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丽 《管子学刊》2010,(4):38-41
公子诸儿、公子糺、公子小白同是齐僖公的儿子;诸儿因年长而继承王位,是为齐襄公。襄公俊美多才,有图强之心。他攻打鲁国,讨伐卫国,灭掉纪国,帮助卫惠公登上王位,齐国一时强盛。齐襄公和鲁桓公于桓公十八年在泺会见,鲁桓公夫人文姜随行。齐襄公复与妹妹文姜私通,并派力士彭生杀死鲁桓公。襄公做事随意,喜怒无常,最终被公孙无知杀死。公孙无知夺得齐国王位后,亦因暴虐被杀,齐桓公登上王位。襄公的功业,为桓公称霸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前642年己卯周襄王十年齐孝公姜昭元年春正月,宋襄公子滋甫率曹、卫、邾诸侯师纳齐太子昭而伐齐。三月,齐人杀其君姜无诡(无谥)。齐人将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昭,太子昭走宋,宋遂于四公子战。五月,宋败四公子师,而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宋师还。齐失霸主地位,郑背齐朝楚。秋八月丁亥,齐孝公葬齐桓公于临淄城南二十一里鼎足山上。  相似文献   

3.
春秋晚期齐围莱国的主帅据《左传·襄公六年》所载是晏弱,崔杼只参与了定莱田的活动,《左传》对这场战争具体过程的记载也较为简略。传世齐国景公时期铜器庚壶铭文也有关于"齐军围莱"的内容,通过考察铭文可知崔杼直接参与指挥了此次战争,铭文对战争的细节也有更为详尽的描述。本文也对铭文"入"字的相关考释意见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文献记载对铭文"庚入,门之"的含义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正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太子诸儿继位,人称齐襄公。政治家管仲、大夫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公子小白。一日,齐襄公忽然杀害鲁桓公,他们预感到齐国将要发生大乱,赶快保护公子纠、公子小白逃到鲁国躲避。  相似文献   

5.
周礼在齐论—读惠士奇“礼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昭公二年,有:“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鲁为周公封国,宗周礼乐传布于鲁,实为当然。但《周礼》一书,多同于《管子》,自清代乾嘉以来,学者多谓《周礼》一书出于齐。《周礼》出于齐,齐之礼俗亦多同于周礼,则谓“周礼在齐”,亦不为过。盖齐鲁实为宗周之两行,鲁有周礼重在礼,而有孔子、孟子以仁与礼为中心思想之儒家;齐有  相似文献   

6.
试论文姜女     
文姜,是先秦史书记载中关于齐鲁亲姻关系方而颇为引人瞩目的人物。《中国人名大辞典》上说:“文姜,春秋鲁桓公夫人,齐僖公女。桓公与文姜如齐,文姜兄襄公与文姜通。公怒,文姜以告襄公,桓公被杀。”春秋时期,诸侯通婚历数不尽,兄妹乱伦、  相似文献   

7.
晏子和《晏子春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晏子其人晏子名婴,字仲,谥平。原籍东莱夷维(今山东高密)。齐大夫晏桓子弱之子。约生于公元前585年(周简王元年,齐顷公十四年),卒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齐景公四十八年),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他讽谏匡君,朝夕不怠,闻名于诸侯,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治理齐国有一定业绩,品德高洁,哲学思想也有所创见,因此成为历史的名人。  相似文献   

8.
孟子周游列国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战国史料缺乏,《史记》的有关记载多有舛误,《孟子》又不记岁月,故孟子周游列国年代长期争论不休。《竹书纪年》于晋代出土,为订正战国史提供了依据,惜亡佚于宋。本文依据《孟子》记述的人物事件,参照《史记·集解》与《史记·索隐》中引证的《竹书纪年》,并参考《战国策》、《史记》等,去伪存真,相互印证,认定孟子游梁约在梁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至梁襄王元年(前318年);游齐约在齐宣王二年(前318年)至齐宣王八年(前312年)。并推测了游宋、滕、鲁的年代。总的游历顺序为梁、齐、宋、滕、鲁。  相似文献   

9.
博山孝妇颜文姜,自周末齐国传至今,立祠封祀:孝文化源于对祖先的宗祭.产生姓氏.明宗亲的思想基础是“崇德”,忠信孝义是孝文化的道德标准.是颜文姜说孝文化的内在品质。颜文姜祠是祭母祖先人的神灵崇拜印迹.索探颜文姜祠由来:博山是古周、鲁、晋、齐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为古颜(翕)中地.晋栾书将兵驻颜(翕)地秋舆(秋谷)击“马陉”.留下栾氏宗亲:齐姜女是周统治的血亲维系基础.有严正的权威地位,晋平公六年灭栾氏.栾姓家族迁入齐国.成为贵族宗支,宗族分支不能再立唐叔虞庙祀,立母系先族神祀庙祭是唯一可行并且能标志宗亲关系的途径.由此立姜氏女庙祭为祖祭方式.颜文姜祠也就落地古颜(翕)中今博山。  相似文献   

10.
莒乃先秦古国,传称为少昊之后,如此则应是东夷古国的典型。关于莒国之姓,有己或嬴或先己而后嬴之说。于其所封或谓在西周武王时期。莒处泰沂山脉东半部,其都先在介根,后又迁之今莒县。其与齐、鲁、陈、晋、楚诸国都有过交往。战国初年为楚伐灭,后其地又归并入齐。有...  相似文献   

11.
安平故城     
安平城,春秋早期以前纪国(中心区域在今山东省寿光县)属邑,名曰“酅城”。纪国曾与齐国对峙为敌,《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时在周夷王三年。春秋时期齐国国势渐强,逐步蚕食纪域。《春秋左传·庄公三年》(公元前691年):“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於是乎始判。”判,分也。纪季是纪侯之弟,酅是其封  相似文献   

12.
齐国乡里制度述论仝晰纲乡里作为地域性行政区划,始于西周。在西周封国中,齐、鲁、宋、陈、郑等诸国都有乡里设置的文献记载,其中以齐国最具特色,也最为完备。本文试对齐国的乡里制度略作论述,以就正于方家。一、乡里起源及嬗变齐国故地位于今山东东部沿海、黄河下游...  相似文献   

13.
~~国时往往有博士。”也正谓上述鲁、宋、魏、齐等国而言,但博士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则当推齐国。秦始皇兼并六国,公元前221年俘齐王田建,齐是最后亡的一个国家。秦统一后,只维持了十四年,时间短促,因之秦朝的制度除大抵沿用秦国的旧制外,兼采齐国制度,博士之职即沿于稷下学宫。上述齐宣王时会集于稷下者凡七十六人,这些都是各有专长的学者,其待遇为列大夫,个别地位高的大都享受“卿”的待遇。他们参与议政,并教授弟子。因为给弟子教学,故称“老师”,“先生”。如孟子就有“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田骈“訾养千钟,徒…  相似文献   

14.
清华简《系年》第四章称周成王、周公"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康丘迁于淇卫"。有学者据此以为康叔的始封地在殷,是邶鄘卫之"卫"的一部分,不久又徙封于卫。然三监之乱平定后康叔得封于卫,殷与卫实相邻近,合则一城,分则两地,周公没有必要再慎重其事地对康叔进行徙封。推测简文"卫叔"之后应有脱文,可重新句读为:"乃先建卫叔,(卫封)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康丘迁于淇卫。"意即首先封建卫叔,卫叔始封于康丘,为了统治殷余民,此时由康丘迁往淇卫。如此理解方与史实相合。前贤以为康叔始封于康,其地在成周东南即今禹州与汝州之间、颖水之北,看来仍是最合理的推测。  相似文献   

15.
齐、鲁同是酉周初分封于东方的两个城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春秋初期,齐、鲁由两个城邦变成两个大国。相邻大国的地理位置注定了他们既抗争又结盟的复杂关系。这里所说的“春秋初期”,指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春秋纪年始到齐桓七年始霸,即鲁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这一历史阶段,计四十余年。此时期,齐历僖公、襄公、桓公三朝,鲁则经过隐公、桓公到庄公。此一阶段,齐由弱到强,终成诸侯霸主;而鲁由强变弱,逐渐失去了领袖诸侯的政治地位,理清这一时期的两国关系,对于我们理解齐桓称霸的背景,以至了解整个春秋时期列国形势都有重要意义。 以下仅就《左传》所见,把春秋初期的齐鲁文化关系梳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珏 《管子学刊》2010,(4):34-37
春秋时期齐鲁交兵的情况常常能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清人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专辟一章《春秋齐鲁交兵表》详加论列。然仔细对照相关史料,发现顾氏对齐桓公之前的齐鲁关系没有溯本求源,仅从春秋争霸之局的角度囫囵论之,所言不够详备,春秋初期齐鲁交兵问题背后尚存未发之覆。本文认为,"鲁与齐不平"之现象在西周鲁徙封后已形成,并对春秋初期的齐鲁关系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7.
姜太公庙与姜太公旅游中心方舟齐都临淄建太公庙,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十一月乙亥,尝于太公之庙,庆合莅事。"至唐,诏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四月诏令西京、东京及天下诸州各置武成王庙奉把。这时临淄虽不...  相似文献   

18.
齐文化的发展,应作纵向与横向的分析。从纵向来说,自姜太公封齐到桓公、管仲改革,又到晏婴为政,再到田氏代姜,而到田齐变法兴办稷下之学,这时齐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从横向而言,稷下学宫这个“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各学派兼容并包,其学术文化来自各个地区文化圈(如鲁、楚、秦、三晋、吴越、燕赵、巴蜀等),经过“争鸣”的大交流  相似文献   

19.
梅馨 《管子学刊》2014,(2):125-126
齐文化、鲁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域文化。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这说明这两种地域文化有诸多共同之处。然而细分之下,齐文化与鲁文化又具有各自的特点,“齐文化以务实性、尚变性、开放性、兼容性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恪守礼乐、重德尚恩等显著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以往学者研究齐、鲁文化,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个性特征,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如何由优秀的地域文化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从地域文化的视阈下研究齐文化与鲁文化则比较少见。邱文山著《地域文化视阈下的齐文化与鲁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这一研究角度下的新著作。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一向与孔子一起被视为鲁文化的典型代表;春秋战国时代的齐、鲁文化有着许多不同的历史特征,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代表鲁文化的孔、孟与齐文化并没有什么关联,实际的研究工作对这一点也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其实,我们应该注意到,齐文化和鲁文化是绝非截然不相干的。孔子有“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论语·雍也》)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