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的逻辑书认为在文章和著作中有时用表达充分条件的联结词“如果,则”表达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例如: 如果某一理论是真正科学的理论.那么它就一定是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的。并认为由于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可能省略联结词.因之看一个假言命题是不是充要条件假言命题,主要  相似文献   

2.
一、区别三种条件假言推理在思维实际中用得很多,教学这部分知识,难点在正确区分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与充分而且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上。而要正确区分这三种不同条件的假言推理,首先要善于区分三种不同条件的假言判断。在自然语言中,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是用“如果……就……”“只要……就……”这样的联结词来联结前后件的;前件的存在。可以决定后件的存在,因此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例如:“把一个抗病品种推广到另一个地区,如果那个地区的病菌类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只有,才”能否表达充要条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有同志著文辨析“除非,不”,认为它并非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专用形式,它也经常用来表达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如,“除非天样纸,写不尽这相思。”这两个问题是与“如果,则”能否表达充要条件直接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在普通思维中,“只有……才”这种语言形式,通常表达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但并不是所有具有这种语词形式的判断都是假言判断。这是在分析研究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时需要注意的。一在日常语言和书面材料中,我们常常可以遇到诸如此类的判断: ①只有大医院,才有条件做这种手术。②只有精神麻木不仁的人,才会对此无动于衷。这类判断属于哪一种判断形式呢?由于这类判断包含有联结词“只有……才”,所  相似文献   

5.
所谓“蕴涵怪论”常表现在前件假上,有时看上去与日常思维很不协调。例如:如果江加良未参赛,那么江加良得冠军。如果江加良得亚军,那么江加良来参赛。我们知道,江加良夺取了第三十九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这样,如果上两例是用逻辑语言表述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那么它们的前件就都是假的。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命题,即“非此即彼”,一直被人们误解为不相容选言命题,人们一直认为“此”与“彼”:是不相容的,而且有人进一步说,“非此即彼”是形式逻辑研究的范踌,而“亦此亦彼”是辩证逻辑的范畴,并认为两个命题是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理解,“非此即彼”的涵义。这里的联结词“非……即……”的涵义为“不是……就是……”,这是无可置疑的。我们也曾多次撰文论述,“此”、“彼”等指示代词是中国古典逻辑中的变项,现在,在逻辑中使用它们正是中国古典逻辑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关于复合命题的推理在传统逻辑里基本上只讨论了假言推理肯定式(Modusponens)和否定式以及假言联锁推理、选言推理、二难推理等。相对于某些推理形式,传统逻辑还列出了所谓推理规则。例如关于Modus ponens的规则是:承认前件就要承认后件。在现代逻辑里,命题逻辑研究关于命题联接词的推理。以(?)表示人工语言里演绎的推出关系,现代逻辑就把推理形式Modus ponens抽象为下列推理规则:  相似文献   

8.
逻辑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许多棘手的看似复杂的问题只要用一下逻辑马上就可以迎刃而解。当然,逻辑包括很多方面,这里只介绍逻辑推理中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是一个前提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和结论为直言判断的假言推理。根据真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特征:前件真时,后件必真;后件假时,前件必假,我们可以得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种正确形式,即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下面就具体案例谈一下第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哲学研究》编辑部: 最近《哲学研究》发表了不少逻辑文章,其中有的提法似不妥。现仅指出两例,就正于作者和编辑同志。 第一,郭虹和陈明灏同志在《试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在刑事侦察中的应用》(《哲学研究》1981年第7期)中提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应补充两个叫做肯定后件式和否定前件式的形式,但他们并没有明确列出这两个形式来。从他们所举的例子来分析,他们心目之中所谓的肯定后件式的形式应该是:  相似文献   

10.
假言推理是人们思维实践中经常运用的推理形式之一,按照假言判断前件与后件的三种不同关系,假言推理可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三种。假言推理的规则与名称没有语义上明确的区分,而且规则比较复杂,初学者往往记不准确,常常弄错,成为教学中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1.
一 假言推理是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假言判断,并根据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的条件关系而推出结论的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前提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假言推理。这种推理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大前提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小前提和结论是由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后件组成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三支论式及因明学说实质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鸿伟 《现代哲学》2002,(3):113-117
本文从卢卡西维茨关于亚氏三段论的分析出发,针对学术界中“三支论式”是三段论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假言转为三段论推理或外设三段论推理等观点,从工具的使用到工具的锻造这一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了一些与传统看法不同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三支论式”及因明学说的实质是论证而不是推理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3.
说“除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除非”作联结词的复句,分别可以表示判断和推理,现分别讨论于后。一、表示判断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不”和“除非……才”。  相似文献   

14.
不用联结词和量词的一阶逻辑系统张清宇在文〔2〕中,我们建立了不用联结词的经典命题逻辑系统。本文将继续这一工作,充分发挥括号的作用,建立不用联结词和量词的一阶逻辑系统。一、一阶语言一阶逻辑所用的形式语言叫作一阶语言。下面先列出它们共有的初始符号,然后在定义中给出它们相互间可能相异的初始符号。一阶语言共有的初始符号有以下几类:(1)恒真命题符和命题符:T;P0,P1,P2,…,Pn,…;n为非负整数。T指恒真命题,命题符的全体记为{P0,P1,P2,…,Pn,…}记为VP。(2)变元符:v0,v1,…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们机关流传一种舆论:“某某在调整班子时得到了提拔任用,一定和他熟悉的某领导有‘关系’。”这种舆论可以蛊惑一些人,但它却不能愚弄肯于动脑筋、善长分析判断的人,是真是假,只要用形式逻辑进行分析,加以调查核实,即可分晓。上述舆论的发起者,实际是运用了一个省略假言判断前提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如果进行还原,其完整形式应该是: 只要和领导有熟悉的关系,就能得到提拔任用; 某某在调整班子时得到提拔任用; 所以,某某一定和领导有熟悉的关系。这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存在事实和逻辑两方面的错误。从事实方面看,作为推理前提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不真实的。因为,第一,三  相似文献   

16.
黑尔认为,道德语言也能用形式逻辑规则来推导,且由此推出事实不蕴涵价值的结论。运用博弈论语义学方法从假言命题的角度对道德语言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事实对价值的蕴涵关系。黑尔研究了道德语言应用的语言环境情况,认为这种语境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语句语境"对道德命题没什么作用。引入博弈模型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道德语言意义的实现与道德行为在博弈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F.P.拉姆齐  刘新文 《世界哲学》2023,(2):146-157+161
本文遵循信念指导我们的行动这一皮尔士观点,将基本信念描述为地图,而具有普遍内容的普遍信念则根本就不是命题,而是形成“说话者迎接未来的系统”的变形假言陈述。因果律是一种变形假言陈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客观性。对于量化语句所表达的普遍信念,本文认为它们表达的是认知态度而非命题,从而明确支持了实用主义意义理论的核心论题。  相似文献   

18.
12岁儿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富熹  唐洪  刘彭芝 《心理学报》2000,32(3):269-275
以三类不同题目(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与生活经验相悖、与生活经验“脱离”),探查了12岁普通儿童与数学成绩优异儿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通过对测查成绩的聚类分析,可将被试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从而显示出同一年龄儿童不同的推理能力发展水平:普通组儿童有关推理能力已有初步发展,但推理过程仍经常受其具体内容的束缚;数学成绩优异组儿童假设思维和演绎推理能力协调发展,“形式”从“内容”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理思维活动能较好地符合有关逻辑规则。这两组儿童假言推理能力的差异可能跟智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方富熹  方格  朱莉琪 《心理学报》1999,32(3):322-329
以日常生活事件为内容的三套测验题探查了9-15岁儿童充分条件假言住是能力的发展。,研究发展被试有关能力的发展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水平;儿童对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规则的掌握没有固定的难易顺序,这取决于课题任务的性质和主体思维发展水平。研究还探查了发展的个体内部差异和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差异的各种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20.
传统逻辑中,根据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特点就在于从真前提必然过渡到真结论。所谓从SAP真可推知SEP假等等推理,实质上还是从真到真的推理。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不仅仅涉及命题的量项,而且还涉及命题联结词“并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