏曾经出仕 ,孔子去世后 ,他主要在魏国西河讲学。子夏于诸经皆有钻研 ,也有所侧重。他尤善于《诗》《乐》 ,曾作《诗大序》 ;他也研习《尚书》 ,但不如他经 ;他擅长《易》理 ,今传孔子《易传》很可能出于子夏的传述 ;他于礼学则长于丧服研究 ,撰有《丧服传》 ;于《春秋》学 ,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公》《谷》二传都出于子夏的传授。子夏修习儒经 ,擅长发掘经文的微言大义。孔子“述而不作” ,他整理编订六经 ,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子夏所传经学 ,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晏子及《晏子春秋》古来多有评说。虽然臧否不一,爱恶有异,但总起来是誉多毁少,多所肯定。孔子与晏子并非志同道合,交相毁亦交相誉。孔子曾数赞晏子是“达于礼”、“合于义”的“君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并表示“以兄事之,而加爱敬” (见《论语》及《孔子家语》)。司马迁则大动感情地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管晏列传》)其后论者蜂起,或以儒者赞之,或以墨者称之,或谓非儒非  相似文献   

7.
聚焦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院的7幅清代绘画《天后圣迹图》,对该图的传承情况、基本内容、使用功能、艺术水平以及地域文化特色等进行综合考察.指出荷兰藏《天后圣迹图》的使用功能很可能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天后圣母事迹图志》一样,作为皇室成员或高级官员的私人收藏与交流之用.并认为此图当为京津一带的画师所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方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9,(6):152-156
《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史地学巨著,也是一部呈现众多异域形象及表现文化观念变迁的作品,在形象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来探析《海国图志》,笔者发现,魏源以睁眼看世界的眼光,以"夷"的套话囊括了众多的"他者"形象。由于社会与时代的深刻变革,《海国图志》中"夷"的套话发生了深刻的裂变,体现了古近之交思想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也彰显了魏源卓越的文化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9.
孟冲 《管子学刊》2014,(1):120-122,128
诸家学者普遍认为《论语》所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章是孔子对异己之说的攻讦、抨击之语,但是这种带有浓厚文化专制色彩的释解,似乎与孔子一贯宣扬的兼蓄思想格格不入。论者在考诸《孔子家语》等古籍中子贡与孔子论议"政在异端"的记载、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攻"作"功"字以及《论语》的文本编撰特点之后,认为此章与《为政》篇篇旨相承,所论乃是为政之事,是孔子"各因其事"的一种为政理念。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子在齐闻韶"章表述的是孔子与音乐交集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学者围绕此章释义进行了多层面的思想对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认为孔子借闻《韶》忘味表达对天下无道的悲痛,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意识;程颐、朱熹等通过对孔子与《韶》乐关系的分析呈现了理学家所向往的圣人境界;而现代学者如钱穆、徐复观等人认为该章传达着儒家的艺术精神。本文通过对《论语》"子在齐闻《韶》"章的诠释史考察,揭示孔子"在齐闻《韶》"事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的不同思想意蕴,最后落脚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借以深化对儒家与音乐关系的理解,领略经典在塑造文化传统中的历史影响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