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它按表示事物单位和表示动作单位的不同而分成物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大类中又可分成若干小类,如物量词可根据其使用特点分成个体量词、临时量词和集合量词等等。量词运用的普遍化和多样化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不可计数的事物需通过量词的表达变成可计数的,这是一般语种都共同的,但可计数的事物也需用量词则是汉语所特有的;在现代  相似文献   

2.
“多数”是自然语言中常用的一个表示事物数量的语词,对其进行精确的逻辑分析,不仅是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助于提高逻辑自身的表达能力。因此,本文力图结合有关的理论,对其进行探究。 一、“多数”的特性及经典一阶逻辑的局限性 “多数”与自然语言中表示事物数量的其它词,如“所有”、“有的”等,具有类似的语法性质和功能。它可以被用作代词,也可以被用作形容词。而“所有”、“有的”等词,能被经典一阶逻辑看作逻辑量词,做精确分析,那么,“多数”能否作为逻辑量词来解析呢?  相似文献   

3.
“双系统”和“双向选择组合网络”理论认为,在汉语使用者的心理词典中存在名词系统和量词系统,两者之间存在双向选择关系。采用启动范式考察在名词短语产生和理解中量词的名词搭配量、名词的量词拥有量和量词-名词定配率对个体量词通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量词的名词搭配量、名词的量词拥有量和量词-名词定配率显著地影响量词的词汇通达,量词和名词之间是双向选择关系。量词通达是直接通达和间接通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一阶逻辑里有两个基本的量词,即:全称量词“所有”和存在量词“有的”。在引进等词后,可以定义出“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个”,“恰好有n个”(n≥1)这些数量量词。传统逻辑也讨论过“多数”,“少数”,“几乎所有”等词项的含义。这些词项也可以在带等词的一阶逻辑中得到表达和处理。传统逻辑一般认为“多数S是P”蕴涵“少数S不是P”,“少数S是P”蕴涵“多数S不是P”。“所有S是P”不蕴涵“多数S是P”。“没有S是P”不蕴涵“少数S不是P”。“多数S是P”不蕴涵“少数S是P”等等。这种理解的关键在于“所有S是P,并且有S”不算“多数S是P”。上述这种理解并不能完全解释自然语言里使用“多数”和“少数”的情况。在投票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的使用是很常见的。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称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张静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说:“数量词是数词和量词的合称,‘数’表示数目.‘量’是单位”: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写道:“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最词是名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量  相似文献   

6.
不少语言学家称汉语量词为“华人所独”,并指出汉语量词是汉语的特征之一。从汉语量词独具的特点而言,确实是很有道理的。现代汉语量词丰富、发达、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在世界诸种语言中确实是比较少有的语言现象。因而研究、探讨现代汉语量词的规律和特征,显然是有价值的。现代汉语量词之所以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不仅因为它具有理性意义,而且具有色彩意义。这种色彩意义还是多方面的。现代汉语量词的色彩意义,有形象色彩,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性质”和“属性”分别作了如下定义: 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属性: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1)。在日常生活中,“性质”一词固然有时被用如“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一意义,例如: “这个问题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人性,即人的性质。”两例中的“性质”都如此解。但是,“性质”一词还有一常用义,即统称“个别事物形状、颜色、气味、动作以及其他的较复杂的运动形态”,如苹果具有“红的、圆的、香的”等等性质,而这些性质  相似文献   

8.
苗丹民  董燕 《心理科学》1997,20(6):551-552,,524,
在人员选拔和心理素质评价研究中,需要通过被研究者在特定的问题、事件或情境上所作出的评价,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为了确保评价的可靠性,在量表设定上多采用自然语言的回答方式,如是或否,或极重要、很重要、较重要、稍重要等.等级性自然语言可表征人们评价事物的心理量,称语义量词.但这些语义量词不是一个数值,而是一个边界不确定的数量范围,难以作数量化分析,一直是心理测量方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马谋超提出的模糊评判的“多级估量法”[‘l为等级性自然语言的数量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优秀军事指挥员心理选拔与…  相似文献   

9.
<正>7.平钩。这种钩亦称托钩,系从隶法而来,呈弧形,钩平且长,不向上翘。如“得”“为”等字。8.横折钩。这是横画与竖钩相结合而成的一种钩。先露锋写横画,至右端或折或圆转下行作竖钩。出钩须短而有力,和左部笔画相呼应。依据字形有高折钩、矮折钩、斜折钩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的书写方法相同,只是在体势上略有区别。高折钩体形较高大,有横平竖直之感;  相似文献   

10.
古典对当方阵可同溯到亚里士多德逻辑,并且自此后就一直被广泛地讨论,特别是在中世纪和现代。它刻画了所有、没有、并非所有和某些这四个量词之间的特定逻辑关系,即对当关系。亚里十多德和传统逻辑学家,以及人多数当代语言学家,都把“所有”看作具有存在预设,也即“所有A是B”可以推山“存在A”,而现代逻辑则放弃了这一假定。用现代逻辑对“所有”的解释来代替亚里十多德的解释(对“并非所有”也可以作类似处理),就产生了现代版本的对当方阵。近年来有许多争论,探讨这两个方阵中哪一个是正确的。本文中我的主要观点是,这个问题不是,或者不应该主要是关于存在预设的,毋宁说它是关于否定的模式的。我认为现代方阵表述了自然语言中否定的一般模式,而传统方阵则没有做到这一点。明乎此,不仅需要把对当方阵应用于四个亚里士多德量词,还需要把它应用到这一类型的广义量词上。现代方阵上的任一量词所展示的否定的模式,常常不是在传统方阵中发现的对当关系。本文提供了一些技术性结果和工具,阐述了解释各种英语限定词的量词方阵的若干例子。本文最后一个例子引入了否定的第二模式。它伴随特定复杂量词出现,也能够在方阵中被表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用现代哲学范畴论述了郭象哲学的理论思维意义及其内在矛盾。作者说,郭象否定“造物主”和“以无为本”,肯定宇宙中的事物(“有”)是“常存”、这有其合理的一面,表明了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他不能区分宇宙存在的全体“有”和具体存在物,因而又错误地肯定了具体事物的“常存”。他强调事物的“自性”,注意事物的差别性,但由于忽视共性,因而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在认识上陷入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他主张“崇有”、“独化”、“无故”、“无因”,反对目的论是很有特色的,但主张事物要“顺性”、“安命”,因而取消了能动性。他接触到了认识必然就是自由的问题,但他的必然性是在无限可能中实现的,是纯偶然性,因而他的所谓“逍遥”(自由)只是一种主观精神境界。他认识到了差别性和无差别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认为具体事物都是绝对存在,因而就取消了相对和绝对的区别。他的“所以迹”(事物的自性)和“迹”(事物的活动)概念的提出,表明他看到了事物及事物活动的联系,但他所说的“所以迹”是不可认识的,类似康德的“物自体”。本文认为,郭象哲学是适应门阀世族需要、为门阀世族统治作论证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要明确表示指人、物、事的名词是个单独个体,可以采用下列办法: (A)在这个名词前边用上数词“一”和适合的量词,如:一个运动员、一瓶酒、一种行为。 (B)在这个名词后边用上“之一”,  相似文献   

13.
齐白石有一方印,“浮生无一日不画”,短短七个字,却意味深长。 第一重感动是因这几十年的坚守与执著,勤画不辍。“人如果能为自身以外的事物而生存,那么就将冲破生命的开端。”爱因斯坦道破了追寻的意义。追寻本身即是幸福。  相似文献   

14.
陈栩茜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1,43(8):863-877
通过三个实验, 考察了时间隐喻在汉语时间量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表明, 当时间量词的水平方向隐喻(“长–短”)与字词的空间长度特征(“长–短”或“宽–窄”)不一致时, 语义加工受到了干扰; 实验2表明, 虽然“高–矮”亦为字词的空间特征, 但对时间量词的语义加工没有显著的影响, 证明时间的空间隐喻受讲话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影响; 实验3表明, 通过使用不同长度的背景降低了字形变化对于语义加工的影响之后, 与字形一致、隐喻不一致的条件比, 字形和隐喻皆不一致的条件引起了更大的干扰。整个研究表明, 汉语讲话者的时间隐喻只受空间的水平方向特征(“长–短”或“宽–窄”)影响, 不受空间的竖直方向特征(“高–矮”)影响。时间概念以空间长度特征为中介, 在长时记忆中与知觉符号同时储存。  相似文献   

15.
在笑话的海洋中,有一束浪花颇为耀眼,这就是“关系笑话”,它是由误用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引起的。且看一例: 马隆原计划在抵达贝鲁特七小时后与心上人举行婚礼,但他要搭乘的由开罗至贝鲁特的飞机却晚点了。他在机场上心绪不宁、坐立不安,便给远方焦急等待的未婚妻发去一封电报,电文如下: “飞往贝鲁特的班机晚点了,在我到达之前,请你不要结婚。” “结婚”本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可这位先生却将它用在一个人身上,岂不可笑!再看: 父子俩走在街上。一位只认得这位父亲的过路人,问他身边的年轻人是谁。这位父亲高声说道: “此人虽是皇上宠爱的吏部尚书的真正外孙的九代嫡亲女婿,却是我的儿子。” 儿子本是普普通通的,可父亲却挖空心思地将其与皇上和吏部尚书挂起钩来。如此牵强附会,怎不令人啼笑皆非! “关系笑话”就是这样:它或者把事物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6.
“矛盾就是事物”这一提法有其特定的涵义,不能曲解。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同黑格尔说的“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转引自列宁的《哲学笔记》第144页)一样,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的简要表述。说“矛盾就是事物”,并非就是说二者是沒有內在差别的绝对等同、僵死的同一。既然主词和宾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表明了二者有着内在的差别。同样,矛盾即是运动,即是过程,即是思想的说法,也绝不是把矛盾和运动、过程、思想简单地等同起来。事物不仅仅是“有形有体,被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它和“存在”是同等  相似文献   

17.
怎样“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叫正确处理矛盾?从哲学上来说,就是要正确地处理统一和斗争的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什么叫统一?什么叫斗争?从矛盾中的一方在争取自己的发展中如何处理同它的对方的关系来看问题,“统一”就是指矛盾中的一方利用(依赖)对方的存在和发展来发展自  相似文献   

18.
潘开祥  张铁忠 《心理科学》1997,20(5):466-467
1引言儿童自幼便用模糊概念,模糊概念是概括地反映事物模糊性的概念。模糊语词在儿童的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理解精确概念一样,儿童对模糊概念的理解也经历从不确切到确切的发展过程。与大小有关的差别量词是典型的模糊词,没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但在儿童语言中出现损率较高,所以本实验想就这类差别量词作一初步研究.2目的探讨4-10岁儿童理解大小概念(差别量词)的年龄特点,及达到成熟水平的发展过程,为幼儿园或小学儿童的概念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3方法3.1被试把4-10岁儿童按年龄分成七个组,分别对应于小、中、大班,小…  相似文献   

19.
词义派生的逻辑分类,是指在一个词派生出新义后,按其基本义和新义间的逻辑变化关系所做的划分。大致包括六种类型: 1、通称变专指即基本义是表某类事物的统称,新义则变为专指该类事物的某个具体个体。如“第三者”: 基本义:当事双方以外的人或团体。新义:专指插足于夫妻双方之间,与其中一方保持不正当关系的人。例:“它还多少触及了当今生活日趋变化和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如……第三者插足,青年婚姻”。(《人民日报》87年7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一种推导有效关系三段论格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建基于广义量词理论和命题逻辑的一些基本原理,包括代入法、演绎定理、前提代换、引入存在假设、等价变换等。本文显示利用此方法,不仅可推导包含经典量词的关系三段论,还可推导出包含非经典量词(例如数值量词、比例量词、模糊量词)的关系三段论。除了讨论包含一般二元谓词的关系三段论外,本文也讨论了包含比较形容词的关系三段论,同时也证明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并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