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朱子的文献中,"太极说"一词的使用较为含混,其具体所指有四:其一,是指朱子自己所作的《太极解义》;其二,是指《朱子文集》卷六十七中所收录的《太极说》一文;其三,是指张栻所作的《太极图说解义》;其四,是指周敦颐所作的《太极图说》。此外,在张栻、吕祖谦、汪应辰等人与朱子之间的书信中,也有把他们对于周敦颐作品的注释之作笼统称为"太极说"或是"太极解"的例子。我们认为,朱子等人对于"太极说"的这种含混用法,只是一种"方便之举",而他们后来在刊刻其相关的著作时,则又为其取了不同的名称,以示区别。  相似文献   

2.
正道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以贵生、养生为鲜明特色。道教重要经典《度人经》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生命的神圣、生命的珍贵,已成为道教徒的信仰与人生追求。全生作为道教另一个贵重生命的概念,早在《南华经》中就已有论述。南华真人在《养生主》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吕氏春秋·贵生》中也说:"全生为上",并说:"所谓尊生,全生之谓。"全生就是要体现生命的贵重与神圣,要保全生命的自然本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1,(12)
一、因果的形成、区分与人生的向往佛教哲学最中心最基本的理论是“缘起”或“缘生”说,所以它常宣称“众缘生法”。缘,即现代所说的条件,法,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所以瑜伽说“因义是缘起义”;任何一事物又皆由许多条件产生而为果,所以瑜伽说“果义是缘生义”。由于事物皆能为缘、又皆由缘生,所以一切事物既都是因,又都是果。同时因更有因,而因无尽;果更有果,而果无穷。《成唯识论》说:“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前因,对  相似文献   

4.
《牟子理惑论》是佛教初传时的一部中国佛教论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宋明帝(465-471年)敕中书侍郎陆澄(刘宋、南齐时人)所撰的《法论》一书中。因《理惑论》中讲了"汉明帝遣使求法"的传说,陆澄将此书编在了"缘序集"中。但《法论》早已失传,仅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保存了目录。《出三藏记集》的作者是南朝齐梁时僧人僧佑,在他的另一著作《弘明集》里收入了《理惑论》全文,因此通常说《理惑论》首载于《弘明集》。关于《理惑论》的作者问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证和辨析了《河上公章句》的“五性六情”说。“五性”指“精、神、聪、明、音声”五者,具体指精气、五藏神及人的听、视、言等感官能力。“六情”指构成人身体的“形、骸、骨、肉、血、脉”六种情实,引申指人身的六种情欲。从内容看,《河上公章句》的“五性六情”说与《白虎通·情性》的“五性六情”说不同。在《白虎通》中,“五性”指“仁、义、礼、智、信”,而“六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河上公章句》又认为“五性”属阳,是人能够实现“长生久寿”之生命目的的必要条件,“六情”属阴,是人修道养生的消极障碍,并主张“守五性,去六情”。《河上公章句》的性情说在思想上有所创新,它一方面在形式上继承了汉儒“性阳情阴”的说法,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将“性”与“情”转变到道家的养生说上来。  相似文献   

6.
郑玄爻辰说述评刘玉建一、爻辰说爻辰说是郑玄创立的一种新的解《易》体例。天辰说是指乾坤十二爻与十二辰(地支)的相配。由于十二辰又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爻纳辰亦即交纳月,故惠栋《易汉学》又称为“十二月爻辰”。“爻辰”一词见于郑玄《易》注、《易纬》注及其他经书...  相似文献   

7.
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为"水陆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悲济会",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据明代莲池大师所作《水陆仪轨》卷一说,"法界"是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通称为"法界"。"圣凡"是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实际上泛指一切众生。"水陆是指众生受报之处,水陆空三界,尤其水陆二处众生的苦难更为深重,所以称为"水陆"。"普度"是使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之解脱。"大斋"是指施食,"胜会"是指胜会,如此救度者与被救度者集会于一堂,食与法都在一…  相似文献   

8.
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中国佛学院理证佛教最注重业果缘起之说,因业果缘起是佛教哲学最中心的“基本理论。所谓“缘起”,就是众缘生法。缘,即是现代所说的条件;法,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故《瑜伽论》说:“因义是缘起义”;任...  相似文献   

9.
《孟子》一书中有“齐东野人”一语,宋代以来,不少学者把“齐东”解为齐国以东,把“野人”解为无知的野蛮人。如朱熹《四书章句·孟子集注》说:“齐东,齐国之东鄙也”。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说:“孟子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大抵是指的莱国和他以东地带”,处在“氏族部落残余状态”的“化外区域”的人民。也有学者把“野人”说成是  相似文献   

10.
“人法自然”这一命题出自老子《道德经》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道、自然五者转相法,其逻辑推演实为人法自然.此语,唐人李约《道德真经新注》断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断句,颇受自魏源以来一些学者所注意.今人高亨《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干校读》即采此断法.依此,则人法自然之意尤为明豁.人法自然以道法自然为其形上学依据.道法自然,即道以自然为法则.自然,指事物之本然状态,即自然性.道所法之自然性在道自身,为道性之所具,此乃道之所以为道者(“道道”).故《老子河上公章句》释道法自然为“道性自然”;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谓“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亦以“自然”为道之性.  相似文献   

11.
"大义"和"微言"本无固定的内涵和指代对象,也没有公认的标准规定如何使用它们。皮锡瑞提出了一个有别于前人的说法,认为"大义"指"诛讨乱贼以戒后世",而"微言"指"改立法制以致太平"。他的举证主要是《孟子》,但《孟子》两段有关《春秋》的记载都不足以印证其说。这一观点不仅论证错误,而且偏袒《公羊》以贬抑异己,不是真正可以接受的学术定论。  相似文献   

12.
这里的《圣经》指希伯来语《圣经》,在内容上相当于《新旧约全书》中的《旧约》。《圣经》不是典型的哲学著作,因为它在形式和内容上主要不是哲学的。从形式上看,《圣经》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叙事和诗歌性描写,而不是逻辑论证;从内容上看,哲学的或逻辑的思维要求思维的一贯性和不矛盾性,而《圣经》中则矛盾丛生。但是,说《圣经》不是典型的哲学著作,并不减损其意义和价值。作为宗教经典,《圣经》的目的不是教人以哲学,而是教人以信仰和律法,让人知道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它的对象是普通大众,不论男女老少、聪明愚昧。对于大众来说,至少…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文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使人成就为君子。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虽以行仁为己任,但孔子又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可见君子须文质两备。在孔子的文质见解中,质指孝弟忠信,文指礼乐。君子是一方面能行孝弟忠信,一方面又能实践礼乐的人。孔子的文质思想,一方面继承虞夏的忠孝思想,一方面发扬周公的礼乐思想。孔子又以文质论三代,《论语》及《札记》中四言“吾从周”,文质  相似文献   

14.
去年《法音》第二期和第五期刊载了《打开人生奥秘之门》和《关于“佛教是无神论”的进一步研究》两篇文章。在前文中,贾题韬居士认为,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有管理世界的神,因为一切法皆从缘生,可见佛教是无神论;在后文中,游有维居士在肯定贾论的基础上提出,根据《成唯识论》,人的精神是不灭的,因此说佛教又是有神论。二文论记周详,令人叹服。释尊成道时发现,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遂大兴教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否定了造物主、管理世界的神的存在,提升了人的价值,把神的世界改换为人的世界,这从古印度社会崇尚祭祀,普遍崇信神祗的情况看,无疑是思想界的一大飞跃。这是现代佛徒引以自豪,以无神论自居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月喜疏》是现存最早的《胜论经》注释文献,反映了古典时期的胜论哲学。自1961年梵本首次刊布以来,引起了国外学界的广泛研究,但由于古典胜论学派的传世文献极少,该疏的形成年代一直众测纷纭。笔者在阅读佛教学者清辩的《思择焰》时,注意到其中多次引述的"二指喻"只见于《月喜疏》,而不存在于其他胜论文献中。本文在利用《月喜疏》相关内容解读《思择焰》"二指喻"之谜的同时,以清辩为时代坐标,推定月喜的鼎盛年约在公元500—530年,由此也一并回应了印度哲学史上的两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胡晓光 《法音》2002,(1):23-31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  相似文献   

17.
释昌如 《法音》2015,(2):4-9
<正>在汉语系佛教中,"缘集"一词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只有在世亲的《十地经论》中有使用"因缘集"一词。因为地论学派以弘扬与阐释《十地经论》为中心,所以"缘集"一词或许是这个"因缘集"的省略用语。在《十地经论》中,"因缘集"一词与"十二因缘"同义,但在地论学派的语系中,"缘集"并不是指向"十二因缘",而是指向其特有的  相似文献   

18.
在印度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毗婆沙师、经量部等反对将"缘起"列为"无为法",而他们理解的"无为法"并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大众部等则依据《杂阿含经》中的《缘经》,认为"缘起"与"涅槃"并属为"无为法",且"无为法"是"有为法"构成的经验世界之基础。这也使得"法性""如"等与"缘起"有关的概念,及"实际"等与"涅槃"有关的概念,逐渐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小品般若经》中"缘起"被重新理解为"空性",但只是消极意义的"无自性";而由《小品般若经》扩充而来的《大品般若经》中则出现了与大众部等相似的"无为法"之分类,相应地,代表"空性"的"如""法性""实际"等概念在《大智度论》里被看作"实相"。后来,这些概念逐渐发展为大乘佛教中的本体论范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品德考评方法及其对当代品德测量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02,25(6):729-730
1 考评方法1.1 他评法它指主考者运用某种方法来对他人的品德进行考评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种 :1.1.1 “听其言而观其行” :察言观行法。指主考者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来对其品德进行考评的方法。此法由孔子明确提出。据《论语·公冶长》记载 ,孔子曾说 :“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为政》记载了孔子的具体做法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即观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 ,观察一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 ,观察一个人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 ,就能洞察其品德的好坏。此法其后代有继承人。如王充在《论衡·定贤…  相似文献   

20.
梁韦弦 《中国哲学史》2012,(2):38-43,31
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汉魏学者将《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与汉易卦气六日七分术的四正卦说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康有为、顾颉刚以"《说卦传》与汉易卦气图相合"为理由指《说卦传》为汉人所作是不能成立的;古今一些学者用汉易卦气说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皆无切实根据而错乱悖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