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以天为食     
恩惠 《天风》2009,(7):64-64
昔日不少地方要是熟人相见,第一句话便是“吃了没有”?可见古人对“民以食为天”的概括是何等精辟。人的身体由物质所构成,活人需要新陈代谢,所以他得藉食物来补充营养,故人以食为天,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2.
若说咱中国人很崇尚“吃”,一点不过。眼下什么样的“美食节”比比皆是,层出不穷,且一节比一节高档,一节比一节热闹。据有的“高明人士”说,这样能够“吃活”一方的经济云云。但无论怎样,老祖宗的话还是不错的:“民以食为天”。“吃什么、穿什么”的问题是人最关心也最容易发愁的大事。要不,我们中很多人彼此碰面时第一句话为什么总是问:“饭吃了没有?”就是谈到工作时也总有人说“混口饭吃吃”。  相似文献   

3.
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引子2 0世纪 6 0年代出现的那一场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下简称“核心问题”)的大讨论 ,虽然在 196 3年全国中医学院教材第 2版审修会议上达成所谓认识上的统一———“经过反复讨论 ,一致认识到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理论是核心。”[1] 但这种出于教材规范之实用目的的“意志”意义上的所谓统一 ,决非意味着“核心问题”在现实中的实际解决 ,70年代到 90年代及至今日 ,中医学术界仍不乏“核心问题”之探究者 ,便是明证。虽然有关探究已不再有6 0年代那样的集中与激烈 ,而是零星散在的 ,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尽管早在 6 0年代便有学…  相似文献   

4.
苦难的感恩     
邵林 《天风》2006,(10):41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是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心志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饥,是很难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作为一名神学生,如果没有为主受苦的心志,也是很难完成神交付于我们的使命。作为时代的工人,我们都很清楚地知道:这条侍奉道路是没有鲜花与掌声的,但是主与我们同行,我们就应当满足了,不必去计较物质上的享受,更应有“安贫乐道”的精神!我们要时刻预备这种心志:“吃粗食、饮凉水,弯着肘子当枕  相似文献   

5.
刘行 《天风》2006,(16):28-29
一、引言“‘和’的右边是个‘口’,就是说人人都有饭吃,‘谐’的左边是个‘言’,就是人人都可以说话。这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精神吧”——作家张贤亮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可以说话,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世界上还有人没有饭吃,还有贫富差别,贵贱之分。“和谐”一词涵义非  相似文献   

6.
江南多奇树,白果树便是很有特点的一个树种。在一些山区,这种树长得高大挺拔、直入云霄,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它的果实便是我们俗称的白果,炒熟了吃,香糯糯的却略带一丝丝苦味,让人感受到这位“伟丈夫”向人类无私奉献的一番柔情。  相似文献   

7.
淡泊     
淡泊即恬淡洒脱。“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坐忘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这便是淡泊的感觉。“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一条竹杖担凤月,担到时也要息肩。”“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便是淡泊的风格。没有美丽的彩虹、绚烂的云霞,甚或没有几只鸟儿在飞翔,淡泊是固守纯静明丽的一方天空。没有巍峨的山、浩瀚的水,甚或没有成群的牛羊在嬉戏,淡泊是辽远而空阔的一片草原。没有争流的船舸,没有戏水的海鸟,甚或没有风没有浪,淡泊是处子般平静的一湾海域。  相似文献   

8.
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理”既是宇宙起源之实然,又是人伦道德应然之本源。人伦道德源于天理,是天理的社会化外现。“理便是性”,仁、义、礼、智、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先验性地包容于理本体之中,并因为“理”之先验存在而获得形而上证明,儒家孝论从而实现了“实质上的系统”.  相似文献   

9.
上海一家报纸1986年11月5日刊登杂文《“信教”与“吃教”》,文章以三分之二的篇幅评论了当前的宗教现象,笔者未敢苟同。先说信教。作者根据某杂志一篇描绘西湖之畔“敬神狂热”的文字,慨然于其盛况为解放初期所未有,然后提出“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建立了几十年、无神论宣传了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正在向着现代化前进、正在大力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会出现这种现象?”作者没有回  相似文献   

10.
说“酒戒”     
《佛教文化》2011,(3):2-3
酒的影响恐怕古往今来都没有当今这样普及,尽管李白早就有过“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之句。但有那么多的蛊惑广告,那么多的赞誉,并且有那么多人研究“酒文化”,却真是只可能出于现代化的当代。当前更使人关注酒的便是醉驾屡禁不止,就连在我心目中印象不错的音乐人高晓松也成了因醉驾被判刑之人!  相似文献   

11.
“是”与“应该”的矛盾是西方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圆满解决。但这个问题在孔子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与西方道德哲学通常的感性、理性两分的情况不同,孔子心性之学有欲性、仁性、智性三个层面,由于多了仁性一个层面,“是”与“应该”之间就有了一个过渡性的桥梁,“是”本身就是“应该”,从而形成了孔子的心性之学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文艺圈里“老少恋”很多,但其中没有绯闻或日“家庭稳定”的不多。在这不多的夫妻当中,著名小提琴家蛊中国与日本青年钢琴家濑田裕子便是凤毛麟角的一对。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是论述了孟、告之争没有违背矛盾“同一律” ;二是探索了“生之谓性”的命题为何会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识 ;三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生之谓性”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各地有很多人都等待着对世纪的来临,正在筹备欢迎新的千禧年。这是千载一时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难怪众人都这样雀跃与兴奋,期待着一个新的开始,希望它能够带来平安与幸福的生活;同时,亦准备接受一个已知而又未知的将来,凭着信心勇往向前。所谓已知是因为一如俗语所说“太阳之下没有新的事物”,有的只是新发明和新发现而已,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而做食品的材料并不是新的,可是每年都有不少食物的新产品,这便是已知而又未知的一个例证。另一个例证是我们知道每天都要吃食物,可是却不知道来年有什么可以吃,或是我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15.
漫谈守斋     
一、前言 在世界各国民族文化传统思想中,我国很早就提出了“民以食为天”及“食色性也”等自然规律。虽谈论吃,难免有不雅之嫌,但它的确是与人类生命相始终的。 本来,吃的目的在于维持生命,在于享受、在于满足。《圣经》中就有诸多关于吃的话语:“我愿赐给你们埃及地最好的出产,使你们享受本地的美物”(创45:18);  相似文献   

16.
戴震认为,人欲与天理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自然与必然的问题,欲、理之极致便是自然、必然。自然情欲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凡事为皆有人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 所谓“必然”,实际就是指“理”。“必然”不是孤立的,它始终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是人的自然情欲的合理发挥和适当调制,即所谓  相似文献   

17.
支配式离合动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法学界,对一部分有支配关系的词语属于哪个层级的语言单位的问题有不同见解。如,有人认为“吃饭”这个词语,当“饭”没有特指“米饭”时,“吃饭”应视为一种行为。从内容上,它具有固定的意义;从语音形式上。“吃”与“饭”之间没有语音上的停顿,可以视为语音和意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看戏”是不是也应该算作一种行为?因为“吃饭”、“看戏”从结构到语音形式都具有同一性。如果可以认定的话,“去看电影了”的“看电影”算不算词呢?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厦门住了几天,发现这里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就是“慢节奏”。第一是“走得慢”,第二是“喝得慢”,第三是“吃得慢”。没有车马的喧哗,没有人声的鼎沸。悠扬在人们耳边的,只是涛声、乌声和琴声、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同志,上品的“官”刚当两年,因最近调整班子没有得到提拔,在群众面前毫不掩饰地说:“这几年工作吃了苦,成绩是大的,无愧于任何人。”  相似文献   

20.
说某一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际上指的是这一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即“怎么样”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逻辑上看当然是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而形成的。因此,判定“实践”是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首要的基本观点,根本上不是看“实践”在促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的作用即着眼于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成为它自己,而是得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样”的。就此而言,得出“客观实在”或“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便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