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时尚"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由来已久,却一直被哲学家们认为是肤浅的东西。如今,越来越多的生活领域已经被时尚占领,时尚应该被视作一种严肃的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在拉斯·史文德森看来,时尚的例子有很多,但时尚始终很难被定义。时尚是非理性的,时尚的原则是新颖和变迁,常常为了变化而变化,别无深刻可言。时尚作为阶级区分的一种方式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利用时尚展现个性,同时又需要时尚来建立共性。消费不再是物质资料的占有,而是商品符号价值的获得。消费越来越成为一项求新求变的活动,消费和时尚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相似文献   

2.
随着身体解放与时代进步,柔软的曲线、斜肩、滚圆的臀部、以及极其狭窄的腰线成为"新风貌"时装关键词。这一切似乎为时尚打上了紧绷、要风度不要舒适的标签,更有老一辈的人认为当过了一个年龄阶段,收腰的连衣裙就应该被束之高阁连同对美的追求也一起打包带走。针织女王的出现引领了舒适时尚,给了所有人既有风度又有舒适的尝试,让时尚有了一种新的可能,同时也符合时尚勇于打破传统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当下消费社会中正急遽发生的身体转向的一种理论回应,舒斯特曼所首创的"身体美学"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但客观而言,舒斯特曼只是尝试性地初创了一个身体美学的学科框架之雏形,因而在身体美学基本维度的划分、学科边界的界定,以及具身化的实践策略等问题上,无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值得讨论和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我们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意识统一原则,或者也是自我统一原则.一方面是体验的一个关联、一个联系,无论是作为主观身体的感知系统,还是作为在当下化中的自我形式,另一方面是在原样式(原本)中的被体验状态的特征.联系、关联允许一种"或多或少";原本被体验状态的特征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这里有一种"或全或无".我们在哲学讨论中所理解的"我"和"我的体验",大致是从这两个源泉中获得滋养的.  相似文献   

5.
身体与医学在福柯权力分析中具有重要的角色作用。身体在福柯权力分析中一方面作为权力的实施对象出现,为权力的刻画提供了可能,反映了权力技术的运行;另一方面又蕴含着反抗权力的可能性,是寻求自由的潜在领域。同时,知识为权力刻画和支配人的身体与生命提供了合理性支撑,而医学作为与身体和生命紧密相关的知识领域,在"知识—权力"分析中承担了作为现代知识典型代表的角色,被福柯用以描述"话语—知识"、"身体—知识"、"知识—权力"的关系,揭示了人的身体及生命如何被纳入到"知识—权力"的领域,并成为规训技术与调节技术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人的个体生命意识觉醒,在对人身体的审美和观照中,"身体"逐渐摆脱社会道德、功利的束缚,转而成为真正的、纯粹的审美直接对象,因此人的身体被赋予以独立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但是,身体审美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一是就身体的审美对象而言,魏晋士人关注和解放的只是男性的身体,女性的身体之美被遮蔽了;二是就身体审美的空间建构而言,身体所处的背景和处境被虚化了,士人更重视的是通过凸显外在形体,表达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虚伪礼教的蔑视和对抗。  相似文献   

7.
王建辉 《世界哲学》2016,(4):19-25,16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刻意隐藏了身体问题,这一做法招致了许多人的猜疑与批评:为什么身体问题要被排除在基础存在论分析之外?难道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中根本不值得考虑?从1959年到1969年间,海德格尔在瑞士泽利康(Zollikon)做了一系列讲座,集中处理了身体问题。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我们发现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并非不重要,只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总是被一个重大困难所牵绊,这个困难就是存在问题与身体问题之间的张力。在讲座中,海德格尔颠倒了胡塞尔身体现象学中的两个重要观点,即在谈论空间性时,他颠倒了"这里"的优先性;在谈论身体性时,他颠倒了触觉的首要性。在这一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身体概念:身体化。  相似文献   

8.
在《身体美学导论》中,作者王晓华试图解构身心二元论,进而揭露传统统治神话的无根品格。在这个过程中,包括男性/女性、劳心/劳力、文化/自然等二分法被解构。最终,身体的主体性凸显出来。这是一个完整的建构理路。从身体主体性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写作",可以看到有少数优秀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身体写作"。大多数作家还没有身体——主体意识,更没有在作品中把它当作一个主题来处理。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写作"和王晓华先生所提倡的作为实践学的"身体美学",都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施密茨以新现象学的情感理论为基础对情感伦理进行了讨论。他把具有空间性、客观性的气氛特征的情感作为一个权威来理解,为伦理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视阈。情感作为整体性的气氛提出了一种绝对的要求,成为道德准则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强了道德准则的约束力。这种情感在"人的回归"中产生,在"人的解放中"成长,人在情感中审视自我,进而完善自我。作为超越道德的伦理——德性是一种身体性的践行,是在情绪震颤中阐明的。施密茨的情感伦理赋予了自然德性,又用具有社会性的客观性的具有气氛特征的情感作为最后的权威作用,既返璞归真,又没有脱离社会实际存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冯宁宁 《现代哲学》2017,(5):148-152
张岱的思想继承了阳明心学的基本面貌,主张作为本体的"性"为无善无恶而又为至善,以"真情"为人之性灵,并在本体意义上把"性"与"情"两相同一。因此一方面,他既强调"情"的合理性,以此来张扬个体的独立自由,另一方面又强调"率性而中",要求"情"的表现须合乎"性体"之本然。"情欲解放"与"道德严格"在张岱那里是可以两相并行的,而作为两者之间强大张力的内在制衡,则是"诚"。本文对张岱的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11.
时尚消费的伦理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而时尚消费在当代消费文化中则越来越居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因此,经济伦理学在关注作为经济行为的消费活动的时候,绝对不能忽视作为一种主流消费文化的时尚消费,否则它就不能有效地承担评价和引导当代消费活动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2.
"身体"是传统诗学研究中"在场的缺席者"。针对这个问题,王晓华教授新著《身体诗学》力图将身体的主体身份突显出来,特别是要重视身体所生发出的"行动"意义。他建构身体诗学,一方面是借此提倡"身心一体"观念,反对思想凌驾于身体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要把"行动"在身体美学中的关键意义阐释清楚。身体是诗学研究的一把钥匙,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其起点和终点都是切身性体验。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越来越偏向消费的多元化、设计生产的非标准化、信息网络的全球化。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物质的丰富,尤其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新时代的大众会通过"物"的装点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观。为了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同时紧跟时尚脉搏,快时尚服装品牌应运而生。这里的"时尚"不再单指服装款式的时尚,而是一种广义上的时尚的生活方式。在影响快时尚品牌运营和消费的因素中,色彩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色彩能够引起消费者强烈的心理效应,在视觉过程中具有第一性,并且是一个变化流动的过程。从环境到个体、从中心到四周、从整体到局部,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视觉规律。ZARA正是利用色彩增加了消费者对服装的兴趣,达成了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14.
"文"是身体之踪迹,身体是"文"的作者,身体在创作过程中表现自己。表演是艺术化的身体活动,是以身体为核心的艺术门类。近年大陆上映的"小妞电影"里,女演员发挥自己的身体特性,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身体美学视阈看"小妞电影",不但能看到女性身体作为"物"之内涵,更能看到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趋势和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就如身体只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身体所有的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体:基督也是这样。因为我们众人,不论是犹太人,或是希腊人,或是为奴的,或是自主的,都因一个圣神受了洗,成为一个身体,又都为一个圣神所滋润。原来身体不只有一个肢体,而是有许多。如果脚说:"我既然不是手,便不属于身体;"它并不因此就不属于身体。如果耳说:"我既然不是眼,便不属于身体;"它并不因此不属于身体。若全身是眼,哪里有听觉?若全身是听觉,哪里有嗅觉?但如今天主却按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个个都安排在身体上了。假使  相似文献   

16.
郁芳 《美与时代》2004,(8):65-67
家具是一种文化商品,它承载着数千年以来人类所积淀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而坐椅是日常生活用品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家具,没有其他家具能像椅子那样长久地与人体保持零距离,这只是从其使用功能来看;另一方面,从精神功能来看,椅子亦被赋予极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几乎在各种文化中领袖的宝座都具有特殊的地位--浓厚的等级色彩,即便是现今领导的坐椅也不乏其象征意义.同时,椅子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时尚变迁,其中一些坐椅则超越时间限制成为经典之作,广为传播.如里特维德的"红蓝椅"(荷兰风格派)、麦金托什的高直背椅(新艺术风格)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对海德格尔相关文本的梳理,说明在海氏哲学中谈论身体问题的可能性,并通过与胡塞尔、亨利等哲学家的对比以及对弗兰克等学者的回应来论证:一方面,此在的情绪是一种具身性的情感,在"现身情态"中现出的"自身"是此在情感性的身体;另一方面,此在的现出自身也是世界的展开。此在的身体不是广延的躯体,也不是单纯的动物机体,而是此在生存的边界,其一方面将此在限定为是属我的,另一方面又与非我处在一种交互运动中,使此在能够得以通达世界。本文与其说是一种对海德格尔的解读,不如说是经由海德格尔的启发进而探究身体的"实事"本身:身体是情绪与领会,存在与存在者、本真与非本真状态、自身与世界的交界之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孟子德性修养过程的讨论,可以为信广来指出的孟子关于道德失败问题中存在的两点疑难给出解释:耳目之官是否为道德失败负全责,"心"又和道德失败的关系如何;名誉的追求为何一方面呈现积极的道德意义,另一方面又成为道德失败的缘由。从德性发展作为一个过程来看,一方面存在着阶段性的道德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个最高的道德准则,这使得孟子对道德失败的问题在不同的文本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通过对道德失败不同层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孟子》中可以解读出从社会性欲求与儒家伦理之结合的德性发展维度。在这一维度中"他人的认同"和"好名"比起感官欲望的追求来说,有着更高的道德价值。虽然"好名"比起最终的道德动机之纯粹是一种道德失败,但是在能够放弃物质欲求而实践儒家伦理方面又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道德失败问题上,"好名"所象征的人的社会性一面可能在整个德性养成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在德性修养的实践层面上,这样一种对人的社会性发展过程的肯定也可能为从"四端"到"四德"逻辑上推类和情感上扩充所不能解决的德性发展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看到黑格尔法哲学中包含的中介性要素无力消解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反而加剧二者的对立。面对这一矛盾,马克思一直寻找解决市民社会矛盾的普遍性的力量,哲学的探索使他在无产阶级中找到希望。因此,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首次提出"无产阶级"概念,无产阶级作为实践的主体具有普遍性,能够超越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解放,担负起自我解放甚至人的解放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承担起历史解放的任务,一方面是由于自身遭受的普遍苦难以及其所处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结构,决定无产阶级必将作为普遍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无产阶级要想实现革命的成功和人的自由就必须要求普遍性,这一要求决定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身,更要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的普遍性体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正>在"身体哲学"日渐兴起的今天,如果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掠过马克思的文本,将会发现,作为一个意识哲学的批判者,马克思从否定身体之"罪"、肯定身体之"知"、推出身体之"行"等方面,早已颠覆了"不能"之身,推出了"我能"之身,从而给身体还原出一个原初本真的面目。一、原罪的身体:西方哲学中身体的遮蔽之路在西方传统思想中,身体被认为因阻碍人们获得真纯知识、通往上帝之城、成为自由主体而背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