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元气"演化史观--《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萧洪恩 《周易研究》2003,3(4):51-59
"元气"演化史观是<易纬>历史观的重要内容.本文论<易纬>的"元气"演化史观即自然史观,强调<易纬>对<易传>"太极生化"说的发展与改造,探讨其"五气渐变,是为五运"的自然史观对自然演化过程的物质前提的肯定,从"象"与"数"的角度讨论其自然史观的哲学性质,肯定其具有的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思孟五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行,而且以汉代五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聖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五行.思孟五行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智五行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智".  相似文献   

3.
彭林 《中国哲学史》2001,(2):97-102
郭店楚简整理者对<六德>"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昆弟绝妻,不为妻绝昆"句中的四个"绝"字的隶定为"继"字,与先秦礼书中的"绝服"相当."为父绝君"意为当父丧与君丧同时发生时,应服父丧而绝君之丧服.<六德>"为昆弟绝妻",与<丧服>妻服重于昆弟之服的服叙不同,但更为合理,当是早期丧服制度的反映.<六德>"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两"杀"字旧释"减杀",不确,当训为"杀止",字义的指向,在丧服的边界.  相似文献   

4.
刘彬 《管子学刊》2004,(2):66-70
本文通过对帛书<要>、<管子·五行>、<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魏相传>及<汉书·艺文志>等文献资料的考索,初步梳理了早期阴阳家的源流和一些特点,发掘了其在象数易学史上的贡献.认为,早期阴阳家出于古代史官.在史官那里,已达到了象数易学阶段,他们已有了以卦与岁时相配的"卦气"说.早期阴阳家承其做法,以六卦与"五时"相配,纳入五行,而有富有特色的"古五子"的"卦气"说.文章指出,史官是<易>之"古义"的主要掌握者,后来早期阴阳家、道家、儒家等所传习的"卦气"说等象数"古义",当皆本之于他们.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郭店楚简<六德>的哲学意蕴进行了疏释,揭示了"六德"的内涵以及内在联系,认为"六德"从精神上建构并支撑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并与"六位"、"六职"组织成社会生活系统,而这些又都可以在以"六艺"为中心的儒家原典中找到根据.<六德>的发现及其研究,对于徐复观对贾谊<六术>的解读与疏释,能起到既修补又映证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澄在理气问题上提出"理"与"气"不可分,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的观点,认为理气不可以先后言.亦不可以有无言,这既跟他的治<易>思想密切相关,也是对当时主流思潮以"有"、"无"、"先"、"后"言理气的一个反动.吴澄易学理气论思想的提出,在学术史上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意义其一是在本体问题上,发展了<易·系辞>中的元气生机观,使儒学基本上摆脱了以"空寂"、"虚无"为特征的佛、道本体论的影响.其次,理气不可分,理在气中为儒家追求在现实中超越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吴澄区分理与气,区分功能与实体,比张载仅立"清虚一大"为万物源有更多的合理性,为儒家的成圣成贤的修养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此文论述了焦循诠释<周易>的主张及方法.焦循主张,诠释以前,诠释者要泛观博览,汇通析辨百家之学,形成"己之性灵",即先有自己的思想、义理.其诠释方法是必须从分析<周易>语言文字入手,运用"六书"中"假借"去诠释<周易>经、传文,并根据上下文因声求义;以"实测"之法,即全面核对<周易>经、传文、句,诠释<周易>爻象变化规则;以"参伍错综"之法,从整体上对<周易>进行诠释;"依经文而用己之意",采取"或直断,或婉述"等多种诠释方法,对<周易>作出自己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8.
<周易程氏传>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颐在对传统易学扬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用义理对<周易>进解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如对于"节"卦,他认为体现出了"尚中"的哲学思想、"节以制度"的政治思想、"养正于蒙"的教育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至今仍闪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带来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9.
商代已有性命学说.卜辞中有"拜生"的记载,"生"即"性".又有"王生"指商王的性命,<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的话"我生不有命在天."卜辞中又有"令",命、令古通,当指天命.卜辞中又有"不既盈",如同<老子>中的"大盈",是天之休命.卜辞中又有"自鱼",读为"自悟",指反还于人的本性而自我明悟.  相似文献   

10.
传承与融通--《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与<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部经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智慧结晶.其中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性格与情操,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思维特质.<老子>上承<易经>之风,下启<易传>之理,以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构建了与其"道"哲学相符合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易传>中得到传承与融通,两者互补互进,共同缔造了中国民族精神的灵魂,推动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和积淀.这些民族精神则表现为"刚柔同构"的进取精神、"宽厚相得"的道德情怀、"中和为用"的和谐观念以及"重生利物并重"的人文理想,其中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贯穿始终,突出了中国民族精神最一般的特质与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郭店简书《尊德义》校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中国哲学史》2001,(3):108-120
本文以<郭店楚墓竹简>释文为基础,折衷诸家之说,断以己意,全面讨论<尊德义>一篇的文本复原和词句内涵,在编连、断读、释文、考释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看法.重新调整的竹简编序为原<尊德义>篇简1-11、26-27、12-16、28-29、24-25、30-39、17-23、原<六德>编简49.断句、释读方面的改动如,简2开头8字读作"赏誉刑祸,福之基也";简29"亡德"连读,读为"明德";简21上半部分读作"行矣,而亡惟养心于慈良","惟"训为"思虑、度量";简2"正钦"释为"政禁";简39"有"后一字释为"极",训为"准则".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五行>篇的内容和结构,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二十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提出"五行"的命题;第二部分围绕着善、德,智、圣及相互关系立论并展开,进而引申出"慎独"和"金声而玉振"之说;第三部分围绕德、仁、义、礼及相互关系立论、解说、引申,重点在以德、圣为代表的"五行之所和"上.三个部分不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其中可能还有"经"与"解"之别.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对<太极图>的作者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首先,本文从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不同表达入手,指出二者所论的"五行"思想分别属于不同的流传系统.其次,本文较深入的比较了这两种"五行"思想的异同之处,进而指出基于这一矛盾可以初步判断,<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决非一人所做.  相似文献   

14.
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论文探讨了王家台秦简<归藏>和传世本<归藏>的一些问题,认为秦简<归藏>应当是<归藏>易的<郑母经>,"郑母"即"莫母",即"尊母"、"帝母",以母为尊,以母为主;豫,秦简<归藏>作介,说明<周易>豫卦的本义当为大;秦简<归藏>的规卦相当于<周易>的随卦;传本<归藏>以"(兴)"或"奭"为坤卦的卦名,是错把卦辞当作了卦名;秦简<归藏>的"天目"当为"天曰"之讹;秦简<归藏>的卦名与今本<周易>同者更多于帛书<易经>;秦简<归藏>以∧表示阴爻,表明∧是阴爻的一种别写,而不是性质不同的数字.  相似文献   

15.
<正>《说文解字》云: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可能是"名"的初始意谓,它缘于"冥"而出于"口"。"命"原在于称呼、告诉,"自命"即自呼、自告;  相似文献   

16.
<河图>的五行成数不能与<周易>四象数混同."六、七、八、九"四数在<周易>与<河图>中的含义并不一致;五行成数实际存在两种说法,先秦文献中使用的土的成数是"五",而不是"十",因而五行数到"九"为止;土有成数"十"最初见于汉代,实际是五行学说在<易>理指导下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扬雄与王莽的思想史纠葛集中在<剧秦美新>一文.围绕它,后人产生了扬雄是"仕莽"还是"刺莽"的争议,至今"贬扬派"和"褒扬派"对扬雄"定罪"与"平反"的笔墨战依然没有定论.如果把研究视域拓展到西汉末年今古文转向的大背景中,探究扬雄与王莽古文经学的差异,就会发现扬雄的"好古乐道"、"反对伪诈"、"注重<仪礼>"与王莽的"托...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职高专美术类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的现状,文章就高职高专美术类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围绕七点进行分析:学校缺乏重视;缺乏资金投入;"双师型"教师工资福利不明确;教师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实践机会;师资来源单一;产教结合不密切。基于此,对高职高专美术类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策略进行阐述,希望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罗近溪的"格物"说--从"格物"之悟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罗近溪早年的"格物"之悟出发,详细考察了罗近溪"格物"说的具体内涵,认为罗近溪的"格物"说奠基在他的"大学"说和"知止"说之上,一方面阐扬了"万物一体"的思想,另一方面规定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道德--政治实践活动的先后程序.罗近溪的"格物"说构成他解读<大学>和儒家经典的基本视角,在儒家经典诠释学和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仲华 《学海》2005,(3):192-195
在现代汉语中,"之一"是一个特殊的数量词,但<现代汉语词典>(增订本)中却没有"之一"的词条,即不承认"之一"词"的语法地位,似不妥;"之一"在句中主要作后置定语,用来限定双音节的体词性词语;带有"之一"的句子都是判断句,句中的述语基本上由判断动词"是"充当,整个句子的政论语体色彩较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