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王廷相是我国明代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上承张载,下启吴廷翰、王夫之等,他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王廷相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王廷相及其思想,先贤和时贤们虽不时有所论及,中国哲学史的教科书中亦有一定篇幅予以论述,但却没有专著来集中分析论述王廷相及其思想,因而一直留着空白。葛荣晋  相似文献   

2.
葛荣晋同志的近著《王廷相和明代气学》(以下简称《气学》)是继《王廷相生平学术编年》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书对王廷相的哲学、经济、政治、科学、文艺等方面的思想作了分析和评论,不仅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王廷相学术思想的认识,而且为深入研究明代的学术思潮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该书的显著特点是从学术思潮的发展中去把握王廷相的思想。它认为,王廷相思想  相似文献   

3.
王廷相的道德观,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圣人”是道德理想的最高人格;“存理去欲”是通过道德教育达到“圣人”境界的根本途径;而“动静相养”又是“存理去欲”的基本修养方法,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学说。本文就王廷相的修养学说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在道德修养上,王廷相同周敦颐、二程、朱熹等理学家存在着重要的分歧。如何才能“存天理,去人欲”呢?这需要做一番道德修养的工夫。这个工夫,周敦颐叫做“主静”,程朱叫法“主敬”,而王廷相则叫做“动静交相养”。这是王廷相道德学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周磊 《中国哲学史》2021,(2):37-43,53
明代“气学”心性论建构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分别以王廷相的“性由心主之”与吴廷翰的“心由性主之”为代表.王廷相建构了现实、动态的人性论,其“性由心主之”理论将人心设定为人性养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这种致思方向符合“气学思维”逻辑推演.而吴廷翰的“心由性主之”则依然没有摆脱理学“复性”模式,人心在人性养成过程中作用较低,因此...  相似文献   

5.
羞涩爱情     
正近日读孙犁晚年作品《尺泽集》之《亡人逸事》一文,写到夫妻结缘的情景,很是有趣。一个雨天,两个媒婆在后来成为孙犁妻子的王氏(后孙犁给她取名王小立)家里避雨,与王氏的父亲闲聊,说起刚刚去的那家的女儿与男方不合适,一媒婆突然说:你家二女儿合适。王氏父亲稍稍问了下情况,便说好。然后,  相似文献   

6.
周磊 《现代哲学》2020,(2):131-136
明儒王廷相以孔子的“性相近”批判朱熹的“性善论”,并且重构了“性善论”人物谱系,其背后始终贯穿着对“生之谓性”的阐发这一线索。在王廷相的“气质”人性论中,先天“气禀”所带来的“善性”与“恶性”在整个人性中所占的比重较小,重点在于后天通过“变化气质”以改变人性。变化气质存在两种情况,分别通向“善性”与“恶性”,其差别在于是否研习、践行“圣人之教”。王廷相通过区分两种“知识”系统以及设定人人都有“为善之才能”,为个体向善准备了理论前提。而其对人性滑向“恶性”的警惕,凸显了“圣人之教”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何成 《学海》2002,(1):146-150
在科举制度臻于完善的明清时期 ,新城王氏以其颇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家族教育而崛起为一个历跨明清两朝、兴盛近达 2 0 0余年的科举望族和文化世家。王氏家族培养出了王之垣、王象晋、王渔洋、王士禄等以文学政事通显的科宦族人数十人 ,王氏子孙或以科举入仕 ,或以文学、荫补得官 ,皆赖于良好的家族教育。其教育从内容上说可分三类 :一为科举应试教育 ,一为才艺教育 ,一为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王清任(1768—1831)河北玉田人,清朝名医,久居北京,“精岐黄术,名噪京师”(《玉田县志》卷二十)。王氏以他的活血化瘀理论和方剂,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而名垂中国医学史。王清任目睹各种传染病流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他的医学思想;且针对“轻忽人命”的庸医、浅医的所作所为,王氏也提出了他的医德思想。本文就王氏的唯一著作《医林改错》(下引皆出自该书)提出的医德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期,在阳明心学兴起的同时,产生了以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为代表的气论复兴思潮。对这一思潮的评判,不仅是学术史上的大事,而且关于我们今天如何吸取历史上的理论思维的教训,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近现代的转型问题。本文限于篇幅,仅对罗、王、吴心性思想的同异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0.
王廷相道寓于“六经”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廷相提出道寓于“六经”的思想,以“六经”为载道之文,强调求道于“六经”,而不讲“四书”;并尊孔非孟,批评宋儒之学。以维护孔子及“六经”的权威来降低孟子、朱熹及“四书”的权威和重要性,修正朱学的流弊,这在经学史和理学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王延相经学与理学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王守仁(1472—1528)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对象,有关他的心学思想,中外学者已多有论述。然而,对王氏推行的乡约模式及与其与心学思想的关系,学界似未予应有之注意,实则,南赣乡约既体现了王氏在主张“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修养和践履、道义与事功的统一,也是其感叹“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之时,为安靖地方,防止山民为“贼”,在“心即理”说的指导下,所倡行的治乡方略与实践,是王氏的心学思想与其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生于公元1474年(明宪宗成化十年),卒于1544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河南仪封(今兰考)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了明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对于自然科学也有深刻研究。这些都是他唯物主义心理思想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的思辨体系以良知为其逻辑起点。王氏在以理为良知的内容的同时,又赋予良知以吾心的形式,这种包含二重性的良知既不同于朱熹的超验天理,亦有别于禅宗的自心与陆九渊的吾心,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就主体意识而言,正是从良知的二重性出发,王氏一方面注意到了个体在是非判断与价值评判中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以普遍之理规范主体的思维、意向活动:这里既有反对相对主义的一面,又有以天理抑制主体的独立思考的一面。就心物关系而言,王氏既以良知为万物的普遍本体,又强调其流行发用于具体事物之中,这种心物一体论带有明显的泛神论性质。王氏的的以上诸说不仅在中国哲学的逻辑演进中留下了独特的历史轨迹,而且涉及到了若干至今仍值得反思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江苏镇江丹徒县焦湾侯家店南朝古墓出土的六面铜印蕴涵有非常丰富的道教内容,本文以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作为解读此印的历史背景,根据此印的出土地点以及史料中对信奉天师道的王氏家族南迁的记载,来推断王氏家族在南方侨居时传播天师道的情景,从而得出人口迁移与天师道南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人。他二十八岁考取进士,后来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主要活动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了唯物论哲学的传统思想,吸取了古代天文学的思想资料,批判了唯心论、神学目的论等一些谬论,形成了一套比较独特的宇宙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廷相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唯物主义者,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登进士第,改翰林院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在他的政治生活中,对于人民具有着崇高的正义感,曾先后两次遭受宦官的迫害。王廷相除反对宦官外,对贪贿的宰相严嵩、张瓒等人表示愤慨。嘉靖时,严嵩秉  相似文献   

17.
王静斋与阿汉字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斋翻译的阿汉字典有两种:《中亚字典》(俗称王氏小字典)出版于1928年,《中阿双解中阿新字典》,(俗称王氏大字典)出版于1934年。这两部工具书,对我国学习和使用阿拉伯文的人提供了便利条件;对回族穆斯林中一向只学习阿拉伯文而不重视、或无机会和条件学习汉文的人,也提供了兼学汉文的方便。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对我国回族伊兰斯教数个世纪以来清真寺传统的经堂教育,在兼学汉文上起了巨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18.
往生记实     
《法音》1991,(1)
河北石家庄市柏林小区居民王大桂,一生慈心向善,生活俭朴。早年家境贫寒,生有二子四女,靠微薄收入维持生计。邻里每有乞讨者,王氏经常分些食物给他们。她步入晚年,子孙满堂,长子、长媳及长女均笃信佛教。她自己长斋念佛,数十年如一日。1990年10月23日,王氏感到身体不适,遂将二女打发走开(因她性弱情深,易哭泣),身边留三女及孙女,大小便后,在念佛声中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学者纳兰性德曾指出:"宋之群儒,经义最富,独诠解《周礼》者寡,见于《志》者仅二十有二家而已。盖自王安石当国,变常平为青苗,藉口《周官》泉府之遗,作新经义,以所创新法尽傅着之,又废《春秋》,不立学官,于是与王氏异者多说《春秋》而罢言《周礼》。若颖滨苏氏、五峰胡氏,殆攻王氏而并及于  相似文献   

20.
纵观《家礼》真伪学术争论史,伪本论最关键人物是王懋竑、最焦点的文献是《家礼考》;真本论者惟有翻越王氏及其《家礼考》,才可能确立"《家礼》乃朱子书"之言。本文在邱濬、夏炘等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反驳王氏观点,并提出一些新证,如手书《家礼序》笔迹对照、《家礼》核心内容并不悖逆《仪礼》主旨、无"深衣之续袵钩边""丧服辟领""妇人不杖"等常识错误等。这些新证将指向"《家礼》乃朱熹早年草创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