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厚养薄葬     
“厚养薄葬”是我国穆斯林的优良传统,明代著名伊斯兰学者王岱舆所著《正教真诠》至孝章中专门论述了为人子者孝敬父母的内容。他说:“尔民事主,暨尔双亲”,“事主以下莫大于事亲。孝也者,其为人之本欤”。他主张“奉亲于无过之地,使不堕逆流之中;脱离还报之苦,更享无量之福”的厚养。清代著名伊斯兰学者刘智也在所著  相似文献   

2.
王岱舆是明末清初著名回族伊斯兰学者。他从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出发,同时结合苏非神秘主义的修道方式,在自己的汉文译著中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方法。本文着重从“习学”、“三品十条”和“正心”等方面,讨论了王岱舆的伊斯兰道德修养观及其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伊斯兰教早在唐代即已传入。但历史留给我们的空白很多。特别是明末清初时期,南京曾涌现出一些举国闻名的学者和译著家。如马君实(著《卫真要略》)、王岱舆(著《正教真诠》、《清真大学》、  相似文献   

4.
一、清真产业的定义及特点清真产业(Halal industry)是以伊斯兰文化为背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而形成的兼具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兴产业类别。细究其含义,“清真”之要义来源于文化,体现了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信仰;“产业”之要义来源于经济,在西方经济学界,产业指的是生产同种或同类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相似文献   

5.
王岱舆作为明末清初四教(儒、释、道、回)皆通的伊斯兰著名学者,他提出的“天命有三品”论,既适应了当时以儒家为主流文化的背景,也保持了其独特的伊斯兰性,在巧妙地处理与儒家天命观分歧的同时,又开放地拿儒家文化为己所用,从而为两种文明都赢得了宽松的环境,使得两种文明能够共存、共荣、共同发展。本文从王岱舆天命观与儒家天命观的介绍入手,分析其与儒家天命观的契合与分歧。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及其中国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其一,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如清代著名的回儒大师刘智所言:“虽载在天方之书,而不异乎儒者之典,遵习天方之礼,即犹遵习先圣先王之教也。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另一位回儒大师马注在比较伊斯兰教与儒家之后说:“圣不同时而道同,语不同音而义同,字不同迹而理同,教不同术而认同,服不同制而心同。”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常德市清真寺始建于元末明初,素有“培养阿訇的摇篮”之称。常德寺历来重视穆斯林教育,曾兴办过“清真高级小学校”、“清真务本小学”、“清真东校”、“清真西校”、“伊斯兰师范学校”、“伊斯兰阿文专修班”、“清真国民小学”以及“清真业余夜校”。1919年,  相似文献   

8.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清光绪年间创建于今天的甘肃省临潭县旧城。其创始人马启西自幼研读伊斯兰教经典,又从小攻读儒学著作通达儒者之学。及长成后,毕10年之功于阿拉伯经文与刘智等人的伊斯兰教译著学习,博览广读而又有所得。他精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勤奋研读中国诸子百家论著,广泛吸取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从中土之汉文,展天方之奥义”的精华,深得“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的真谛,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创始人中,唯一一位秀才出身,并成功地把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9.
清真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清真”这一特有宗教概念的出现,使伊斯兰教跨越了一个久远而巨大的历史文化门槛,由“他在”变为“我在”。“清真”标示着一种特殊的宗教语言、民族饮食和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宗教哲学思想,展示着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本质属性。一、“清真”宗教哲学概念的历史文化溯源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先后被称为“大食法”、“大食教度”、“西域教门”、“穆罕默德教”、“回回教门”、“回回教”、“天方教”、“回教”等。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始被称为“清真教”,其宗教活动场所的称谓亦开始…  相似文献   

10.
马注被誉为中国回族的“四大著作家”之一,与王岱舆、刘智、马复初齐名.他的《清真指南》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宇宙起源思想是该书的重要内容,余光说即其宇宙起源主张之一.本文分别探讨余光说的基本内涵、余光说中“造化”的作用、余光说的基本特点、余光说的思想渊源等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回族思想家在思想构建、文化领域的和谐、共处方面,有其特殊的贡献.探讨余光说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马注在伊斯兰教中国化过程中做出的努力,研究他的思想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创立了“真忠”、“至孝”等中国伊斯兰教的道德范畴.他一方面以伊斯兰教义为根本,一方面吸收、借鉴了儒家忠孝伦理中的合理内涵,故而这既是一个创新过程,又是一个回儒文化交流、会通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王岱舆从上述范畴中阐述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内在要求与外在规范的统一,进而以此构建中国伊斯兰教道德的基础;在回儒文化交流中,他以伊斯兰教义为依托,以儒家文化为用,故而能够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对儒家忠孝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王岱舆的伊斯兰认主思想是其经学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包括"真一"论、"数一"论、"体一"论。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三方面的思想,并对其关系进行了评析。总之,王岱舆的伊斯兰认主思想为明清时期的回族穆斯林恪守伊斯兰教信仰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清代的回族学者构建回族经学教育思想提供了依据和参照。  相似文献   

13.
食用清真食品是所有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和广大穆斯林群众饮食习俗的典型表现。笔者认为,切实保障在生产、流通领域中的清真食品符合伊斯兰教教规、教义中的禁忌规定,既是宗教信仰自由的体现,又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得以保障的体现。我国各级政府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制定并不断完善对清真食品全面管理的法律规范。一、食用“清真食品”渊源于伊斯兰教经典中对饮食的禁忌规定《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是穆罕默德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古兰经》中反复规定:你们可以吃安拉赏赐你们的合法而佳美的食物。他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  相似文献   

14.
从明末至清末,中国伊斯兰教界发起了一场以译撰为特点,以会通儒家与伊斯兰教为内容的自觉文化活动,期间涌现了许多思想家,而王岱舆、刘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岱舆首开了会通活动,而刘智则将会通活动推向了最高潮,他们的著作,无论在会通立场、会通方法、乃至理论体系构建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同时代乃至后代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与现代交融,千塔相映成辉巴基斯坦素有"清真之国"之称,印巴分治之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很显然,它是伊斯兰教在南亚传播影响下的结果。著名学者穆罕默德·伊克巴尔提出建立独立的伊斯兰国家的设想之后,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便开始了实际行动。1947年8月14日,这一设想成为现实,独立后的巴基斯坦显然是南亚穆斯林心目中的"清真之国"。占全国总人口97%的穆斯林自然没有忘记建设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教学者阐发的伊斯兰教,属于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中国穆斯林学者基于中国文化并根据伊斯兰教义而阐发了诸如认主独一、知主公道、相信圣人、信仰唯一、命人行善、止人做恶、远奸、近贤等八项伊斯兰教基本原则,构成了中国伊斯兰教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明清时代涌现出一大批对中国伊斯兰教影响巨大的经师、学者,如胡登洲、王岱舆、张中、常志美、马注、刘智等。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推崇知识和理性,故而学者在伊斯兰里的地位非同一般。安萨里作为一名著名学者,他当然认识到了学者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清醒地看到了品行不佳的学者对一个民族的危害。所以,他在《圣学复苏》的“知识卷”中,以大量的篇幅对学者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论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那个时代里学者的弊病,对于一个“真正的伊斯兰学者”——后世学者应具备哪些品质,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论述之尖锐、犀利,  相似文献   

18.
王岱舆是明清时期系统阐释中国伊斯兰教信仰体系的著名学者,他对伊斯兰教思想的阐释过程中,不仅借用了中国社会普遍熟悉的儒学和佛教、道教的概念,还在诸信仰之间进行比较,实难能可贵。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这样做既能使伊斯兰教为更多教外人所了解,也能使穆斯林更好地坚持信仰,谨守正教。  相似文献   

19.
清真食品以其卫生,清洁和制做精美而深受人们喜爱,一般对伊斯兰教了解较少的人,只知道穆斯林不吃猪肉,却不知道这其中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意义。 《古兰经》云:“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5:3)“众人啊!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2:168)。先知穆罕默德说:“一口不洁,废四十日功修。”虔诚的穆斯林谨遵真主的命令与先知的训诫,对食物的选择极为重视。我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饮食篇中从不同角度对清真饮食做了较  相似文献   

20.
清真言的重要意义及教门原根八件初探许占宝清真言是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表述词。阿拉伯语原文,中国穆斯林译为“清真言”,亦称为信仰“真谛”。教义定为至清至真的言词,其内容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钦差”清真言是伊斯兰教的信仰核心,先知穆罕默德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