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诗禹 《美与时代》2014,(3):141-141
传统国画的传承的今天,青年画家相比于老一辈画家更注重传承一些,但是在传统文化放在今天如何让当代画家来进行体验,更多的是要注重一种体验过程。我觉得现代最缺少的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一种交流和融汇,因为中国画这种民族性的艺术在加入现代思想的方面还有这很多的问题需要去探讨和解决,如果把握不好自然会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甚至这是不是中国画的想法和感觉。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解构的方法分析传统山水画意象的构成与认识意象的规律,提出一种解读传统文化的途径,反思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问题,重视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经历了漫长而悠久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岩画、陶器上的图案,到古代诗书画印的审美形成,再到当代的多元创新发展,中国画所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笔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沙战国时期楚墓帛画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可以说是工笔重彩画早期代表作。随着历史发展,工笔画逐渐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审美意趣和风格,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不仅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精髓,也为世界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和谐价值观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思想,追求人的自身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追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只是一种理想目标追求,追求的只是一种片面和谐、局部和谐、静态和谐,那么,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则走向了现实价值追求,追求全面和谐、整体和谐、动态和谐。  相似文献   

5.
首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当代书法,就因对"碑"与"帖"的不同认识而大致呈现出三类趋势;其次,在国外文化影响下,依然存在日本前卫派与西方现代派的双重影响。通过对上述现状的阐释,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看到当代书法在发展中的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气韵     
彭锦辉 《美与时代》2014,(4):121-121
谢赫六法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尺度,“气韵”成为中国绘画的本体元素。气韵是中国画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诸多年画之中,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广告招贴的结合,既丰富了当代广告招贴设计语言,又弘扬了中原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靳祺 《美与时代》2015,(3):69-70
中国画是画家把个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从而表达一种提炼过的审美体验。园林设计和中国画的传统美学理念是一致的。如果说中国画达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游居之境,那么园林设计则在于设计者将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实地建造出来,使人能够真正地行走在画意、生活于画境之中。所以,园林当之无愧地是体现建筑艺术中"移步换景,如诗如画"、"诗情画意"的代表,更是中国画的实际再现。  相似文献   

9.
张蓬 《哲学研究》2012,(3):56-60
<正>近年来,关于"当代中国哲学"应具备怎样的形态的讨论,成为哲学界的热门话题。这个问题的自觉提出,来自中国哲学界对自身存在的历史性反省。高清海先生在《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中国需要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的呼吁,有助于我们认真思考这  相似文献   

10.
周韶华提出隔代遗传的理论主张,认为中国画的出路就在于跳过元明清文人画的传统,到更为久远的历史传统中去追寻中国画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根源,以实现在新的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他的大河寻源和梦溯仰韶由于兼具绘画形式探索和创新理论建构,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鲜明的当代  相似文献   

11.
1985年,李小山一篇锋芒毕露的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对中国画的传统提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命题--"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严峻地启发出"中国画向何处去"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美术所面临的现实是传统绘画的观念、工具和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盛行的形式主义对当代艺术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西方现代艺术挑战的严酷形势下,不能构筑起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体系,致使中国当代美术一片混乱。加之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强势影响和中国复古思想的再度升温,使许多当代艺术家对自己为之奋斗的中国美术事业深感困惑。所以,中国亟待建立当代美术体系,重建美术秩序,发展和传承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方照华先生曾经以其《难忘的歌》及黄河系列等油画作品享誉我国画坛,近年来,他的画笔渐渐转移到了中国画的创作。这种转移,是画家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的必然的精神归宿,是一种新的艺术选择。  相似文献   

14.
"重墨轻色"的观点一直左右着中国画画家的审美取向。"墨"长期以来在中国画表现上占据主导地位,"色"只能退居二线。然而,一幅作品的成败得失,"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中国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其赋色观念及其情感特征较传统中国画有较大转变。传统中国人物画色彩理论的新特色、新面貌,探索新时期中国人物画色彩的当代情感传达。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美术的一个激变期。当代中国画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在一个相对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画界思想得到解放,西方现代艺术所体现的价值观,如强调艺术的纯粹性,追求自我、主观、直觉和潜意识的表现等,在当时被许多艺术家所接受。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的恢复与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导向作用和对民间艺术的借鉴作用等等,都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出现多元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探索当代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家园问题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核是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的总体精神是"德性精神"."德性精神"对于当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德治文化与人性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人性论及其善恶问题构成了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内在根据,具体而言,孔子的"性近习远"说是德治文化的人性论前提,孟子的"人性善"为实行德治提供了可能性,荀子的"人性恶"则揭示了实行德治的必要性。唐镜先生在《德治中国——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论纲》一书中提出孔子的"人性可塑"思想是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理论基石,为我们进一步从人性论角度清理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德治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线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是近代中国画发展过程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这与中国画精神和当代文化在总体精神趋向、生活与审美方式及价值层面等方面的内在矛盾有很大关系,认清这一现实或许会令我们对中国画精神的传承作出更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面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面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趋向,我们有必要从当代美术研究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当代美术研究本身予以批判性的审视,在反思中寻求中国画发展的话语体系、理论基石与最终出路。最后,我们还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叶慧 《美与时代》2023,(5):70-72
中国画的发展与研究一直都是艺术家们长盛不衰的讨论话题。文章对伊犁中国画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新时代文艺发展的要求和地域自然、人文资源的优势,梳理伊犁中国画发展的方式方法,以丰富伊犁中国画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为伊犁中国画事业的繁荣添砖加瓦。希望伊犁的中国画研究和创作实践在文化传承的趋势下、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特色,开拓进取,厚积薄发,力争向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