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婴儿期言语知觉研究表明婴儿最初(1~4个月)可以分辨几乎所有的语音范畴对比;随母语经验增加,婴儿言语知觉逐渐表现出母语语音特征的影响,辅音知觉表现为对母语语音范畴界限敏感性的提高和对非母语范畴界限敏感性的下降,非母语范畴开始同化到母语音系中去,母语元音知觉表现出知觉磁体效应。这些证据表明婴儿逐渐习得母语音位范畴,音位范畴习得顺序可能依赖范畴例子本身的声学特征、发生频率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刘文理  祁志强 《心理科学》2016,39(2):291-298
采用启动范式,在两个实验中分别考察了辅音范畴和元音范畴知觉中的启动效应。启动音是纯音和目标范畴本身,目标音是辅音范畴和元音范畴连续体。结果发现辅音范畴连续体知觉的范畴反应百分比受到纯音和言语启动音影响,辅音范畴知觉的反应时只受言语启动音影响;元音范畴连续体知觉的范畴反应百分比不受两种启动音影响,但元音范畴知觉的反应时受到言语启动音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辅音范畴和元音范畴知觉中的启动效应存在差异,这为辅音和元音范畴内在加工机制的差异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启动范式,在三个实验中通过操纵启动音和目标音的频谱相似度和时间间隔,考察了汉语听者元音范畴知觉中特征分析和整合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随着启动音(从纯音、复合音到目标元音本身)和目标元音频谱相似度的增加,启动效应延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实验结果支持语音范畴知觉存在早期的声学特征分析和整合到后期的范畴知觉阶段,并为这些加工阶段的时间进程提供了初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刘文理  乐国安 《心理学报》2012,44(5):585-594
采用启动范式, 以汉语听者为被试, 考察了非言语声音是否影响言语声音的知觉。实验1考察了纯音对辅音范畴连续体知觉的影响, 结果发现纯音影响到辅音范畴连续体的知觉, 表现出频谱对比效应。实验2考察了纯音和复合音对元音知觉的影响, 结果发现与元音共振峰频率一致的纯音或复合音加快了元音的识别, 表现出启动效应。两个实验一致发现非言语声音能够影响言语声音的知觉, 表明言语声音知觉也需要一个前言语的频谱特征分析阶段, 这与言语知觉听觉理论的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5.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pre-speech stage)。在这一阶段里,婴儿的言语知觉能力、发音能力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步发生发展起来,出现了“咿呀学语”(6-10个月)和非语言性声音与姿势交流现象等。  相似文献   

6.
初生到三岁儿童言语发展记录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们用纵向法对五个婴儿从初生到三岁这一期间的言语发展作了记录(采用录音和文字记录),其中三个男孩、两个女孩。但这五个婴儿的记录并不都全,有的缺某一个时期)。记录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隔一定时间(一周或更长些日子)作一次记录,每次约半小时。为了使儿童比较自然,不影响他们发音或说话,我们尽可能事先和儿童熟悉,而且一  相似文献   

7.
出生季节与婴儿爬行动作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178名足月、顺产、健康、年龄在8-11个月之间的婴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室评价与访谈方法,对出生季节与婴儿爬行动作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出生季节对婴儿爬行动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婴儿出生季节的不同,其爬行起始年龄存在显着的差异,冬季出生的婴儿较之于其他三个季节出生的婴儿其爬行起始年龄提前约2-4周;(2)婴儿在可能开始爬行阶段的气温与其实际爬行起始年龄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随婴儿在平均爬行起始年龄前三个月平均气温的不同,婴儿的爬行起始年龄呈现出显着的差异,二者表现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据此,本研究对可能影响婴儿爬行动作发展中季节效应的部分环境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婴儿刺激能迅速引起成人的注意和偏爱,这与人类大脑中特定的神经机制有关。这个特定的神经机制是成人有效地加工和回应婴儿需要的神经基础,它能够促进个体对婴儿产生亲社会行为,因此被称为"父母大脑"。本文综合婴儿刺激加工领域的研究,从研究范式、神经机制介绍以及影响该神经机制的调节因素这三个重要方面来介绍该领域研究。首先归纳被动加...  相似文献   

9.
张晶  刘昌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6):1034-1040
押韵是指一对词语中从最后一个发音的元音到词尾的语音结构均相同的现象。现有押韵加工主要分为押韵识别与押韵产生两个研究领域,两者的认知加工过程相似,包括字形编码、形音转换、语音表征与语音分段等阶段。从语音加工与字形加工两方面对押韵过程的神经基础进行探讨,发现左半球颞上回与额下回分别负责语音表征与语音分段,左半球梭状回参与着字形编码,而有效的形音转换依赖于左半球顶下小叶与额下回组成的神经网络。今后应进一步整合不同研究方法与任务下的研究结果,并对押韵产生加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面貌的相互关系及同步出现的有关信息的知觉对于从识别和再认一个简单模式或客体到形成一个类型的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设计了4个实验来考察四、七、十个月的婴儿对属性的相互关系的知觉发展变化.研究结果提出了婴儿对简单相关信息的加工的发展过程:四个月婴儿对独立的面貌信息进行加工,七个月婴儿对单一模式的面貌的相互关系进行知觉,十个月的婴儿能抽象出类型的恒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准确解码语音中的情绪信息能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此能力对新生儿和婴儿尤其重要, 因为人类刚出生时听觉系统远比视觉系统发育得完善。虽然已有研究表明5~7月龄的婴儿能分辨不同情绪种类的语音, 但目前对新生儿的研究还非常少。人类是否在出生时即具有分辨不同种类情绪性语音的能力?新生儿对情绪的加工是否存在正性或负性偏向?本文选用odd-ball范式考察高兴、恐惧、愤怒三种韵律性语音在1~6天龄新生儿大脑中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实验1直接对比三种情绪性条件, 发现新生儿大脑的额区(F3和F4电极点)可以区分情绪性语音的正负性, 正性(高兴)语音诱发的“失匹配反应”幅度明显大于负性(愤怒和恐惧)语音。实验2采用偏差和标准刺激反转的odd-ball范式, 证实了实验1的结果并非源于三种情绪语音物理属性的差异。本文的结果提示, 新生儿大脑可自动辨别正性与负性情绪语音, 但尚不能将愤怒和恐惧两种负性语音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 高兴语音比两种负性语音诱发了更大的失匹配反应, 这一结果首次从神经学层面(电生理指标)为新生儿情绪性语音加工的正性偏向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2.
品牌名称是重要的品牌资产, 在传递品牌价值、构建品牌形象和凸显品牌特征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以往研究发现, 品牌名称的语义特征和语音特征(元音、辅音)都会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产生影响, 但少有研究考察叠音这种语音结构特征的作用。从婴儿图式的角度, 考察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的影响, 并检验其作用机制和边界。具体内容包括:(1)考察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品牌知觉(物理特征知觉、心理特征知觉)及其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检验内部语音特征和外部线索特征在叠音品牌名称与消费者知觉之间的调节作用。(3)检验产品类型特征和消费者特征在叠音品牌名称和消费者态度之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12个月婴儿能否表征母语的音位语义特性(phonological specificity)是资源有限理论和表征不连续理论争议的焦点。本研究通过跨通道注视偏好范式(IPLP),对熟悉词进行正确命名和声调错读2种任务,发现不论任务以何种先后顺序呈现,12个月中国婴儿都在正确命名时出现命名效应,在声调错读时出现错读效应。这表明12个月中国婴儿能表征普通话声调的语义特性,资源有限理论适用于声调。  相似文献   

14.
魏华  汪涛  周宗奎  冯文婷  丁倩 《心理学报》2016,(11):1479-1488
品牌名称是重要的品牌资产,在传递品牌价值、构建品牌形象和凸显品牌特征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以往研究发现,品牌名称的语义特征和语音特征都会对消费者知觉和偏好产生影响,但少有研究考察品牌名称语音特征中叠音的作用。本研究将从婴儿图式的角度,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通过4个实验考察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知觉和偏好的影响,并检验元音特征和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与非叠音品牌名称相比,叠音品牌名称会让消费者觉得该品牌更像婴儿,进而感觉该品牌更加温暖,但是能力更低。(2)叠音对于消费者温暖知觉的影响受到元音特征的调节。当品牌名称中含有前元音时,叠音对于温暖知觉的影响会削弱。(3)叠音对于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受到产品类型的调节。对于享乐型产品,消费者更偏好叠音品牌名称;对于实用型产品,消费者更偏好非叠音品牌名称。本文为品牌名称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丰富了婴儿图式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5.
已有研究对于双语平衡度是否与三语音系习得水平存在联系并未达成一致。本研究以双语平衡度,即哈萨克语-汉语双语者的非优势语言(汉语)熟悉度水平作为自变量,探索其对三语(英语)音位学习的影响。根据双语平衡度水平将被试分为两组,分别完成哈萨克语元音感知、汉语元音感知和英语元音感知任务。结果发现:首先,高、低双语平衡度组的英语元音识别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别,但其英语元音感知混淆模式存在很大不同,低双语平衡度组的英语元音感知混淆较高双语平衡度组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混淆模式。其次,低双语平衡度组中的优势语言不能有效地解释三语音位感知,非优势语言的音位感知水平对三语音位感知能力的解释率高于高双语平衡度组。这说明双语平衡度影响了三语元音感知。此外,双语间越不均衡,非优势语言的音位感知水平对三语音位感知的解释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图—词一致性判断任务,考察了动作图片语义加工中语音与字形的自动激活及其时间进程。实验1和实验2表明,在动作图片的语义加工中,图片表征的动词的语音和字形信息都自动地激活。实验3和实验4发现,在SOA为100ms时,音同字产生了语音促进效应,形似字却无字形促进效应。当SOA为200ms时,音同字产生了语音干扰效应,形似字产生了字形干扰效应。这表明,在动作图片的语义加工中,图片表征的动词的语音激活出现得比字形激活早。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索不同情绪状态下说话时单个音素的语音频谱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45个被试参加了16PF人格特质测验, 然后对人格测评的虚假结果进行反馈, 同时报告自己的情绪感受。通过记录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回答“是”和“不是”, 然后用语音软件Praat分析辅音/Sh/的频谱参数:前三个共振峰的频率和波段, 结果发现:在平均0.14秒时长的辅音/Sh/上就有了显著的情绪效应, 而且, 频谱参数从中性情绪状态到积极情绪状态的变化量与说话者的情绪稳定性、敢为性存在显著相关; 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音素/Sh/的频谱参数与部分人格特质有显著相关, 尤其是敢为性、敏感性这类与个体情绪、人际交往行为有密切关系的特质; 此外, 不同情绪状态和回答类型下语音频谱参数与人格特质相关不同。本研究结果预示了从语音频谱揭示说话者人格特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岳源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15,47(3):319-328
采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 通过比较即时命名、延迟命名以及延迟命名与发音抑制任务的结合, 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中音节和音段在单词形式编码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效应。与无关条件相比, 在包含音韵编码、语音编码和发音阶段的即时命名任务中, 音节相关和音段相关条件显著地缩短了图画命名时间, 表现出音节和音段促进效应; 在包含发音阶段的延迟命名任务中, 音节相关和音段相关条件显著地延长了图画命名的时间, 表现出音节和音段抑制效应; 在包含语音编码和发音阶段的延迟命名和发音抑制结合的任务中, 音段相关条件显著地延长了图画命名时间, 表现出音段抑制效应。结果表明, 音节和音段的促进效应发生在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阶段, 音节和音段的抑制效应可能发生在语音编码或者发音阶段。效果量(Cohen d)的分析表明音节的促进效应强, 而音段的促进效应弱, 音节是音韵编码过程的合适单元, 为合适单元假设提供了支持证据。与音节相比, 音段在语音编码和发音阶段的效应量较大, 表明音段在运动执行过程中可能起了相对重要的作用, 支持了口语产生中词汇表征准备阶段与运动阶段分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一般把出生到二周或一个月称作新生儿期,从半个月或一个月到二岁称作婴儿期。据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过去20年中对婴儿的认识远远超过了过去2000年所达到的对婴儿的认识,这是一个研究婴儿的“辉煌的年代”。如果说,20年前我们对婴儿的认识还处于婴儿期,那末现在对它的认识正处于儿童早期。  相似文献   

20.
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微观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珠  刘凌 《心理科学》2008,31(1):16-19
本研究采用微观发生设计,对大连市15名婴儿在15个月时用摄像追踪观察至23个月,每周观察一次.目的在于探讨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具体发生时间和个体差异,以及视觉自我认知各指标的发生顺序.结果表明:(1)婴儿视觉自我认知在15~23个月间发生,随年龄增长而提高;(2)婴儿视觉自我认知一般发生于17.25个月;(3)视觉自我认知并非突然出现,而是从不稳定到稳定的渐进发展过程,在发生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4)视觉自我认知各指标相继发生,镜像自我认知是视觉自我认知最早出现的标志,随后是客体定向能力、照片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