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都梁(今湖南武冈县)人,或云仪真人、盱眙人。约为宋末元初时人~①。其著述甚丰,计有《太上升玄消灾护命经注》、《太上大通经注》、《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太上老君说清静经注》、《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中和集》、《三天易髓》等。其门人还辑有《清庵莹蟾子语录》六卷。《玄教大公案序》曰:“清庵李君得玉蟾白真人弟子王金蟾真人授受,为玄门宗匠,继道统正传,以袭真明,亦多籍见行于世。”~②其《中和集》卷五亦有“密意参同白玉蟾”句~③,可知李道纯为金丹紫阳派之嫡系。但…  相似文献   

2.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对句中“蓧”字,当今的《论语》译注本和古文选本、教本及与古汉语有关的大型辞书,多解为“古代耘田器”、“古代锄草工具”、“除草竹器”,有的学者干脆注为“锄头”。杨伯峻《论语译注》解为“古代除田中草所用的工具”①;金池主编《论语新译》译为“古代锄草的工具”②;李泽厚《论语今读》译作“锄草的农具”③;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注为“耕田器”④;王力《古代汉语》注为“古代除草工具”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耕田用的农具”⑥;钱逊《论语浅解》:“蓧:古代耕田用…  相似文献   

3.
一闻哀疑梦 ,一夕星沉天下恸。薤露歌传 ,容易重来别却难。“不劳寻觅”① ,硕德慧心人自忆。明月清风 ,九野凝寒送赵公。二诗书三昧 ,《片石》堪惊陶谢辈。一勺汪洋② ,《滴水》清醇意味长。虚怀若谷 ,会得风云襟独馥。大笔如椽 ,勘透莲花玉版禅。三节标兰芷 ,四海声名同仰止。架木成桥③ ,通好芳邻意气豪。敲金戛玉 ,惬志鉴真灯更续。诗雨花开 ,管领和风起汉俳减字木兰三首 惊悉赵朴老逝世哀赋@林岫①朴老遗嘱中有“我兮何有 ,谁欤安息。明月清风 ,不劳寻觅”句。 ②朴老论书诗有“好凭一勺味汪洋”句。 ③1980年5月朴老创辟汉俳新…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2,(10)
北京黄念祖老居士是一位显密双修、宗教俱通的大德。他经净宗大德夏莲居老居士的嘱咐,发心解释《大乘无量寿经》(会集本,后称《大经》,)前后历时六年,遍览群籍、广引博征。一部《大经》把净宗心髓阐述无遗,真可谓冥心孤诣,饶益当来!近年他不顾年迈体弱,继续撰写《大经白话解》,为法忘身,悲愿无尽!老人家已于1992年3月27日安祥往生,遗体柔软,并发异香,荼毗后,获五色舍利数百余粒,瑞相昭著,叹为稀有。大德云亡,回忆往事,不胜感慨!《无量寿经》是净土宗主要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5.
冠子其人 ,《汉书·艺文志》注云 :“楚人 ,居深山 ,以为冠。”应劭《风俗通义》佚文 :“冠氏 ,楚贤人 ,以为冠 ,因氏焉。冠子著书”① 。《隋书·经籍志》曰 :“楚之隐人。”可见 ,冠子应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位隐士。《冠子》一书 ,历来是很少人接触的一部子书。唐柳宗元作《辩冠子》一文 ,认为此书“尽鄙浅言也 ,吾意好事者伪为其书。”后世学者多认可此说 ,伪作之说似成定论 ② 。然吕思勉先生曾指出 :“此书义精文古 ,决非后世所能伪为 ,全书多道、法二家论 ,与《管子》最相似。”③1973年 ,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帛书 ,有…  相似文献   

6.
读《道藏》读到《周易参同契》3卷,看到署名储华谷注,无序跋,注文引张紫阳语。复检索该注之外的资料,因用力不够,故亦发现不多。于是,笔者初推断曰"华谷盖为北宋末或南宋初人",①再推断曰储华谷"盖为北宋末或南宋时人",②一直不知道储华谷是何许人。近来翻  相似文献   

7.
有的存在句用“有”表示存在,如: ①尖古堆旁边有个大王庄。(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②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鲁迅《伤逝》) ③仔细一看时,屋角上还有两个人。(鲁迅《阿Q正传》) 这种存在句的格式: 方位词+有+名词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诡辩     
什么是诡辩?凡论及诡辩的形式逻辑教材和专著都作了回答,但回答得都不准确。这里,我们不妨先看几家定义: ①“诡辩就是有意识地为某种谬论论证。”(《普通逻辑》,上海82年5月版) ②“诡辩是一种故意违反逻辑的规律或规则,为谬论所进行的似是而非的论证。”(《形式逻辑》,人民大学84年7月版) ③“有意识地用错误的证明来为谬论辩  相似文献   

9.
(原文)我有一腹空谷虚,言之道有又还无,言之无兮不可舍,言之有兮不可居,谷兮谷兮太玄妙,神兮神兮真大道,得之守之不死名,修之炼之神仙号。 (词解)①谷虚——喻元神或性。神常居其谷,喊之则有,觅之则无,故曰谷虚。②道——古代气功家把变化本身看作是绝对的道,道在物质世界里是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③无,有——指空而不见为无,有而见之为有。《悟真篇》:“始于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不知有为是根基。” (释秘)人秉阴阳二气而生身,在物质世界里发生了不断变化过程,是生生不息的,这一切就是“道”在现实本身所具有的现实规律。此自然规律所形成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各有谷虚之神,存之则有,废之  相似文献   

10.
纳甲筮法讲座(七)乾元亨上期从不同角度叙述了前人运用“纳甲”筮法断病的方法与技巧。依据前人筮书,现在,我们可来作一些总结。首先,前人以为有四种不死之卦:①用神居日月,卦中无鬼无财不死;②身空命空不死;③用神生旺不死;④卦无用神,但得元神动则不死。另有...  相似文献   

11.
刘蔚 《学海》2002,(3):157-160
储光羲是盛唐著名诗人 ,其生前身后都曾获得极高评价。与他同时的殷认为储与王维、王昌龄堪称开元诗坛的代表人物 ① ;稍后的顾况在《监察御史储公集序》中说 :储与常建、王昌龄等人“皆当时之秀” ,而储之“声价隐隐躏轹诸子”② ;宋代苏辙《栾城遗言》认为储光羲成就超过王维 ,“高处似陶渊明 ,平处似王摩诘”③ ;清代王夫之尤其推崇储之五古成就 ,指出他与韦应物已同臻圣境 ,“唐以下人更无伦匹”④ 。但是 ,这样一位重要的诗人并未引起目前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有关储光羲的文章较少 ,且或考订其生平 ,或侧重研究其较有特色的山水田园诗…  相似文献   

12.
吾师道与佛相应,②念念无为法法能,③口藏宣传十二部,④心台照耀用千灯。⑤尽离文字非中道,⑥长住虚空是小乘。⑦少有人知菩萨行,⑧世间只是重高僧。⑨注释: ①《赠草堂亲密上人》诗: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199卷《僧部》,因不知何人所作,是书标为“前人”。草堂:即草堂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山圭峰之侧,故亦称圭峰寺.创建于周季,隋代又与增修,风景秀丽,富有林泉之美,高明之士多乐居之。宗密(780—841),俗姓何,因曾驻锡终南山草堂寺圭峰兰若,故号圭峰。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充县)人。少通儒书,心怀大志。元和二年(8O7年)出家于遂州大云寺,拜道圆禅师为师。后谒清凉国师,执弟子礼。  相似文献   

13.
山歌悠扬     
石门坎镇石门坡,①对门寨前对山歌.姑娘小伙汉语唱,老妪老叟英语合,②先敬圣母歌一首,万曲齐声敬基多.③山寨铜鼓响得昂,十人过路九人忙。忙谢党的政策好,忙望弥撒进经堂。一求天恩施雨露,二求主佑国富强。经堂门前树为凭,千丝细柳吐真情;福音回到布依寨,儿女灵魂见光明;各族习惯相尊重,兄弟姐妹享太平。注:①石门坎为贵州普定县布依族教友聚居地 ②大部分布依老人会用英语对话,与天主教的传人有直接关系 ③基多──基督山歌悠扬@王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瑜伽行法是达到终极解脱的必由之路,为达到解脱,“修炼”和“离欲”是必不可少的,有五种行法:①信;②勤;③念;④定;⑤慧。瑜伽八支是:①禁制;②劝制;③坐法;④调息;⑤制感;⑥执持;⑦禅定;⑧三昧。三昧是主客观的统一,它分为有智三昧与无智三昧两种;有智三昧由有寻三昧、无寻三昧、有伺三昧和无伺三昧组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①《老子变化经》有关老子:“变化”的思想源于永兴元年(153)王阜所立的《老子圣母李夫人碑》,在永兴元年之前,老子变化的思想已在老子故里流传;②《变化经》吸取了《列子》的有关思想,老子“变化”的本领,有的即据〈列子》改编而来;③《变化经》与蜀中天师道有密切关系,《变化经》至早应在三国时出世。  相似文献   

16.
《内蒙访古》课文后,有一道把表肯定的陈述句改成否定形式的陈述句的练习。原题是这样的: “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学生的作业中,出现多种答案。例如①“任何游牧民族不进入内蒙西部,就不必须占据这个沃野”。②“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不能不占据这个沃野”。例①,虽然被改成了否定形式,但原意变了。例②,虽然保持了原意,但从整个句子来说,又不符合要求。那怎样改呢!几本参考书有几种答案,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老子》校释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鱼不可脱于渊”今本《老子》第三十六章的“鱼不可脱于渊”一语 ,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脱”作“说” ,傅奕本、范应元本作“亻兑” ,诸字古通用 ① 。惟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此字作“胜” ,当是抄误。历来解《老》者释此语 ,几乎都照字面意思讲为鱼不可脱离渊池。据现在所知 ,《后汉书·隗嚣传》载嚣将王元之语 ,已引称“鱼不可脱于渊 ,神龙失势即还与蚯蚓同” ,可见此种理解至迟到西汉末已经流行。不过在现存《老子》注本中 ,此解最早还仅见于《想尔注》。其文云 :诫 (道教戒条 )为渊 ,道犹水 ,人犹鱼。鱼失渊 ,去水则死 ;人不…  相似文献   

18.
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自由个体还是关系角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①见朱熹集注本《孟子·万章章句上》。 ①《圣经·马太福音》10:35-37。 ②《圣经·马太福音》22:37-40 ①《论语·子路》,朱熹《论语集注》卷七 ②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修订本,第一册,第132页 ③有学者认为,“如果从深度伦理学上来看,……孔子的直德亦有其根据。”也就是说,有一种深度伦理学,从这种深度伦理学出发,不管父子干什么罪恶勾当,他们互隐都是合理的。(参见《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自由个体还是关系角色?@黄裕生$中国社…  相似文献   

19.
正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有云:“天师之号,见于《素问》、《庄子》,盖谓有道者之极称。”~①“天师”为道教内修道之人的最高称号,地位尊崇,非寻常可得。《太平经》称:“天师者,乃天地凡事教化之本也。”~②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则言:“有受命而居天职者,天师之谓也。”~③一般而言,能称为天师者,需道法高超、  相似文献   

20.
周敦颐是二程的老师 ,所以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把他排在首位 ,认为他继承儒家绝学 ,孔孟之道。朱熹说 :“濂溪周公先生 ,奋乎百世之下 ,乃深探圣贤之奥 ,疏观造化之原 ,而独心得之。”① 朱熹说圣人之道从周代开始就衰落 ,孟子以后就没有人传播了 ,到了宋代 ,周子出来 ,无师自通 ,继承孔孟之道 ,发扬了道学。这在史学上也是有记载的 ,《宋史·道学传》中说 :“至宋中叶 ,周敦颐出于舂陵 ,乃得圣贤不传之学 ,作《太极图说》、《通书》 ,推明阴阳之理 ,命于天而性于人者 ,了若指掌。”② 但他是否真的像朱子说的那样 ,他的思想是“独得于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