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     
正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大军兵临周之洛邑,周王极为惶恐,派王孙满"慰劳"楚军。面对盛气凌人的庄王问"九鼎在国,其大小轻重如何"时,王孙满从容答道"欲一统天下,在德不在鼎"。庄王听后沉默良久,稽首王孙满后率大军而退,回楚后修身养德、  相似文献   

2.
楚庄王武德思想的贡献为:第一,“武德”概念的提出,是我国古代“德”的思想在军事领域的重要发展。自古以来,“兵甲”都被认为是不祥之器,轻动兵戈更是逆德之举。楚庄王将武  相似文献   

3.
《类聚》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年五十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歌曰:  相似文献   

4.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尊为“群经之首”.《易经·系辞》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太古时代,包羲氏称王统治天下,向上观察天的现象,向下观察地的法则,观察鸟兽的生态及其与地利的关系,近处取法于人体的形态,远处模仿万物的形象,于是开始制作八卦,以融会贯通神的智慧与德  相似文献   

5.
韦长安 《天风》2018,(9):42-42
我们常说,沉默是金,雄辩是银。孔子说:"慎言其余,则寡尤。"意思是说,言语要恰到好处,不可多说,多则不免有失。沉默不等于无言,它只是一种酝酿、等候的过程。"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沉默之后的结果。这句话来自于一则故事:战国时,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左司马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回答:"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果然,之后第二年,楚庄王听政,发布了九条法令,废除了十项措施,处死了五个贪官,选拔了六个进士。于是国家昌盛,天下归服。  相似文献   

6.
正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1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2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王引之曰:"《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孟子·梁惠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其义。……《老子》曰:‘亭之毒之。’亦谓平之安之也。"俞樾曰:"《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毒作笃。  相似文献   

7.
徐晓鸿 《天风》2018,(12):15-17
并云:此等向天下世尊圣化行,亦无几多时,所以分明自尔已来,弥师诃向天下见也1。并说:就这样往普天下按照基督的教导去行,要不了多少时候,因而显明从此以后,救主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向五荫身,六百四十一年不过已,(基督)道成肉身至今,已有六百四十一年,于一切处,谁有智慧者,此变见并化术,若为向天下少时闻,亦不是人处傍能处2。  相似文献   

8.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为苦县人,今当河南鹿邑。其地本属陈国。陈为楚灭,恰当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年),故老子出生于苦县时,尚陈国所有,当为陈人,非楚人。陈人为舜之后,非楚民族之后裔,此《史记》之误,宜加纠正。至于老子之学术思想,与其职守有关。任周守藏室之史,犹时时在记录与天下各诸侯及管理周室之史料,且必上及夏商等古史,则于百千年之史事,已能得其变化之理,今所谓“史学学”。唯其以掌握史学名于诸侯,  相似文献   

9.
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的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的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的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的能量密集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的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的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的限制,但人的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的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的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相似文献   

10.
《管子》是一部治国理政的经典著作,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包括人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动力性、矛盾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认识的辩证性,其中轻重关系是治国理政的辩证法核心。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轻重关系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并在这些方面有广泛的运用。轻重关系的内涵是人和事物之间及其内部的对立面的统一生成变化,事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凡万物阴阳两生而参视,先王因其参而慎所入所出。不过,轻重关系在封建时代也具有阶级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书》《诗》二经是《大学》重要的思想渊源,《尚书·康诰》一篇所体现的政教传统,尤为《大学》首句之义理原型所在。《康诰》载,周公述文王受命历程,始于"克明德",进而"显民",终而"丕显"于天;以"天命在周"为前提,周公勖勉周室后人赓续文王德业,其要在保民,而保民之本又在于自身之敬慎其德。根据《康诰》之政教理念,观照《大学》首句"明明德"语,可见其蕴含双重"明"义,实际上对应于"天命在周"这一终极状态;继云"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盖依循周公守成之教,呈现"承天命→保民→敬德"的推本逻辑。八条目"明明德于天下"至"格物"之论,乃承接这一推本逻辑而来;后续格致至治平之序,复由本及末,正面拓展出一条明德开显之路,在此过程中,《大学》将《尚书》政教传统中特殊性的明德与普遍性的敬德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普遍性的明德精神。  相似文献   

12.
《皇极经世》十二卷,宋邵雍(1011~1077)著。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曾祖徙衡漳(漳河古址,在今河北河南交界处),父古又徙共城(今河南辉县),渐徙渐南。雍少时自雄其才,治学坚苦刻厉,夜不就席者数年,於书无所不读。已而复走吴、适楚、过齐鲁、客梁晋作四方之游,久之未归共城,曰“道在是矣”,年约三十左右。时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名访之。初教以物理之学,他日又教以性命之学。先示之以陆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仪五经,既可语五经大旨,则终于授易。易有河图、洛书、伏牺八卦、六十四卦等图象。之才不幸,暴卒於庆历五年(1045),雍年三十五,特表其师之墓,有曰:“求于天下,得闻道之君子李公以师焉。”考之才闻易学之道于河南郓州穆修,修受于河  相似文献   

13.
<楚门的世界>和<天下无贼>两部影片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喜剧作品,其在带给观众笑声和欢乐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中西美学之比较的浓厚兴趣.西方美学立足于艺术和科学、美与真的一致,强调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本质.中国传统美学则以儒家美学思想为主体,以德和仁为内容,主张美与善的统一,其审美活动通常具有政教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4.
鼎凭借着其特殊的政治宗教功能,先秦时期已被神化。在道教外丹术兴起之前,鼎已被摄入仙文化系统,成为成仙的途径之一,其在成仙中的功能具体表现为:通过宝鼎可以招致仙人仙物,然后人可经由仙人接引而升仙。鼎可致仙的观念与先秦时期传说中具有神性的宝鼎有关,并且在现存文献及出土汉画中皆有表现。道教外丹术兴起之后,由于鼎是炼丹的必备器物,因此它在成仙中的原始功能逐渐被外丹思想所稀释、填充,但鼎可招致仙人仙物的观念在某些道经中仍有留存。  相似文献   

15.
《管子》书中有关“王、霸”之说的词语甚多,如“帝、王、霸”联提(《乘马》、《幼官》、《兵法》)、“王、霸”并提(《五辅》、《霸言》、《重今》等)、“王天下”(《形势》)、“争天下”(《霸言》)、“正天下”(《七法》)、“服天下”(《重令》),“制天下”(《事语》),从而“可以为天下王”(《轻重甲》、《戒》),称为“帝王”、“天子”(《枢言》、《五行》、《轻重己》)。如此等等,《管子》全书竟有数十处之多,我们概括称之为“王、霸”说的词语。这么多的“王、霸”,说词语,以科学态度研治《管子》全书,不能不实事求是地探讨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易》述天人变化物能流行之大理,事物有组成有演化之要律,人世有兴废有盛衰之微机。故易理广深而精神未离于用。故云“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然《易》由于极深研几穷本彻末以务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故又未尝以现实之用为限。而常包有不唯现实之用及浅者目为无用之用。庄子说:“知无用而后可与言用。夫地非不广且大,人之所用者容足耳,然则侧足而垫之至黄泉,人岂有用?则无用之为用亦明矣。”此在论《易》用者又为所当知也。  相似文献   

17.
已故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以下简称《楚竹书》)一至五册自2001年至2005年陆续面世以来,围绕这一批新出土资料的讨论已成为海内外汉学、文字学、简牍学、历史学、哲学等领域的热点。学科交叉推动了先秦思想的研究。本文即在学者们讨论的基础上,谈一谈《楚竹书》中所见孔子的仁学与德政思想,以就教于各位方家。这批资料用楚文字抄写,流传于战国末期的楚国。资料所记录的“孔子曰”或“闻之曰”,为流传过程中的传播者所信实;也就是说,即使不是孔子之言,也被由鲁齐而荆楚(空间)、由春秋末期而战国末期(时间)的诸受众(口…  相似文献   

18.
《人物志》一书,魏刘劭著,汤用彤先生认为“读此书,于当世思想之内容,学问之变迁,颇可知其崖略,亦可贵矣。”(《读〈人物志〉》)阮逸在《人物志·序》中也说:“其述性品之上下,材质之兼偏,研幽摘微,一贯于道,若度之长短,权之轻重,无铢发蔽也。大抵考诸行事,而约人于中庸之域,诚一家之善志也。”又说:此书“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括”。这都说明《人物志》一书,对从汉末到魏晋时代思想的变迁,特别是通过人物品评反映的伦理  相似文献   

19.
七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之谓中得。  相似文献   

20.
论大易三德     
中华文化是道德文化,而《周易》乃中华文化之源,大道之蕴。因此,道德文化同样也源于易。大易之德有三:天德、君德、心德。所谓天德,即天地资生不息、健行厚载、万类和谐之大义;所谓君德,即立于天地之间、人之为人、和于人际的君子人格;所谓心德,即心性修持、持守静笃、和于天人之善意。以天和、人和、心和三和维度视之,又可将三德归结为自然和谐之德、社会和谐之德、心灵和谐之德。三德各有其调谐范围和先后次序:易学的建构逻辑,始于并本于天道,故天德为首,昭昭天德,开显天下德业;天德既开,君德继之,煌煌君德,赋予人之为人、止于至善的特定内涵;大易之德,归根于心,心德既立,三德必定形成和谐之力,进而彰显天地人心之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