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国英同志在《关于矛盾的不同类型及其解决办法的探讨》(见《哲学研究》1980年第2期)一文中,就我们现实生活中大量遇到的矛盾的“结合”问题,以及由这个问题派生出来的有关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分类及其解决办法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对于深入研究唯物辩证法,特别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有关问题,是有意义的。但是,在有关矛盾“结合”以及客观上是否存在着以同一性为主或斗争性为主的矛盾等基本理论问题上,我们与卢国英同志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我们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向卢国英和其他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2.
《国内哲学动态》今年第一期登载了兰秀良同志的《关于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问题》一文,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我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就教于兰秀良同志。关于怎样确定道德关系中的特殊矛盾,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王永祥同志是“文革”前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先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读研究生,后来辗转去了河北社会科学院。他一直从事辩证法史的研究,特别是有关矛盾理论的研究。在这个领域他已出版有《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和《西方同一思想史》两本专著,这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矛盾问题新探》,收入的则是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研究此问题的系列论文和论著的有关章节。这可以说是他多年潜心研究矛盾问题的结晶。矛盾理论作为辩证法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世界观及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矛盾…  相似文献   

4.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品德修养的影响,是近几年思想战线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志发表了正确的、有益的见解,但是,也有人散布了一些错误观点,造成思想混乱,  相似文献   

5.
内因和外因     
什么是内因,什么是外因,它们的关系如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唯物辩证法对这个问题早已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也对此做了十分明确的解释。然而,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的学说表示反对和怀疑者从来没有绝迹。我们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也做了些探讨,发表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但也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误解、混乱和错误。本文也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意见,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6.
自本刊1983年第9期发表王恒君同志的《时间变慢质疑》一文后,我们陆续收到一些与该文商榷的稿子和信件。为此,我们请教了几位对相对论有一定研究的,同志。他们认为,相对论的时间定义是依赖于某些物理过程(如光信号对钟)所作出的。相对论的时间变慢是一种非常新奇的性质,它确实没有穷尽时间概念的所有含义,如何从哲学上正确地概括相对论的成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在进行讨论。我们期望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取得新的进展。鉴于本刊篇幅所限,不可能过多地发表这方面的专文,现仅发表乐传新同志的来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读了杨超同志的《论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一文(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2期),很受启发,电有一些不同意见。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矛盾论》的精神实质,我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意见,并与杨超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我刊过去曾经发表过一些论文。自从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来,我们收到不少讨论这个问题的来稿。这些稿件,大多数对我刊登载的肖范模、定思,屈万山几位同志的文章提出了批评,也有一部分稿件是讨论苏联卡马里同志关于上层建筑的意见的。由于篇幅有限,这些文章不能一一刊登,因此感到有必耍对读者先作一个简略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分歧继续存在着于世诚同志在《哲学研究》1962年第三期上发表的文章,是两年多前开始的争论的继续。但是这篇文章本身也表明,那次争论不是没有成果的,至少弄清了这样一个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同一性的论点是错误的。本来于世诚同志在他的第二篇讨论文章里似乎也想改正他这个论点,但是提得比较含混,而且声明这只是“个别提法”。现在他明白地承认了错误,并且也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样看来,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在这种新形势下,许多哲学工作者提出了思维方式如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并且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什么是思维方式?在讨论中,对改革需要何种思维方式问题,许多同志都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于什么是思维方式这一问题,只有少数同志简略地予以阐述。因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很不充分的。有的同志认为,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逻辑。它是人们物质活动的产  相似文献   

11.
《逻辑与语言学习》增设“问题求解”专栏,很好,很受欢迎,广大读者很感兴趣。它无疑是促进逻辑与语言学习,浓郁学术空气,提高学术水平的好专栏。90年第一期刊登邢运中同志的《二难》文章之后,第四、五期又连续发表了吴坚、刘明明、曾荷荪同志的文章,以解答邢文提出的疑难。在此,笔者冒昧地发表如下浅见,与以上三位同志商榷兼答邢运中同志,望读者指教。吴坚同志的《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盾概念的论域》(见90年第四期)一文中说:概念“S”反映的对象在“P”和“非P”这对矛盾(?)念的论域之内,是我们可以从“所有S不是P”推出“所有S是非P”或从“所有S不是非P”推出“所有S是P”的一个必要条件,并断定邢文所举“正方形不是等边三角形,所以,正方形是非等边三角形”等  相似文献   

12.
一周谷城先生于1956年2月到1958年10月这个期间,一共发表了七篇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文章。除第一篇文章“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以外,其它几篇都是对反对周先生意见的同志们的反驳。周先生和这些同志的意见究竟分歧在那里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对形式逻辑的性质的看法上,其它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派生出来的。因此,这篇文章就准备专就这个问题来谈谈。  相似文献   

13.
1980年,杨超同志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问世,此书提出“过程论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这个观点,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重视。前不久,陶富源同志发表文章,论述了“过程”这个范畴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学术理论界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现将杨超同志和陶富源同志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简述如下,供研究参考。杨超同志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理”。又说:“矛盾即过程,历史即过程、真理即过程”,“实践论、矛盾论、过程论三者是完全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第323页。以下  相似文献   

14.
《延安大学学报》一九九一年第二期刊载了冯力平同志的《关系判断的分类与命名》(以下简称冯文)。该文指出了现行普通逻辑教科书中有关关系的分类和命名所导致的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逻辑教科书里出现逻辑矛盾,的确值得警觉,而且也十分有必要改正过来,冯文力求做到这一点,但其结果却并不太令人满意,很有商榷的余地。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六五年第二期《哲学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该杂志编委之一、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И.С.纳尔斯基写的这篇总结性的文章。他把从一九六二年以来围绕如何理解机械运动的矛盾问题在这本杂志上进行的争论,做了简要的介绍,对已发表了的有关文章重点地进行了评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四点结论,并认为如不考虑这些结论,以后对这个问题的任何争论都不能成功地展开。作者指出,静止和运动、间断和连续、有限和无限等等的矛盾问题,今天已经从抽象的思考变为现代物理学、数学及其它科学的迫切的和极为具体的问题。所以逻辑学家、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大大增加了。解决这个问题必将有助于解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问题。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的四点结论是:①机械运动是辩证矛盾的过程。离开反映论的范围来全面分析机械运动的辩证矛盾是不可能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同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观点等同起来是错误的。②按照“有与没有”公式建立起来的充满矛盾的议论或者是错误的论断,或者是需要通过精确化过程而加以解决的任务的表述。辩证法不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在理论认识的一切阶段上起作用,但形式逻辑是辩证逻辑的从属方面。③辩证矛盾为了以理论判断形式表现自己,并不要求在这些判断中具有意义上相同的、同时既肯定又否定的谓词。④争论表明可以用不同的、包括用不矛盾的方式来描写机械运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在认识上“把握”它。辩证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辩证矛盾的类型学。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上发表了林邦瑾同志的《“矛盾”命题的无矛盾形式》一文,其中第二部分试图把命题“运动着的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形式化。但这个形式化依据于一点,即是否当m趋近于无穷时,区间[Sm,S′_m]和[S_m,S(m+1)]可以看成同一地方;这种看法是值得商  相似文献   

17.
现代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愈来愈增强,并对认识论发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目前有许多同志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哲学研究》1987半第1期)一文中,对此问题及其哲学意义,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概括。这对于深入了解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认识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他的文章中,也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的同志已著文发表了不同见解。我想就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不是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主体因素的增强是不是否定了认识中的客观内容等问题,同汪信砚同志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导。  相似文献   

18.
1965年第4期《哲学研究》发表了赵纪彬同志的《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来源及其矛盾调和论的逻辑归宿》一文。这篇文章有许多新的见解,读后对人有启发。现在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初步看法。对孔子这个人和他的学说如何估价,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对孔子的学说的解释也存在着分歧,这个问题看来不可能短期内获得解决。赵纪彬同志对先秦哲学史下过多年的工夫,自成一家之言。对于赵纪彬同志的学术见解,人们可以赞同,也可以持不同的看法。凡属于学术争鸣范围的问题,尽可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致。但必须指出,在我们今天,不论怎么争,怎么鸣,研究哲学史总不能离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科学研究中如何处理观点和资料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若干有益的见解。我们认为,如何处理观点和资料,是关系到学风的一个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毛泽东同志经常教导我们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作指导去说明实际问题(包括历史上的问题)。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常说的“有的放矢”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达篇著名的论文中写道:  相似文献   

20.
本刊发表李勋的《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不应属于矛盾的普遍性》一文以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其中大多数是和李勋同志商榷的。一些来稿认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矛盾的普遍性的两种含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是就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性质的普遍性两方面而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