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本文所说的道教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在文化的视野下来认识道教及其活动。在新世纪,道教文化的前景如何?宗教事务管理部门、道教界、学术界在新世纪中应重视哪些问题?这是关心道教文化事业的人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21世纪将是道教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我国在20世纪前50年中,由于战乱频繁等诸多原因,我国道教文化基本处于衰微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道教界人士积极参与党和国家倡导的诸多爱国活动,道教文化亦呈现出新的景象。但是,从50年代后期起,“左”的思潮日趋严重,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享誉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历史…  相似文献   

2.
<正>希望各位在座的专家学者和同道们,在传承传统道教音乐的同时,多多开动脑筋,凝聚智慧,促进道教音乐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道教文化盛宴。中国道教协会一直重视道教音乐的传承和推广。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在武汉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院校的支持下,积极培养道教音乐人才,恢复道教科仪传统,支持地方道协和宫观组建自己的道乐团。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先后  相似文献   

3.
关于道教现状和弘扬道教问题的思考张继禹道教以阐扬真常自然之道为深旨,践行济世度人之宏业,为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道教与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共生息,并伴随华夏文明的步伐,迈进现...  相似文献   

4.
国家宗教局在今年的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指导宗教界开展以‘教风’为主题的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营造遵规守戒的良好风尚",并专门印发了《关于2013年以"教风"为主题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的通知》,提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风年"主题创建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教风建设的高度关注,是新形势下加强宗教自身建设和促进宗教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5.
关于生活道教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禹道长提出“生活道教”的理念,我非常赞赏。我以为这是继民国年间陈撄宁大师“新仙学”之后,道教理论上又一新的进展,虽然处在初创阶段,但它的前途是远大的,因为它能够发扬道教的优良传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从而使道教焕发出新的生命。 我的理解,“生活道教”的内涵和特征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开展和说明。 (一)从生命宗教的角度阐扬。道教是重生的宗教,它教导人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炼养生命,以证成大道。而所谓“大道”,其本质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生机,是永恒的生命能量。所谓“修道”就是使个体生命与大道…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年初,国家宗教局下发了《关于请做好宗教团体规章制度修改完善工作的通知》,可谓导之有方、顺应形势、切合民意。做好中国道教协会规章制度修改完善工作,对于中国道教协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顺畅道教工作机制,维持道教领域正常秩序,促进道教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道教协会规章制度修改完善工作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生活道教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张继禹道长提出“生活道教”的理念 ,我非常赞赏 ,我以为这是继民国年间陈撄宁大师“新仙学”之后 ,道教理论上又一新的进展 ,虽然处在初创阶段 ,但它的前途是远大的 ,因为它能够发扬道教的优良优统 ,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从而使道教焕发出新的生命。道教作为信仰 ,为道教界所关注 ;道教作为文化 ,则为全体中国人所关注。道教学界的朋友都诚心希望道教能在中国新时期健康发展 ,繁荣昌盛 ,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中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 ,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血肉相连 ,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息…  相似文献   

8.
道教医学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从其发生和发展来看,它肇端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在唐宋发展至鼎盛,是我国医学中的瑰宝。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道教医学,它显示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人物同源论是道教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人生哲学和宇宙论为基础的。在道教学者看来,人与宇宙天地万物共同源于“”,“”者,“气”也,或称“无极”。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至理篇》中明确指出:“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陈传说:“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濛…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教协会今天在这里召开座谈会,总结国际道教论坛取得的成果,研究进一步推进道教文化建设问题,实属必要,也很有远见。会上道教界朋友和专家学者谈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中国道教协会认真梳理和深入论证,使之能够尽快  相似文献   

10.
过去就有种说法,叫"神仙有术、黄老不彰",直到现在仍有人认为,道教无非就是打打卦算算命。要消除这种误解或者偏见,光靠写几篇文章进行辩解是办不到的,就是把大部头的道藏堆在那里也无济于事,道教界需要探寻道教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和生长点,用实际行动来证明道教的思想深度和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1.
12.
道经云"人为载道之器",所以道教徒的言行主张对于道教的兴衰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那么,道教徒何以立言立德以推动道教的健康发展呢?关键在于我们自身何以存心立德.在纷扰的尘世,我们何以心存正念,杜绝邪僻思想困扰身心,从而使言行不失于偏颇,保持中正之道呢?由此,道风建设这一修持理念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道教生命伦理观的形成,既是道教本身历史性变革的标志,同时也对后世乃至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生命伦理观所具有的道德导向和自然主义倾向,为当代社会伦理价值的追求提供了有益的滋养。一、道教生命伦理观的建立生命,是中国道教价值追求的重要内容。道教组织的最初形式,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主要代表。他们一方面企图通过斗争手段实现自身的社会理想,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庄子贵生、养生和全生的生命内涵,把个体生命的追求与社会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但由于他们在现实的斗争中累累失利,致使其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无法实现,于…  相似文献   

14.
詹石窗在《哲学动态》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道教思想的根本是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以长生成仙作为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道教的教理教义正是以此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围绕这个核心道教从修道成仙的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展开探索和阐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修道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教》2009,(2):57-57
张继禹在《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祖天师张道陵尊道立教,尊道是引人追求至真,立教则是导人达于至善。具体分疏,祖天师立教的意义体现在:1、尊道:对民间信仰的整合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曾对中国 的社会历史产生过深刻影响,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它乃是“中国根柢”,可称为东方文化的瑰宝,在21世纪里,无论从国内或国际情况来看,它都将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其理由如下: 首先,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正因为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所以它的兴衰是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在20世纪前50年里,中华民族处于列强的蹂躏之下,民族文化受到野蛮的践踏,民族的存亡危如垒卵。这个时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道教,也和整个民族的地位一样…  相似文献   

17.
近期,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先后赴江西、香港、四川等地,参加了在龙虎山举行的中国道教庚寅年祝禧禳灾祈福太平清醮活动,走访了香港道教联合会,出席了第三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其间发表的致辞,阐发了关于道教文化的若干思考。本刊集结成篇,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和网络化过程中图书馆馆员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云 《学海》2001,(5):178-179
因特网给全球带来了全新的数字信息环境。一方面 ,在网络环境下 ,各类文献为载体的知识信息都可以方便地转化为数字形式 ,可以直接入网或者被建成数据库 ,而不一定要首先进入图书馆 ,因而 ,各公司、企业、电脑中心 ,任何团体或个人都可以利用全球信息资源在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 ,并与图书馆、情报中心形成竞争。另一方面 ,图书馆成为网络的一个结点或子系统 ,将本馆资源数字化 ,通过网络传递给用户 ,让读者根据需要去检索和利用所需的文献信息。这样 ,每一个拥有个人电脑的用户通过网络都可以十分方便地使用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的资源。…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中国本土所固有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文化中,道教教义思想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自祖天师立教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经历不断丰富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神仙之道、隋唐时期的重玄之  相似文献   

20.
中国2道00教6协年会6组月织2考0日察至团在21甘日肃,民勤县考察参观了“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的建设情况,并与当地有关方面进行了座谈。甘肃省民勤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石羊河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历来是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重点县。中央政府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关注民勤县的防治沙工作,温家宝总理曾先后八次就该地区的治沙工作做出重要批示。从1996年开始,民勤县道教协会在柳苍德道长带领下,贷款26万元,陆续在苏武山植树造林160亩。2003年,中国道教协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